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岛,与中国九州有关系吗?

我国中原先民自古就将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在中国地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名词。早在上古奇书《禹贡》里,便已出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的名号及所辖区域。治水英雄大禹,行遍天下,洪水大患尽数平息之后,便依据山川江河之势,把那个时代已知的世界分为九个区域,即九州。由此更诞生出“九州方圆”这个概念,指的就是当时的中国,即天下。

为什么一定要称之为州呢?这就与大禹治水密切相关。所谓水火无情,古人最害怕的就是洪水。尤其当大洪水来临之际,几乎无所遁形,唯一的办法就是拖家带口,逃上最高处的丘陵山地,水势凶猛时,人们便在这高丘之上,得以避祸生存下来。《说文解字》对这个州字的解释就是:水中可居曰州。正因为人们对这种河流环绕的高地印象如此深刻,日后设计行政区划之际,想到的最合适名称便是这个州字。

虽然日后如县、郡、道、路、省、市之类的区划名称陆续出现,但是州仍然在全国范围内有诸多保留,如广州、扬州、福州、杭州、郑州等等。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有一个九州?难道是古代的日本人仰慕中华文化,将中国的地理名词照搬过去,是唐文化在日本的留存吗?

这要回溯一下日本的地理变革史,日本的大和国家,是出现在本州岛,所以最初的势力范围,是不及九州岛的。九州岛上最初兴起的国家,是所谓倭奴国。倭奴国和大和国,其实是文化、地理都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倭奴国曾接受东汉朝廷印绶,还把岛上的奴隶作为贡品献给东汉王朝,总计是一百六十名。

《汉书》说乐浪(当时是中国的一个郡)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所谓倭奴国,恐怕就是其中之一。而从此中原印象中的东瀛之人就是倭奴这种形象,因此到隋唐之际,已经统一日本的大和国与中原接触,中原王朝也就把他们称为倭国。

而比倭奴国更为强大,可以视作九州岛第一霸主的,则是位于九州岛东北区域的邪马台国,鼎盛时期,曾辖有三十几个小国,其中就包括上面的倭奴国。而邪马台国最有名的君主,是卑弥呼女王。当时邪马台国曾发生数十年的动乱,最终这名为卑弥呼的女子,成功平定动乱。她的成功秘诀,就是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众人,当然也为此付出代价,就是始终没有结婚,甚至当上国王之后,几乎没有外人能够见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宫闱。

那么这个邪马台国,和本州岛的大和国有没有关系?日本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邪马台国的南边,当时还有一个狗奴国(不是骂人,确实是叫这个),具体位置可能就在肥后国菊池郡或球磨郡这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日本九州岛中西部的熊本县。

一部分日本学者认为,这个狗奴国,在九州岛上和邪马台国对峙许久,当时正值中国的三国时期。邪马台国为了得到强援,还曾向曹魏王朝请求支持。当时的曹魏皇帝便是曹芳,实际掌权人则是曹爽,显然曹爽没有把这个事放心上,仅仅发出一份诏书给狗奴国,而狗奴国没有任何回复,可能是没当回事,更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搞懂是什么情况。而曹爽这边,随后就被司马懿搞掉了,所以这份诏书,最终也就无效。

但是狗奴国最终还是搞不过邪马台国,日本学者认为,他们后来便离开九州岛,向本州岛迁徙,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和王权,即正流日本国。再回过头来,重新征服了九州。

而此时的九州,还存在另一个民族,即西南地区的隼人,在大和国时期,甚至被当作异类看待。被大和国征服之后,这些隼人就被迁往日本核心的畿内陆区居住。充当日本天皇的宫廷守护,或者是做艺能、相扑、竹细工等职业(貌似还不错),他们的上层,则编入大和国的朝廷,称为大和中下层贵族的一部分,最终融合为一体。隼人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今天鹿儿岛县雾岛市境内有一座山城,叫做姬木城,最后一批不愿臣服的隼人,就在此发动兵变,即日本史册上所谓“隼人反乱”。当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最终也只能是失败。

至于九州这个名称,在日本征服九州岛之初,并不存在。当时的日本人,管这个叫筑紫岛。所以如今的福冈县南北一带,曾被分为筑前、筑后(现在合入福冈县)两个国(这里的国是古代日本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中国的郡)。随后又逐渐征服并设立肥前(现在的长崎县、佐贺县)、肥后(现在的熊本县)、丰前(后来也并入了福冈县)、丰后(大分县)、日向(宫崎县)以及大隅和萨摩(合入鹿儿岛县)。

日本人之所以后来会把最初的筑紫岛改叫九州岛,其实就是因为这九个国,所以准确的译法,应该是九国岛才对。而这样一种含义,和中国的九州,有相似性,但区别也很大。

本州岛上有所谓三大都市圈,即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九州岛这边,亦有福冈都市圏、熊本都市圏和鹿儿岛都市圏,号称日本的第二个繁荣之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