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同步的自然表达。书法“阅读”/颐斋六札,进六则(十七)
01
今之论书粗疏者,“搨”“拓”不分。拓墨,碑刻之用;而“搨”者墨迹复制之专技。《神龙本兰亭》由冯承素摹搨;又有韩道政、赵模、诸葛贞,皆为初唐弘文馆搨书手。若论其源初,则晋宋时已有之。虞龢《论书表》云:“繇是搨书,悉用薄纸”。刘宋时张永以擅搨书闻于世;侄张融作书,搨本遍天下。故论唐前,则虞龢二张当为搨书圣手也。今世二王,或多出于诸公之手迹。
02
古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
“立德”者,三皇五帝之外,孔孟而已。
“立功”者,萧、曹;房、杜;郭、李;韩、岳。
“立言”则马、班;韩、欧;李、杜;苏、黃。
然达此境界者,古今能有几人?若我辈天资不足,须以勤免补之。曾国藩诫弟书言:“刻刻勤劳,有三喻。曰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蒿工之上滩”。以文正之立身;农、商、船工着力处,悉数点出,亦足令人意外。
03
北宋有刻史书牒文曰:
崇文院
嘉祐六年八月十一日
{敕}节文
《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后周书》
见令国子监并未有印本。宜令三馆秘阁见编校书籍官员,精加校勘;同与管勾使臣,选择楷书如法书写板样,依《唐书》例,逐旋封送杭州开板。
治平二年六月。 日
仁宗御命史书之刻,英宗继之。杭州开版,知其时杭刻驰名汴京,而最堪玩味,有“选择楷书如法书写板样”一句。古人视楷书,竟如印刷版刻书样之类耶?
04
古者交易书证,曰“符”“契”“卷““疏”。
“符”有三代玉瑞,汉世金竹;后世易以书翰而从省。
“契”则至结绳以征数。
“卷”者明白约束;古有铁券以坚信誓。
“疏”者布也。传达题意,曰小券短书,号为“疏”者。
有言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而言“书以立信之用”:无烦大小繁简公私官民,必以“符”“契”“卷”“疏”为准。
秦虎符分左右。王命、将权各半。《周礼·秋官》“民间债卷(券),书分其半,各执其一”,亦“卷”(券)之一义。
05
康熙时避免圣讳,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梁章钜《南省公余录》卷四:“恭遇圣祖仁皇帝圣讳,上一字(玄)敬避作“元”字”。杨树达曰:“柳宗元有弟名宗玄,见柳著《至小丘西石潭记》。若如清康熙讳“玄”改“元”,则二人同名矣!今考《全唐文》,乃作“宗圆””。
凡读“玄”之音者:如“炫”“玹”“䮄”“眩”“铉”“泫”“妶”“衒”“袨”“怰”“㹡”“䍗”“䲻”诸字,则以缺末笔为讳。
闻清初入关之始,并不避讳,如元朝之例。康熙大倡汉化,乃袭避讳旧习;其后文字狱大兴,避讳益严酷矣!
予谓不识避讳之学,不足以知史也。
06
孙星衍有《关中金石记·跋》,真骈文高手。其言曰:“雍凉之城,寔曰神皋,吉金乐石之所萃也”。继云“若其列侯尸祀,铭业于奇器;汉将扬武,记威于绝域。西京崇秩望之仪;蜀魏盛开鑿之迹。是以岐阳石鼓,厥贡于上京;裴岑纪功,扬光于昭代”。唐宋以降暂略。或谓其句句是典,自无疑义。然文史之典易得;书法之典不易知也。今之学书者,能解其书法之典乎?
各组区隔精美图片多采集自微信朋友圈同道好友之发布,借以作“美育”之滋养,随存随摘,间隔日久,未悉标记友好名氏。如有疑问,请留言指示公号小编,可即时作删减处理。
诚谢各相关友好爱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