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国际地位到底有多高?
笔者 东邪
2021年5月22日,中国一位伟人离开了我们,他就是被誉为“中华拓荒人”的袁隆平。袁老于22日下午13时07分离开人世,去世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享年91岁。袁老逝世的消息经过官方媒体发出后,立即在中国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之后也在国外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相信现在大多数人从小都听过袁隆平这个名字,虽然当时不了解杂交水稻的技术,但已经知道他和他的团队给中国、世界创造了更多的粮食安全和稳定。袁老去世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后,许多地方都自发组织了悼念活动,群众悼念的热情高涨,可见袁老在群众中的声望有多高,结合他生前的贡献,用“国士无双”来形容他最为合适。
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袁老和杂交水稻的疑问,例如许多人问杂交水稻是如何被提出来的?我们现在吃的米是不是杂交水稻?袁老生前获得过哪些荣誉?为什么他被美国科学部聘为外籍院士,在中国却不是中科院院士呢?笔者将通过下面的篇幅为您一一解答。
杂交水稻是如何被提出的?
1961年7月,那时候的袁隆平还只是湖南安江农校的教师,他之前已经经历过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深刻意识到粮食对群众生存的重要性,于是心里一直揣着要解决群众吃饭问题的梦想。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在稻田里,突然发现稻田里有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的穗子很大很整齐,而且籽粒很饱满。他心想,如果能将这种水稻推广开来,那么粮食将会有大收成。
于是袁隆平第二年播种了1000株该品种的水稻,然后每天都去田里观察情况,但最后抽穗时发现有的稻长得高,有的稻长得矮,而且大多都没有自己第一次发现那株特殊水稻好。虽然实验失败了,但袁隆平从中获得灵感,他发现的那株水稻有可能是天然杂交稻,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可以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培养出性状更好的杂交水稻。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袁隆平只是一个教师,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没有人看好杂交水稻,因此大多数人不看好袁老的想法。但袁老并没有因为遭到质疑而放弃,他不但没有放弃,还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实验,辗转湖南、云南、海南、广东等多个省份。1970年他的学生在海南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老为其命名为“野败”,从此杂交水稻技术找到了突破口。
从那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袁老带领团队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且连续攻克难关,分别在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和15吨的目标。袁老团队的杂交水稻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该技术还传播到了国外许多地区,帮助了不少国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我们现在吃的米都是杂交水稻吗?
这应该是最多人好奇的问题,但真实答案可能让大家失望,因为我们在超市里能够买到的米都是普通品种的水稻,杂交水稻比较少出现,这是为何呢?首先我们需要对国内的水稻类型有所了解,我国水稻主要分为粳稻和籼稻,北方人主要吃粳稻,南方人主要吃籼稻,两者的差异如下图所示。
我国目前水稻播种面积超过4亿多亩,其中粳稻的播种面积达到1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籼稻的播种面积达到3亿亩,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和福建等多个地区。籼米的典型代表就是南方丝苗米,它的米粒细长,黏性并不高,因此煮出来的米饭里米粒之间比较散落,南方人习惯吃籼米。
粳米的典型代表是东北珍珠米,它的米粒短且宽,做出来的米饭比较有黏性,北方人习惯吃粳米。如今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可以买到籼米和粳米,具体选择哪一种,通常是根据个人的饮食喜好。袁老团队所发明的杂交水稻属于南方的籼稻,但这种水稻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比普通水稻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杂交水稻的口感一般没有普通水稻好。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没有得到保障,因此人们追求粮食的稳定和安全胜于追求粮食的口感和味道,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里,杂交水稻以数量优势取胜普通水稻。后来我国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后,人们开始追求口感和味道更好的稻米,目前的杂交水稻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因此它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网络上有人说吃杂交水稻的感觉就像是吃了夹生饭,这种说法可能存在偏颇的地方,但从侧面说明了杂交水稻的口感确实不如普通水稻。
西方国家如何评价袁隆平?
美国是全球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能够得到美国科学院的认可是一项巨大的荣誉。2006年,美国科学院向袁老发出邀请,他们表达了对袁老的认可,并且邀请袁老加入美国的研究行列。结果第二年袁老就当选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农业界首位被美国科学院认可的外籍院士。
对于把最高院士的头衔颁给袁老,当时美国科学院院长希塞·罗尔表示袁老发明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世界农业的奇迹,正因为他的杂交水稻问世,全球每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其次,袁老还获得法国农业部颁发的荣誉勋章“法兰西共和国农业成就勋章”,据了解这个奖项起源1883年,用于表彰为法国农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也可用于表彰在农业领域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人士。
此外,袁老在2004年获得了以色列的“沃尔夫”农业奖,该奖项被誉为犹太人的“诺贝尔奖”。当时以色列的总统卡察夫还亲自为袁老颁奖,并表示他的发明造福了世界。袁老在国际上获得最早的荣誉应该是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其颁发了那一年的科学奖。
当时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姆博认为,袁老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杂交水稻掀起了农业领域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非洲、亚洲等许多大陆的国家因为杂交水稻而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为什么袁老不是中科院院士?
看到美国科学院给袁老颁奖的时候,你是否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袁老能在美国获得科学院院士的头衔,成为农业领域罕有的外籍院士,而在中国却没有获得中科院院士的头衔呢?首先需要声明的是,袁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而不是中科院院士。其次,这两个头衔都十分重要,并不存在等级高低的问题,它们的获得条件有所不同而已。
中科院和工程院存在多个方面的区别,首先最本质的区别是,中科院偏向科学研究,而工程院偏向工程技术。前者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其次,两者的职能不同,中科院是科研机构,工程院并不是,它的职能是管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程院院士。再者,中科院一般有分院和特定的研究方向,也有自己的大学,而工程院更像是一个俱乐部,一般没有自己的大学。
袁老生前的贡献主要是将理论转化为成果,在他之前杂交遗传理论已经被“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提出来了,他发现了特殊水稻后进行实践,证明了杂交理论放在水稻上也是可行的,因此他被国家授予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
亚洲国家又是如何评价袁隆平的?
袁老生前除了受到西方国家的各种表彰之外,还受到了不少亚洲国家的表彰,例如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日本的农业科技水平也位于世界前茅,而且中日之间的水稻科研交流比较频繁,袁老在日本农业科技界颇负盛名。中国有杂交水稻,日本也有著名的“月光”稻,但日本农业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要比月光稻更先进。
1996年,日本将“日经亚洲”这项大奖颁给了袁老,以此表彰他在杂交水稻领域为亚洲作出的贡献。2019年,日本权威媒体《日本经济新闻》大篇幅报道了袁老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成就和事迹,并且给出了崇高的认可。2012年,袁老获得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科学奖”,该奖项旨在表彰通过科技解决热带农业发展问题的科学家。
除了欧洲和亚洲之外,美洲不少国家也曾对袁老进行表彰,这足以见得袁老不仅在中国拥有崇高的声望,在国外也受到广泛的认可。如今斯人已去,让我们保存心中那份悼念,像袁老那样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