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读书人容易被欺负,不是正解的回答
读书是人生的一项基本生存与生活技能,因为古人发明了文字,让人类更容易通过文字去记录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对当前和后世都可以有一个书面的传达与交流作用。
如果不读书,就不识字,也就无法掌握这项基本的生活技能。以读书为任务和责任的人,在早期会用到太多的时间,以致于没有办法像其他人一样,把时间精力分配在更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上。
而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四体不勤快,五谷不分,除了子乎者也,别的大多不懂,等等的说法。如果身体也没有好好锻炼,可能体制偏弱,有手无束鸡之力的情况发生。
不事体力劳动,不做体能锻炼,如果同时也不会经商,不会赚钱养家糊口,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就会给人以误会,似乎读书人更容易被欺负。
要钱没钱,要能力没能力,要劳作无体力,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不被欺负才怪。但是,这并不是说读书人容易被欺负。
事实上,读书人更容易得到他人尊重,即使在知识无用论的时代,博士生仍然比小学毕业生更容易受到他人尊重。
因为那代表着知识教育的程度,也代表着可以从事更加专业的领域的工作能力,也代表着社会培养了这样的人才。
在当前的社会,因为教育与实用性的脱钩,而导致太多的教育成为纯粹的精神财富,而缺少实质性质的应用价值,也就产生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甚至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也出现硕士,博士研究生,迫于生计的压力,而不得不做和小学毕业一样的工作,甚至还不如小学毕业的人做得优秀和得心应手,这都属于正常状态,跟读书多少没有本质上的关系。
而是教育结构所形成的社会现象,并不等于读书人被欺负。如果应用型教育被大力提倡,这种现实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曾经有两个年龄接近的人,一人中学毕业开始创业,一人一口气读到博士研究生毕业,某天两人聊天之后,互相羡慕起来。
中学毕业就创业的人,羡慕对方的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羡慕对方从白手起家积累的12亿净资产。
同样的时间,得到的成果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努力的方向不一样,后来两个人商量做一下交换,12个亿给博士生,博士学位给中学生毕业创业者。
但是,两个人发现谁都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博士生不会经商,而中学毕业就创业者并没有博士的知识,他们一个找不到工作,一个不知道如何花钱。
最后还是换回自己的身份,博士生给中学生毕业者打工去了,之后又过了十年,博士生也成了股东,而中学毕业的创业者,也把自己的股权的百分之九十,让给了他的合作者和员工。
因为他自己做不到那么多的工作,那需要专业人士去处理,而博士生正是那些专业人士中的一员。
现在,他们两人的财富值已经有了变化,在他们合作的第五年就已经持平,现在是博士生的财富比例还在慢慢上涨。读书并不是没有用,而是需要时间,也需要用在能用的地方。
读书人也没有被人欺负,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完全拼体力的时代了,除了运动员们的职业之外,更多的职业是要靠大脑与知识去完成的。
如果你读的书很多,别人想欺负你也没有机会,至少有一个不是真理的客观现实,哪怕是打工,博士文凭也比小学文凭好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