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隐藏的人性密码|世界名著深度解读(转)

导读:

在过去的2年里,我以阅读世界名著为主线,撰写了一系列书评文章。其中包含雨果的两部作品,即《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作品几乎是我读得最细致的作品,我为这两部作品倾注了很多时间。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有很多思考和感悟。我发现世界名著几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无论从作品的宏观,还是从作品细节之中,我们总能发现不同层次的美。更耐人寻味的是,纵然我们读了无数遍,仍然会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篇章。

这或许就是我们阅读的意义。

相关文章

7000字长文,深度解读雨果史诗级作品《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中最值得铭记的20个金句


2019年的最后2个月,我一直沉迷在《巴黎圣母院》中。就像当初读《悲惨世界》一样,我津津有味地反复读了两遍《巴黎圣母院》,感觉这部作品和“传说”中的不太一样。

雨果真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美与丑、善与恶吗?

我不敢直接去否定,但我认为,较之前者,雨果更想表达的是“命运”这两个字。

《巴黎圣母院》作者原序的开头一段是这么写的:

“几年前,本书作者去圣母院参观,更确切地说是追踪觅迹,在两座钟楼之一的暗角墙壁上,发现这样一个手刻的词:'ANAΓKH’。”

就因为看到这几个大写的希腊文字母 'ANAΓKH(希腊文命运),雨果开始思考“其中所包藏的难逃定数的命意”,他思考再三,“力图窥见究竟何等痛苦的灵魂,试要给这古老教堂的额头打上这罪恶的或者凶兆的烙印,才肯离开人世。”

于是,《巴黎圣母院》诞生了。

到底什么是“命运”?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蜘蛛与苍蝇的寓言

“它(苍蝇)刚刚诞生,高兴地飞来飞去,它寻找春天,寻找广阔的天空和自由;可它偏偏撞中了命中注定的花格窗,蜘蛛便冲了出来。”

蜘蛛和苍蝇可以象征一切,而在《巴黎圣母院》中,“蜘蛛”就是克洛德,“苍蝇”就是爱丝美拉达;蜘蛛就是黑暗的现实,苍蝇就是无辜的个体……

但雨果对“命运”的阐述,不止于“蜘蛛”与“苍蝇”之间命运搏斗的表面。他用有限的篇幅和为数不多的人物,诠释了几乎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性格与命运。

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无疑就是爱与美的化身——爱丝美拉达

虽然她从小就被人抱走,离开了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在颠沛流离中长大,但生活在最底层、饱受苦难的爱丝美拉达却是至善至美的。

她整日与小羊相依为伴,靠卖艺为生,但生活在她周围的人——“奇迹宫”的乞丐们,都呵护她、爱戴她、尊重她。即便面对曾挟持过她的卡西魔多,她也以爱回馈于他。

这部作品别具匠心的一幕,就是一次心灵的救赎画面:在卡西魔多被误判后即将被行刑的时候,无数的围观者都无动于衷,唯独被卡西魔多挟持过的爱丝美拉达递给他一口水。爱丝美拉达的大爱让这个拥有畸形外表的聋子流下了生命中的第一滴泪。

虽然爱丝美拉达用爱拯救了一个身体残缺的人——卡西魔多,但她的美却摧毁了另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克洛德。

雨果对克洛德这个人物的诠释是全书最立体也是最精彩的——一部作品最出彩的人物往往是反面人物,正如我们的真实社会,可以说克洛德是雨果笔下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雨果不惜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来介绍男主人公克洛德的过去。

克洛德从小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读书和学习上,这让他对人情颇为冷漠。直到他父母去世,留下年幼的弟弟需要他照料时,他才突然体味到亲情的滋味,是他供养弟弟长大成人。后来,他又遇见了身体畸形的弃婴卡西魔多,在人人都将其当做魔鬼想要杀死这个弃婴的时候,克洛德却站出来,领养了这个被世界遗弃的婴儿。从这个义举便可以看出,克洛德内心本是善良的。

但是爱丝美拉达的出现,却让他的内心开始严重扭曲、畸形。

从见到爱丝美拉达那一刻开始,克洛德的内心就开始了一场战争:那是宗教与世俗的战争,是宗教的戒律与人性本能的战争,也是人与“非人”的战争。

“正是在我自认为无比强大的领域,命运却比我更强大。”克洛德的善与恶是不可控的,“他想到毁掉他又被他毁掉的那个不幸姑娘。他那怔忡的目光回顾一下所走过的路,也是在劫难逃,他们两条命运之途曲折多舛,到了交叉点,两个命运便无情地相撞而粉碎了。他想到终生侍奉上帝的许愿是多么荒唐,想到守身修德、求知信教是多么虚空,想到上帝又是多么无用。他又满心欢喜地沉溺于邪恶思想中,越陷越深,就感到撒旦在他身上爆发一阵阵狂笑。”

最终,克洛德自己摧毁了自己,同时也摧毁了爱丝美拉达。

蜘蛛与苍蝇,在故事的结尾同归于尽,最终谁也没能战胜谁。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命运”的含义:摧毁别人就等于摧毁自己,成就别人就等于成就自己。

被读者忽视的主要人物——巴黎圣母院

可能与大多数读者不同,在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三卷。这一卷只有两个章节,分别是“圣母院”和“巴黎鸟瞰”。没错,这一卷几乎没有其他零散的人物,而是紧紧围绕这座建筑做文章。

我为何称巴黎圣母院是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要人物之一呢?

因为雨果通过外貌、声音、性情,将巴黎圣母院写成了一个活着的,甚至是个有思想的人。

是啊,“在我国教堂的年迈王后的脸上,每一条皱纹都伴随一道伤痕。'时光贪婪,人更贪婪。’这句拉丁文,我想译为:'时光盲目,人则愚昧。’”雨果用短短一句话,就道出了巴黎圣母院的人生箴言和人生意义——她不仅仅是历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几段话领略一下巴黎圣母院的风韵:

“首先要谈谈圣母院的门脸儿,建筑史上再也没有比这更为绚丽的篇章了。从正面望去,只见三座并排的尖顶拱门,上面有一层锯齿状雕花飞檐,一溜儿排着二十八尊列王塑像的神龛,飞檐上居中是花棂的巨型圆窗,左右护拥着两扇侧窗,好像祭师身边的两名助手——执事和副执事;再往上看,便是那亭亭玉立的修长的三叶形拱廊,那一根根纤细的圆柱支撑着沉重的平台,还有那赫然矗立,带有青石瓦披檐的两座黑沉沉的钟楼。综观整个门脸儿,雄伟的五个层次,上下重叠,在恢宏的整体中布局和谐,一齐展现在眼前,又丝毫不给人以紊乱之感,甚至那难以计数的细部,诸如雕塑、浮雕、镂刻,无不强有力地凝聚在宁静而伟大的整体上。可以说,这是石头谱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硕大 无朋的作品,整个儿既浑然一体,又繁复庞杂,如同她的姊妹《伊利亚特》和罗曼采罗;这也是一个时代所有力量凝结的神奇产物,每一块石头都千姿百态,鲜明地显示由艺术天才所统摄的工匠的奇思异想;一言以蔽之,这是人的创造,伟壮而丰赡,赛似神的创造,似乎窃来神的创造的双重特质:繁丰和永恒。”

“我们对这座建筑门面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整座教堂;我们对巴黎这座大教堂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中世纪基督教的所有教堂。一切都容涵在这源于自身、逻辑严谨而又比例匀称的艺术之中。量一量足趾,也就等于量了巨人的全身。”

那么,她拥有怎样的声音呢?

“要倾耳细听钟楼乐队的全套乐曲,联想那五十万人的窃窃私语、塞纳河水的永恒哀怨、清风的无限叹息,以及天边丘峦上,那四片森林的巨型管风琴遥远低沉的四重奏,从而按照中等响度,消除钟乐主调中过于嘶哑、过于尖厉的音质。然后你再说一说,世间能否还有什么更加丰富,更加欢快,更加闪光,更加炫目,胜过这钟声的和鸣,胜过这音乐的熔炉,胜过这高达三百尺的石笛同时吹出的万缕乐音,胜过这已然化为一支乐队的城市,胜过这首狂风暴雨般的交响乐。”

不知多少个夜晚,我在黑暗中摸索kindle,打开《巴黎圣母院》,翻到第三卷,把这两章文字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座建筑终究有何不同?雨果为何将故事置于这样一座建筑之中?

我思来想去,终于找到了答案:巴黎圣母院既是历史的载体,又是思想的载体,同时也是社会的载体。

雨果想表达的绝非我们看到的故事本身,他同时也记录了历史变迁和人类思想、文化变化的一个事实。

他这样写道:

“建筑物不仅外形,而且选择的地点,都能揭示出要表现的思想。”

“人类社会初始的六千年历史中,从印度斯坦最古老的佛塔,直到科隆的大教堂,建筑艺术始终是人类最伟大的著作。这是千真万确的,不仅一切宗教象征,而且全部人类思想,在这部鸿篇巨制中,无不有其一页,无不有其丰碑。任何文明都始于神权而终于民主。自由取代一统的这条法则,就写在建筑艺术中。”

纵然如此,建筑的生命也并非永远鲜活。即便它拥有坚硬的石身,但它的生命仍然不堪一击。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道破天机:“小东西往往能战胜庞然大物,一颗牙齿能啃掉大个头儿。尼罗河中的小老鼠能咬死鳄鱼,剑鱼能戳死鲸鱼,书能扼杀建筑物。”

“书籍能扼杀建筑物”,“印刷机将扼杀教会”,真是惊人的叙述!

“印刷机这台巨型机器,不断抽汲社会的全部智慧汁液,又不断吐出新的建筑材料。全人类都登上了脚手架,每人的才智都是工匠。最卑微的人也能堵个洞,或者放上一块石头。”

这一切描述,又让故事回顾到“命运”本身。

雨果在这部作品中画了一个很完满的圆圈。


越读时间:

发现文字世界不一样的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