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225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聊斋志异》: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广泛,故事独特,艺术形象异彩纷呈。作者蒲松龄是一位充满现实关怀的文学家,他一生科考不利,生活清贫,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作品既包蕴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又与当时的社会民情密切联系,文笔简练,情韵悠长,富有隽永的乡土气息,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把我国的文言小说推向了高峰。
《聊斋志异》内容复杂,作法不一,多数篇章是发自真实的感受,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类:一是揭露官府黑暗,官贪吏虐,鱼肉百姓,官军大肆掳掠,滥杀无辜;二是鞭挞豪绅为富不仁,凌辱良善小民;三是讥讽科场考官昏庸,黜佳士而进庸劣;四是嘲谑炎凉世态、浇薄风俗;五是体现人生经验哲理,赞美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寄托理想追求。
《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六朝志怪是信其为实有,“明神道之不诬”;唐人传奇是“假幻设以自见”,重在构想之幻、情节之奇,而少现实内容和意蕴。蒲松龄则以生活经验理性,驾驭神秘意识,诸如人死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予人福祸等,进行文学创作,虚构出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使六朝以来志怪传奇的神秘意识及其思维模式,转化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狐鬼花妖精魅不再是迷信意识中的神秘现象,而成为蒲松龄假幻想创造的文学意象,神仙也不再是宗教意识中不可亵读的崇拜对象,而成为观照人间官僚或某类人的文学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
《聊斋志异》在艺术手法上多有创新,充分发挥了真幻相生、虚实互渗的艺术潜能力,呈现出情节结构模式的多样化。有的以情节曲折取胜,极尽起伏跌宕之能事;有的不以故事取胜,或重在刻划人物性格,或重在叙写一个内蕴深沉的场面,或重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叙事中,虽然基本上采用全知观点,但却多用虚笔、伏笔,制造悬念,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情趣,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许多篇章的花妖狐鬼不仅有人情味,而且富有诗人气质,以诗句表情达意,有的故事的构成便含有诗歌意蕴,有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再加上叙述语言雅洁隽永,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诗化倾向。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
清代文学家。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早年热衷功名,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然而,其后的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均不中,直到康熙四十八年(1711年)以古稀之龄赴青州考贡,方为岁贡生。
蒲松龄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他生长于农村,幼年受过乡村文化的熏陶,会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词。他身为文士,以能文为乡里称道,所写文章多是骈散结合,文采斐然,诗作甚丰。其诗如其人,多率性抒发,质朴平实,可见其平生苦乐辛酸。他身为塾师,中年曾写过《省身语录》《怀刑录》等教人修身齐家的书,晚年更转而热心为民众写作,一方面用当地民间曲调和方言土语,创作出《妇姑曲》《翻魔殃》《禳咒》《墙头记》等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俚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又为方便民众识字、种田、养蚕、医病、编写了《日用俗字》《历字文》《农桑经》《药祟书》等文化技术普及读物。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有文献表明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40岁时,他将已做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了情辞凄婉、意蕴深沉的序文——《聊斋自志》,自述写作的苦衷,期待为人理解。他没有屈从社会的偏见,此后仍然执着地不断修改增补,成就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高峰。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清代 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