苍穹之上,科学无国界
4月29日,“天和”成功发射。作为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中国为世界打造了一个超级“太空实验室”。这里的“无容器”实验柜,是材料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一种实验条件。熔融的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料成为一个液滴,飘浮在空中。“液滴”不会因为和容器壁接触而受到污染,“纯净”的材料则能够在较低温度下也不凝固。“无容器”环境下,科学家有望实现新型功能材料制备研究。这里还有高微重力实验柜,微重力环境能够提供地面上难以得到的极限条件,有望斩获新发现。
中国人凭智慧获取了一个满足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通用“太空实验室”,未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大展身手。苍穹之上,研究无国界,科学无国界。
科学和技术当属两个概念。技术有专利、有竞争,甚至有保密和垄断;但催生技术诞生的原创科学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正如我们在教科书上学到的诸多公式、元素,期待“太空实验室”上产生更多全新知识。
上周,全世界的科学家联合起来,面对一个新挑战。由欧洲主导的太阳轨道飞行器发现,太阳表面上被称为“篝火”的微小耀斑,可能足以将其大气加热到惊人的高温。此前,北京大学和德国合作的团队已经利用模型计算得到结论,“篝火”产生了上百万度的温度,并对日冕加热有显著贡献。一个世纪谜团正在被破解:为什么太阳稀薄的大气层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出近200倍?“篝火”足以为安静的太阳供给能量。
在生物领域,上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亦有重大发现。CRISPR-Cas系统是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的抗病毒免疫系统。该系统丰富多样的功能组分和核酸靶向机制,为人类提供了迄今最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基因检测技术。中国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又揭开了CRISPR-Cas系统在微生物中稳定性的神秘机制:在进化过程中,细菌可能会丢弃CRISPR-Cas系统,而在微生物宿主基因组中存在一类保护CRISPR-Cas功能的“暗物质”。“暗物质”的深入发掘有望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包括对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完善、抗肿瘤小RNA药物的设计、新型抗生素的研制。
科学的进步需要融合全人类智慧,正如面对当下的新冠病毒,全球的科学家也在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