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虚寒怎么调理?老中医教你热敷法,给脾胃补补火
中国人体质偏虚偏寒的多,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特点尤为突出,而改善体质不是一日之功,但也不至于非得借助药物,生活的调理是最合适的,最直接的就是在饮食上下功夫。厨房中的食材、作料很多都是温性的,中国人很少用到薄荷、冰块这样性质偏凉的食材做作料,包括我们炖肉时,无论猪、牛、羊、鸡、鸭,加的肉料都是温性甚至是热性的,比如葱、姜、蒜、花椒、大料、肉桂、香叶、茴香、豆蔻。这些都是可以入药的,也大多能从药店买到。
中国人习惯加这样的肉料,不仅是调味问题,也是因为这些按照中医理论划分,都是温热的、归脾肾经。比如豆蔻是健脾化湿的,肉桂是温肾壮阳的,之所以要把这些热性的药物或者说食材加在炖肉中,因为肉类的消化是个很耗能的过程,身体或者说脾胃为了消化这些高蛋白的食物,要花力气,这些热性的肉料是在给脾胃系统增加能量,通俗地讲,有暖胃的效果。
糖也是厨房里常用的作料,同时也能入药,体质虚寒的人吃的中药很多时候最后一味是饴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饴糖不是一般的糖,医生开在处方里,也绝对不是为了矫正药物的苦味。饴糖本身就是暖胃的药,专门治疗中焦虚寒。一些慢性胃病、慢性肠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的老病号,或者脾胃功能长期不好,吃点凉的就难受,吃多一点就消化不良的人,饴糖还会被重用,因为它的性质是温热的。
饴糖是大麦、米、玉米等多种粮食发酵而来的,里面主要的成分是麦芽糖,所以里面带有粮食的精华,性质是温的,这也就是其药用价值所在。而蔗糖,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白糖、冰糖,甚至红糖,大多是从甘蔗、甜菜中提取的,它们的性质偏凉,虽然红糖会稍微好一些,但仍比不上饴糖的暖胃暖身效果。家里有脾胃虚寒的人,最好把你家的白糖、冰糖换成饴糖。
别小看饴糖这味药,中医有个名方叫“小建中汤”,出自东汉名医张仲景之手,也是现在中成药“温胃舒”的基础,里面的饴糖每剂药能用到30克的分量,超过了半两,和桂枝、芍药、甘草一起熬出的药汤泛着甜味,对因为劳累而导致的虚损非常有效。
之所以重用饴糖,是因为张仲景生活在汉灵帝后期的大疫流行期,那时朝政日非,村村举哀,户户号泣,人民体质被颠簸的生活消磨,虚寒很常见。张仲景用饴糖,为的是治疗虚损诸疾、纠正偏寒的体质。现在很多人到了秋天开始吃膏方,膏方都要用阿胶、鹿角胶、蜂蜜之类的收膏。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或者是孩子,最好用饴糖收膏,增加健脾作用。
饴糖可以到大一点的药店去买。饴糖呈淡黄色,像透明的琉璃,而且有粮食的香气,有硬质的和软质的两种,入药时,以软质的为好。
研磨肉料敷肚脐
肉料其实也是中医外用的药物,脾胃虚弱、一着凉就腹泻、大便常年不成形的人,可以将肉料研磨后,敷在肚脐上。只要皮肤耐受,可以晚上睡觉前敷上,早上起床时拿掉,或者每天将这些肉料研磨成细末后,填在肚脐上,之后用艾灸对着灸,使肉料本身的辛温气息透过脐静脉被身体吸收。别小看这种外治疗法,很多脾胃虚寒的症状可以明显改善。现在有专门针对孩子的“脐贴”,也是这个原理。针对脾胃不足、中焦有些虚寒的孩子,脐贴或者敷脐,都是给火力不足的脾胃、消化系统补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