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8

目录:133狐惑 135阴躁 135干燥综合征 136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 136冬令口干 137怒发上竖 138进食咀嚼流泪 138平旦喷嚏 138心胸内奇痒 139脑痒 139足底奇痒 139子时瘙痒 140七窍奇痒 140惊则发痒 141循经疼痛 141背骨灼痛 141子夜腰痛 142久病后颧红(戴阳证) 142肢端肥大症 142粘多糖病 143黑疸(阿狄森氏病) 144背脊红线 144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145男性乳房气囊症 145男子乳房发育症 146男变女性化 146嗜食盐症 147嗜食醋症 147嗜食生姜症 147嗜食辣椒症 148嗜食猪油症 148嗜食生米症 148嗜食樟脑丸症 148嗜食土症149嗜食青石症 149吞咽金属异物 150细辛中毒 150洋金花中毒 150生半夏中毒 151马钱子中毒 151乌头中毒 151毒蕈中毒 152花身鱼中毒 152冬虫夏草致腹胀 152人参致目盲 153有机磷中毒后遗症 153有机磷中毒继发多发性神经炎

狐惑(一)

[病案]黄某,男,成人。1976年4月21日初诊。患者1971年10月5日起连续高烧(39.7℃)三天,继而口腔、面颊、舌唇部多处出现溃疡疼痛,生殖器阴囊处发生较大面积的溃疡,流黄水,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数个,背部亦有散在性小泡疹,胸闷,咳嗽。曾用维生素、强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中药治疗,高热虽退但口腔、面颊、唇部粘膜溃疡迁延不愈已达五年,常年低热,病情时轻时重,影响工作学习,影响说话进食,行走困难,经常依赖维生素、强的松及中药。患者异常痛苦,内心烦躁,口苦咽干,夜不安寐,手足心热。检查:两目畏光流泪,结膜轻度充血,内外皆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口腔内有多处溃疡,左颊部粘膜有2×3厘米溃疡,上唇粘膜有1厘米直径大小剥脱糜烂,舌体肿胀少苔,腰部有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边界清楚,背部及下肢有铜钱大小的斑痕,周围发红,中心伴有小泡疹、脓疱,脉细数。[治则]滋补肝肾,清热生津。

[方药]干地黄15克,麦冬15克,白芍6克,龟版30克,石斛9克,阿胶9克,黄连6克,黄芩6克,竹叶12克,生甘草6克,五味子3克。服5剂并外用青黛散涂口腔溃疡面,清热止痛,同时停用西药。药后病情大减,原方再服10剂,口腔、面颊、唇部溃疡面变浅。趋于愈合,再服原方15剂竟获全功。之后再服知柏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克,服一个月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77年第5期)

[评析]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又称白塞氏综合征,除上述部位病变外,还可侵犯皮肤、关节、心血管等处,病情复杂,病因至今不清,该病与祖国医学所指的“狐惑”相似,《金匮要略》曰:“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千金方》认为该病“由温毒气所为”。该患者病已五年,缠绵不愈,热病损液,热邪久羁,多深入下焦,劫烁肝肾之阴,又久病必伤肾,肾阴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阴虚,心阳偏亢,虚火上炎,故而有舌体肿胀,口舌糜烂溃疡,失眠心悸,低热烦躁等水亏火旺的现象,肝开窍于目,肾在下开窍于二阴,肝肾阴亏,津液不能滋润关窍,使眼、二阴病变且久久不愈。今用复脉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治之,能滋补肝肾,清热生津,使水生火降,水火相济,阴平阳秘,斯病愈矣。(李祥云)

狐惑(二)

[病案]高某,男,49岁1977年12月1日初诊。自述口腔溃烂,下阴疮疡等症状已二月余,经治无效。舌质淡红,苔白腻而黄,脉沉弦滑。[治则]清热、解毒、养阴。

[方药]银花50克,连翘25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生地20克,丹皮15克,黄柏15克,元参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石膏20克,枇杷叶20克,石斛20克。2剂后,疮疡疼痛减轻;继服2剂,症减大半,脉象沉滑,舌苔白腻,继以前方加板蓝根20克,连服4剂。四诊时症状消退,疼痛已除,惟时有口干苦,口唇发热,原方减元参、石膏,加酒大黄5克,服3剂而愈。(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评析]本案系肠胃湿热蕴留日久,热伤血分所致之狐惑病。通过清热解毒养阴之法,2剂后疮疡疼痛减轻,4剂后症消大半,8剂后症退,仅留口干等症时,略作加减3剂而愈。(吕志连)

狐惑(三)

[病案]沈某,男,61岁。 1975年4月21日诊。十天前先感畏寒,食欲差,继见发热,三天后两眼红肿疼痛,口腔、舌尖、外阴部出现溃烂,伴周身散在红色皮疹。既往体健,无类似发作史。曾经当地医院用青霉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未能得到控制。检查:体温39.2℃,神清,检查合作,痛苦面容。两眼脸红肿,眼内分泌物多,结合膜充血,瞳孔等大,虹膜纹理不清,前房积水(眼底未作检查),鼻翼红肿,鼻前庭、口唇糜烂。口腔粘膜、舌尖有大小不等溃疡,伴恶臭。阴囊及龟头糜烂、溃疡,渗黄粘水。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身皮肤散在多形红斑样皮疹,以前胸、两下肢较密集。腹股沟淋巴结未扪及,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沉40毫米/小时。诊断: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入院后予强的松10毫克/次,4次/日,四环素2克/日,以及补液。少量输血等支持疗法。同日邀中医会诊:舌红、苔少,两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

[方药]水牛角30克,土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黄芩9克,黄柏9克,丹皮9克,当归9克,升麻9克,生甘草6克,黄连3克。每日1剂,水煎服。另取银花煎液(1:5)洗涤患处,外搽冰硼散油膏(以芝麻油适量,调成稀糊状,1日4~5次。服2剂后体温已降,口、唇溃疡疼痛较前减轻,热毒已挫其势,但舌红、咽干、口渴,气阴渐伤。上方去黄芩、黄连、黄柏,加玄参15克,继服10剂。两眼、口、唇溃烂疼痛均大减,阴囊、龟头破溃亦明显好转,斑疹渐匿,脉细数,舌红,气阴未复。上方去水牛角、土茯苓、升麻、赤小豆,加南、北沙参各15克,白芍9克,白茅根30克。服5剂后,局部溃疡已基本愈合,精神尚可,舌微红、有苔,脉细有力。热毒既清,气阴亦复,于5月6日临床痊愈出院。嘱带上方5剂继服,巩固疗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6年第12期)

[评析]有关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以往有感染(病毒或细菌),过敏等学说,尚未最后证实。近年由于免疫学的进展,发现患者带有多种自体抗体,因而推测本病可能是某些因素诱发的一种自体免疫病。本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既有眼、口腔、生殖器溃疡,且伴高热发斑,病机为热毒内蕴。《千金方》亦明确指出“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热邪内郁,不得透泄,上熏下注而为患。治则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湿。方用犀角地黄汤(犀角以水牛角代),合三黄增强清热解毒,赤豆、当归散瘀血导湿热;升麻、土茯苓消斑清利湿毒,后期气阴两虚,加沙参、白芍等益气养阴。同时配合局部用药,可加速溃疡愈合。(马荫笃)

阴躁

[病案]李某,男,18岁。1980年9月18日初诊。患者在5月间鼻衄一月余,量时多时少,以后每天头痛,眩晕,烦热,身冷,汗出,手足不温,麻木,喉中异物感,口干不欲饮,小便清长。入秋以来烦躁加剧,每天需冷浴2~3次,每次1~2小时方觉舒适,否则坐立不安。观患者面色苍白,两颧淡红,舌质淡红胖嫩、苔薄白,脉浮弦细数。诊断为阴躁。[治则]益气温阳,敛阴和营。

[方药]桂枝50克,熟附片25克,黄芪30克,白芍25克,白术25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服2剂,知饥思食,头痛,手足麻木稍减,仍有烦躁,上方加茯苓25克,川芎15克。10月8日就诊时已不再去江洗冷水,但口燥鼻干,故上方加丹皮20克,麦冬15克,又服2剂巩固疗效,以后随访,未再复发。(见《新中医》1982年第9期)

[评析]患者为阴躁,属真寒假热、阴盛格阳之证。因血溢衄血月余致血虚,清阳失营则头痛,眩晕,胸闷,心烦燥热,按之不热,气血虚弱,血循不过四肢,则手足逆冷麻木,身冷汗出乃阳虚之证,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则胸闷纳少,面色苍白,独颧淡红,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戴阳征象。方中桂枝、附子温阳化气,疏通经络,黄芪补气助阳固表,白芍饮阴活营,制桂枝、附片之燥性,白术、甘草健脾和中,柴胡达腠理,以和解表里,茯苓渗湿利窍,川芎活血通络。本方桂枝、附子用量较大,意在急于救阳抑阴,不因衄血使阴过伤。后期口干鼻燥,津伤之象,故原方加丹皮、麦冬滋阴,使阴阳平衡以巩固疗效。(李祥云)

干燥综合征

[病案]窦某,女,41岁。1984年7月24日就诊。1983年秋分季节开始两目干涩少泪,口干,进食困难,大便干结,周身关节酸痛,每月周期性发热,体温高达39.7℃,神疲乏力,面浮无华,自2月份起至今已五个月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小便黄赤,舌干无苔,脉细数无力。检查:血红蛋白63克/L(6.3克%),血沉133毫米/小时,补体CS42单位/毫升,抗核抗体阳性,尿蛋白(廿),西蒙试验:右眼12毫米,左眼4毫米,泪膜破碎时间:右眼8秒,左眼4秒。心电图:T波轻度改变。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治则]补中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西洋参6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白术12克,柴胡6克,升麻6克,当归12克,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砂仁6克,甘草6克。服药三周,眼已不干,口中有津,如此治疗约二个月,患者步履自如,饮食如常,体重增加10公斤,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病愈。以后随访均正常。(见《北京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评析]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目干、口干,进食困难为主,伴有关节疼痛等。患者病已日久,脾虚气弱,脾虚清阳不升,水精难布,故应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脾气健则清阳上升,水精四布,运化正常,脾气健旺,阴津则生,脾开窍于口,由于脾健津生,故目干、口干、纳差、便结、发热等症均被治愈。(李祥云)

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

[病案]邵某,女,49岁。1978年6月6日初诊。患者自1975年8月起,持续低热(38℃左右),关节及肌肉酸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口干燥异常,进食及夜间需多次饮水,眼干涩而痒,阅读困难。肝脏肿大,肋下1.5厘米,无颊红斑,大肌肉群无触痛,无硬皮症征象,无关节红肿及畸形,淋巴结不大,腮腺区无肿大,唾液呈粘丝状,舌背前1/3有裂纹,舌乳头萎缩(中央区明显),检查时能与口镜粘连,按压左右腮腺见微量唾液。泪量0.3毫升/5分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0×109/L(20000/立方毫米),血沉9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锌浊度30单位,蛋白电泳:球蛋白33%,白蛋白/球蛋白=3.3/3.9,免疫球蛋白测定:IgG3600毫克%,IgA380毫克%,Igm210毫克%,狼疮细胞(3次)未找到。曾先后考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自体免疫性疾病等。最后经上海某医院确诊为口一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长期以来需用毛果芸香碱控制症状(每日18毫克),但仍不理想。中医辨证:口舌干燥,口糜口臭,食物难咽,胸膺梗痛,筋节拘疼,目腈干涩,声音嘶哑,时有低热(38℃左右)。午后尤甚,焦躁失眠,五心烦灼,舌质干红碎裂无苔,舌面津液全无,舌体与上颚及牙齿粘着,脉细数无力。

[治则]养胃津益脾气。

[方药]鲜石斛30克,淮小麦30克,生山药15克,生白芍9克,生扁豆9克,南沙参9克,生谷麦芽9克,金橘饼9克,佛手柑4.5克,蔻仁2克,通草1克,鲜荷叶半圈。7剂后,口舌干燥、口臭目涩大减,进食及夜间均不需饮水,停服毛果芸香碱。效不更方,再以上方进退连服30余剂,症状悉除。化验检查均基本正常。仍服中药原方巩固。随访三个月,情况稳定,达到近期临床治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4期)

[评析]本病例病程已三年,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用中医辨证施治获满意近期疗效,不但症状明显改善,免疫指标也均从长期异常转为正常。口一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的特点是“燥”,综观临床表现,辨证为胃津枯涸,脾不散精,故用石斛清胃汤加减,方中石斛、沙参、白芍以生胃津,山药、小麦、扁豆、谷芽、麦芽等谷实之品以养脾气,酌加佛手、橘饼、蔻仁以理失调之中气,少佐通草、荷叶以清通疏浊而宣久滞之胃气。重点抓住养胃以生津,益脾以调气。脾恶湿,务需防止养阴生津药之滋腻以碍脾运,胃畏燥,应该避免温燥之药而耗液。方中药物淡而轻清。不用麦冬、生地免粘滞之虑;不用党参、黄芪益气防温燥之忧,理气不用陈皮、木香,而以橘饼、佛手升散不用升麻、柴胡而以轻芬之通草、荷叶。这类病人反应相当敏感,选药酌量必须细致严谨。(马荫笃)

冬令口干

[病案]季某,男,43岁。1974年秋就诊。患者十多年来反复发病,头晕腰重,胸腹胀满,睡眠不佳,虽然能食,但消化困难,大便不爽,口燥咽干。特别冬令之后,发病较多,感冒频作,有时卧病经日,甚或住院求治,年复一年,有增无减。1971年在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血压。多年来每到冬天必然求医,所服药物,大都是健胃补肾。如金匮肾气丸之类,这类药物久服或用量过重,就感上火、头痛、头晕、咽喉疼痛,不得已又改用清热泻火。如此又引起消化不良,胸腹胀满,倦怠少力。来诊时又增加了上齿龈出血,上午较甚,诊断为过敏性齿龈出血。初诊时勉为处方,终未获效。延至阴历十一月,气候渐寒,又感冒频作,头晕腰疼,咽喉干燥,胸闷气短,食后易饥,脉数大,舌红苔少。细询以往发病准确时间,均是冬至后就开始,而至夏至以后好转。

[治则]壮水生津,滋养胃阴。

[方药]天花粉12克,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桑叶9克,白扁豆9克,甘草4.5克,生地12克,玄参9克,女贞子9克,连服5剂后,胃纳消化明显好转,但胸闷、少气、太息迟迟难愈,右脉数大,乃知胃阴久虚,损及中气,原方加黄芪60克,升麻3克,柴胡3克为引。连服两月余,竟将多年来逢冬至时所发之病及齿龈出血彻底治愈,血压也逐渐复升。随访至今未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此例患者辨证关键,除所见症状外,着重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发病规律,作为审因、辨证、选方之依据。阳虚之病,虽烈日炎暑,重用桂枝、附子、干姜等不仅不热,反将以往之虚热退去。阴虚之病,虽隆冬严寒,大剂麦冬、生地、玄参之品,反使胃气好转,精神爽健。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对人体与病理变化的影响,从很多患者中观察,并非稀有,只是失于注意。此类病症,多是长久痼疾,且循节气而发生变化。因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之元阴元阳,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每遇冬至夏至,阴阳主气递交之时,故而容易发病。《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春夏之湿热,反而养阳,秋冬之寒凉,反而养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确有一定实用价值。(黄宣能)

怒发上竖

[病案]杨某,男,37岁。1984年2月18日诊。头痛晕已九年,屡治不愈。半月来,头痛甚或发怒时,颠顶头发随即竖起。症见急躁易怒,口苦失眠,两胁胀痛,纳差便艰,小溲短赤,前阴搔痒、糜烂,舌边红赤、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则]平肝泻火,潜阳熄风,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9克,栀子9克,黄芩8克,车前子10克,川楝子10克,钩藤10克,泽泻6克,当归6克,山楂6克,木通5克,石决明15克,土茯苓15克,3剂后症情大减。上方加生地6克,服2剂而愈。随访四年余,未见复发。(见《四川中医》1989年第9期)

[评析],肝火循经上扰,火盛风动,则颠顶之发上竖。余症均为肝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之象。故选用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并加潜阳熄风药而愈。(吕志连)

进食咀嚼流泪

[病案]吴某,男,26岁。去冬患右侧面瘫,经治愈后自今年7月起每当进食时右眼流泪,吃饼及香味食物时尤甚。经多方治疗不效,上海某院诊为进食咀嚼流泪综合征。诊见形瘦乏力,面色少华,头晕耳鸣,动则汗出,舌淡红边有瘀点,苔薄,脉缓弱而涩。[治则]补气摄液,活血通络。

[方药]生黄芪120克,当归6克,地龙6克,桃仁3克,红花3克,赤芍3克,川芎3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4剂后,症状好转,原方续服12剂而愈。以后改汤为丸善后,未再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评析]本例临床少见。病起于偏瘫之后,偏瘫多因瘀血阻滞之故,虽经治疗,但瘀血未清,故选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达到补气摄液,活血通络的目的,果见显效。(吕志连)

平旦喷嚏

[病案]石某,男,69岁。1987年11月27日诊。近二年来每日平旦(早晨)起床前后必喷嚏数十声,风雨日尤甚。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久治不效。诊见面色少华,四肢微急,屈伸不利,吸气鼻鸣,纳差干呕,神疲乏力,动则汗出,畏风怯寒,舌淡苔薄,脉浮而弱。[治则]调阴阳和营卫,安中益气固表。

[方药]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黄芪10克,制附片3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红枣6枚,葱白3根。6剂后嚏止。追访年余,未再复发。(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4期)

[评析]本案鼻鸣干呕,脉浮而弱,汗出畏风,正如张仲景所谓:阴阳不和,营卫失调之候。故用桂枝汤加白术壮中气,防风御风气,黄芪固表,附片雄阳,葱白利窍,俾阴阳营卫俱和,中气完固,风气消散,阳气宣流,窍门和利,嚏与诸症岂有不撤哉。(吕志连)

心胸内奇痒

[病案]贾某,女,48岁。1980年8月12日初诊。心胸内部阵发性刺痒,奇痒难忍已数月,每日数次发作,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每因忧思恼怒而引发,伴头晕心烦,口苦,咽喉不爽,嗳气纳减,大便不畅,四肢无力,面色晦黯。患者曾有肝脾肿大史,诊断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舌苔薄腻中心微黄,脉弦滑。患者曾用补气活血,清利湿热之剂无效。[治则]清热化痰,活血镇静,除湿止痒。

[方药]陈皮10克,炒山栀6克,豆豉6克,清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龙胆草6克,苦参10克,白藓皮12克,丹参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服2剂心痒即止,大便通畅,原方又服2剂病痊愈。以后用调补肝脾之剂巩固疗效。(见《广西中医药》1982年第1期)

[评析]痒多见于皮肤,而心中奇痒实在罕见,脉证相参,患者肝脾气虚,生湿化热,蕴于中焦,又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湿热蒸腾,上扰胸膈而致气血不和,遂生心中奇痒。今用温胆汤加味,方中温胆汤清化痰热,和胃降逆;豆豉,山栀清热除烦,龙胆草、苦参、白藓皮清热燥湿止痒,丹参养血和血,龙骨、牡蛎镇静安神,诸药合用,使湿热清,血脉和,痒症自除。(李祥云)

脑痒

[病案]邵某,女,29岁。1989年3月6日就诊。患者二年前自觉头内脑中发痒不舒,波及眼球亦痒,近半年来病情明显加重,看见尖锐器物则头内脑痒更剧,心烦易怒,夜麻梦多,畏见亮光,经期延长,舌红苔薄,脉细。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曾进服益气补血之归脾汤治疗,无效。[治则]补肝益肾,养阴泻火。

[方药]知母10克,黄柏6克,热地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泽泻6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枸杞子12克,菊花12克。服6剂药后脑痒减轻,近看尖锐器物仍感脑痒,羞明减轻,又服6剂诸恙消失,再服6剂巩固疗效。以后随访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4期)

[评析]脑痒之疾临床罕见。《内经》云:“微热则痒,大热则痛。”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肾亏不足,则肾精少而阴虚,阴虚内热,虚热则脑痒。又因肝开窍于目,肝血足则目明能视,肝与肾同属下焦,为精血之源,肾精不足,化血亦少,肝血虚则目失所养,双目羞明,畏视尖物。今用知柏地黄汤加杞子、菊花共奏补益肝肾,明目泻虚火之功,阴复血充,脑海得以濡养,故病愈。(李祥云)

足底奇痒

[病案]宋某,女,32岁。足底奇痒已十余日,昼夜不止,夜间加剧,初始用指甲搔痒,继则爪甲不能止痒,以石块搓擦,以热水浸烫,虽痒暂缓,稍停又复如前,心烦不舒。检查足底,皮肤未见异常,仅见搔抓搓擦之斑痕,无疱疹及其他异常。舌红绛,脉细数。患者多次求医,服用扑尔敏、苯海拉朋等无效。[治则]清心泻火,利尿止痒。

[方药]生地30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服1剂药后足底奇痒大减,继服2剂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1期)

[评析]足底乃三阴经脉之所始,足底奇痒,病属三阴经。《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观患者舌红绛,脉细数,心烦不舒,为心火亢盛之征。故治疗以清泻心火为主,选方导赤散治疗,重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入心、肝、肾之阴经,配用竹叶、木通、甘草共奏清热泻火,利尿止痒之功,病愈。(李祥云)

子时瘙痒

[病案]宋某,男,48岁。1987年8月6日诊。每于夜间发作性双膝下瘙痒已半年。病由外感所发,曾服中西药苟得暂安,病竞未愈。每天夜11点起,先觉心烦难眠,继则阳陵泉穴周围瘙痒不已,局部骤起淡红色风团。凌晨1点后,风团渐消,痒止眠安,口苦粘腻,昼日如常。舌尖略红、苔薄黄,脉细弦滑。[治则]和解少阳。

[方药]柴胡15克,土茯苓15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川牛膝6克,甘草5克,大枣2枚,生姜2片。6剂后,主症去,有时觉心烦,入夜不寐,上方加硃砂0.5克(冲),迭进3剂而愈。随访二个月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1期)

[评析]外感失治,邪伏少阳,风湿热邪循经下注为本病机理。夜间11至凌晨,时为足少阳胆经气旺之时,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子时发病。阳陵泉乃足少阳之合穴,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党参之腻加土茯苓、栀子、丹皮清心除烦,利湿止痒;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邪退正安,竟收全功。(吕志连)

七窍奇痒(一)

[病案]叶某,女,58岁。1982年5月15日诊。自1969年底开始自感口腔上腭发痒,继之鼻、耳内、眼睑作痒阵阵。到1970年上半年痒势加剧,口腔上孵尤甚,常赖两手指轮流磨擦上腭,不时地挖鼻耳、拭目,致日不安静,夜不入寐,心烦不安,食退形瘦。作各种检查无明确诊断,多称为神经性痒症。刻诊苔薄白,脉细数。[治则]滋阴泄热,凉血清窍。

[方药]丹皮10克,升麻10克,生地16克,黄芩9克,山栀10克,知母10克,防风8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4克。4剂后眼、鼻、耳内之痒基本消失,上腭之痒明显减轻,原方去防风,加元参10克,大黄6克。服5剂,再去大黄,加玉竹12克,连服11剂,七窍奇痒消失,诸症改善。随访未复发。(见《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1期)

[评析]本病罕见,根据症状,辨为脏腑虚热上冲孔窍致痒,纯以泄热凉血法治之,热清,七窍得安故痒止。以后方中加玉竹滋阴以善后,防复发,共服药20剂而愈。(吕志连)

七窍奇痒(二)

[病案]梁某,男,32岁。1988年6月19日诊。七窍奇痒已二年余。春夏加重,多方求治不效。上周因感冒后又发作,眩晕耳鸣,咽干唇燥,时有涕泪,不时搔口、鼻、耳、目,腰膝酸软,汗出微喘,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则]滋补肾阴,疏散风热,祛风止痒。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苍耳子10克,密蒙花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5克,辛夷5克,川芎5克,生地20克。7剂后痒止痛减。又服5剂,并以左归丸调理善后。(见《四川中医》1990年第7期)

[评析]本案乃元阴亏虚,无力滋润九窍,营卫不固,风热侵袭而奇痒。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头颅七窍,均与之有关。现风热之侵袭,正邪相争而致七窍奇痒。本例元阴虚为本,风热为标,故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使皮毛有主,卫气以固;加辛夷、苍耳子、密蒙花入窍疏风止痒,生地滋阴,川芎引药直达病所。缓则以左归丸善后,故能取效。(吕志连)

惊则发痒

[病案]杨某,女,23岁。1989年8月3日就诊。三天前突受惊吓,继则全身作痒,痒时颤栗,异常难忍,皮肤干燥脱屑,伴有稀疏丘疹。追问病史,近一月来因事气愤,心烦不舒,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疏肝解郁,滋阴止痒。

[方药]郁金15克,香附15克,白蒺藜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首乌15克,谷芽15克,佛手10克,熟地10克,生地10克,荆芥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防风6克。服6剂后丘疹消失,惊痒偶发,睡眠欠佳。原方加酸枣仁、山药各10克,服4剂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河北中医》1991年第1期)

[评析]惊则发痒,病实罕见。胆附于肝,肝的余气聚于胆,肝与胆互为作用,肝与胆互为表里。患者病起于一月前的愤怒伤肝,肝郁气滞影响胆,胆怯则易惊,肝主藏血,血者滞养筋脉肌肤,肝郁气血不畅,肌肤失于滞养,则肤痒脱屑起丘疹,今用疏肝养阴之法,使气血充足流畅,肌肤得养,故痒止。(李祥云)

循经疼痛

[病案]赵某,女,27岁。1982年5月1日就诊。患者性情暴躁,婆媳间经常口角,四天前又剧烈争吵,渐感左胸部疼痛,扪之有物,压痛明显,胸闷纳呆,呃逆频作。检查左胸部疼痛处无红肿青紫现象,触之皮下有2号铁丝样硬物,触之疼痛,循硬物触摸,其部位上起缺盆穴,循贯乳,下至不容穴,硬物与表皮无粘连。苔薄润,脉弦细。[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当归12克,白芍15克,柴胡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枳壳12克,香附12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18克,木香9克,全瓜蒌20克,红花9克,黄芩12克,麦芽20克。服2剂胸痛大减,触之有硬物,原方中加浙贝12克,连翘12克,再服6剂病愈。数月后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2期)

[评析]因争吵恚怒而伤肝,肝失条达而犯胃,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纳呆,此外肝气不舒,气滞于经络,故沿足阳明胃经有物可触及,触之疼痛,今选方逍遥散、旋复代赭汤加减,舒肝活血,降逆散结,使有形之物得以消散,经络通畅,肝胃调和,诸证痊愈。(李祥云)

背骨灼痛

[病案]石某,男,43岁。1973年4月20日就诊。背骨灼痛已半月余,近日加重,伴坐卧不安,寝食不宁,舌质鲜艳,色红如柿、裂纹布舌、无苔,脉弦细而数。[治则]补水泻火,滋润筋骨。

[方药]知母12克,丹皮9克,生地18克,元参15克,麦冬12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5克,早莲草15克,桑椹子30克。3剂后,背痛消失,口渴仍然,舌色如前。原方加生石膏30克,粳米1杯,续服3剂而愈。(见《陕西新医药》1978年第4期)

[评析]肾为水火之脏,火必得水滋润,水必得火温暖,今肾水亏,肾火炽,骨失所养,火邪熏蒸,则背骨灼痛,正如《灵枢五邪篇》云:“邪在骨,则病骨痛。”舌质鲜红无苔,脉象弦细而数,是水衰火炽之明证,故运用壮水泻火法而愈。若不加辨证,盲目止痛,辛窜香燥之品更耗水助火,火愈炽则水愈衰,病益甚而难疗。(吕志连)

子夜腰痛

[病案]陈某,男,36岁。 1980年3月4日就诊。二月前突患腰痛,每夜12时至凌晨1时左右,腰痛必犯,熟睡痛醒,过1时,疼痛渐消。经各种检查,均属正常。用西药治疗无效。刻诊伴见口苦,尿黄,纳差,苔腻微黄,脉弦细略数。[治则]利胆清热,祛湿益肾。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金钱草30克,龙胆草10克,滑石18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杜仲12克,桑寄生18克,生姜3片,红枣3枚。服9剂,腰痛好转,略见腹胀纳呆,前方去滑石、红枣,加陈皮9克,枳壳6克,焦山楂9克,焦麦芽9克,焦神曲9克,善后而愈。(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1期)

[评析]本案腰痛有一定规律性,半夜乃胆经当令,湿热下注于肾使然。腰为肾之府,按子午流注法进行辨治,用消热利胆,祛湿益肾之法,果获疗效。(吕志连)

久病后颧红(戴阳证)

[病案]张某,男,35岁。1977年11月患急性无黄疸肝炎,经中医药物治疗病情始终不稳定,半年后继发黄疸进行性加深,西医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肝内胆汁郁滞症。经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中药制剂菌黄注射液及西药强的松静脉滴注六个月,肝炎病情基本稳定。但患者两颧出现绯红色,继则右腹剧烈绞痛,并放射至少腹及会阴部,且伴小便涩痛不畅。又经采用大蒜注射液治疗,小便通畅,腹痛缓解而未得控制。刻下患者两颧及面颊绯红醒目,精神萎顿,食欲呆钝,略感畏寒,四肢尚温,腹隐痛或时加重,喜按喜温。大便溏,日1~2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无力。

[治则]温阳散寒,缓急止痛,益气扶正。

[方药]甘草10克,淡干姜3克,淡附片3克,葱白2枚,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芍10克。10剂后,腹痛止,颧红全部消退,饮食量增,大便转实,阳气得通,阴寒解散。方去葱白,继服10剂,精神进一步好转,于1979年2月17日痊愈出院。(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本案两颧发红,中医称为“戴阳。”“戴阳”一名,首见于《伤寒论》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阳,下虚故也。”对于戴阳证的形成机制,清·张璐曰:“下元虚惫之人,阳浮于上,与在表之邪相合则为戴阳”《伤寒绪论》。临床上常见到许多慢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炎,菌痢,肠结核等)的过程中出现此证,特别是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严重副作用时。本案是在使用强的松后出现戴阳证的。由此似可推测“戴阳”现象与人体内分泌代谢紊有关。四逆汤以温阳散寒,加葱白以通行阳气,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再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扶正,遂使阳回正复,“戴阳”悉除。(马荫笃)

肢端肥大症

[病案]宋某,女,69岁。1980年6月13日初诊。三年前发现鼻渐肥大,唇渐变厚,肢端增粗,继又全身浮肿,面貌粗陋,额部多皱折,全身皮肤粗厚,口唇肥厚,耳鼻长大,舌大而厚,语言欠清晰,下颌及眶上脊增大,手指明显粗短,并感腰背疼痛。测血压24.0/13.3kPa(180/100毫米汞柱),心电图检查及基础代谢率测定均为正常。摄胸片见主动脉增宽,迂曲延长。头颅正侧位片见内外板障增厚,板障间距增宽,颅骨后结节突出,蝶鞍前后径13.5毫米,深径9毫米。眼底检查尚属正常。诊断为肢端肥大症。[治则]消痈疽,除肿块,拔顽毒。

[方药]小金丹每次2片,每日3次,在血压升高严重时并适当间断服用降压及利尿剂。前后共治疗十八个月,患者舌体缩小,言语清晰,手指及足亦转正常,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消失病愈。(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

[评析]小金丹为市售成药,其组成是白胶香、乳香、麝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香墨、当归、没药、番木鳖子。肢端肥大症为垂体病变,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生长激素所致,其病因多为垂体腺瘤,小金丹能消痈疽除肿块,长期服用,以图缓功,顽疾治愈。(李祥云)

粘多糖病

[病案]贾某,男,26岁。1978年9月23日初诊。心悸胸闷、气短、四肢大小关节游走性酸痛已一个半月,与气候变化无关。家族中祖母因全身关节酸痛,四肢关节畸形,于1978年发热,心肌梗塞死亡,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于1977年2月、10月先后均因全身关节酸痛、畸形,不能行走,胸闷心悸气急治疗无效而死亡,尸检诊断为“承霤病”。体检:舌苔薄黄,脉濡细,颈短柔软,身材矮小,鸡胸,心律不齐,早搏5次/分,心率76次/分,心尖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级,脊柱呈s状弯曲畸形,四肢大小关节均粗大畸形,但无红热及明显压痛,左足比右足短3厘米,无病理反射征。实验室检查,尿粘多糖测定阳性,血中性白细胞内粘多糖沉积颗粒15%,心电图提示为心肌劳损及室性期前收缩,胸椎、腰椎、两侧髋臼关节及两手指骨、掌x线摄片检查了,除心肺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综合以上体征表现,提示为粘多糖病。

[治则]搜风活血化瘀,益气宁心。

[方药]全蝎6克,蜈蚣10克,蕲蛇10克,乌梢蛇10克,僵蚕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日服2~3次,每次3克。同时用黄芪10克,党参10克,丹参12克,全瓜蒌30克,葛根60克,广郁金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泽兰15克,刘寄奴15克,珍珠母30克,灵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服药一个月后,胸闷、心悸好转,全身关节酸痛基本消失,精神体力亦转佳,已恢复工作。从1979年4月至1981年9月,先后7次复查心电图,除有T波改变,显示TⅡ,TⅢ、AVF、V3、V5浅倒外,未再出现室性期外收缩,而至1981年12月即恢复为正常心电图。1980年4月至1982年2月先后7次复查血粘多糖中性白细胞沉积颗粒,均下降并稳定在4%,尿粘多糖试验弱阳性。患者病情稳定,一直坚持工作。(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粘多糖病,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体征表现,经辨证为风湿入络,心气虚弱所致,可列入痹证范畴。运用扶止祛邪,搜风活血化瘀,益气宁心法增强机体脏腑功能而获效。(黄宣能)

黑疸(阿狄森氏病一)

[病案]赵某,男,37岁。1973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因过劳和生气而发烧,以后经常头痛,头晕,腰痛,精神不佳,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足跟痛,脸色、齿龈及口腔粘膜出现黑色斑块,明显消瘦,经某医院诊断为“阿狄森氏病”,曾用强的松等治疗,但面色仍黧黑,精神淡漠,少气懒言,时打嗝,恶呕。舌质红、苔厚腻而黄,脉弦数。[治则]滋肾柔肝,佐以化瘀。

[方药]沙参12克,细生地12克,枸杞子9克,鸡血藤18克,黑故脂12克,地鳖虫9克,生蒲黄9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24克,早莲草24克,柿蒂9克,旋复花12克,鸡内金9克,琥珀末6克。服12剂后精神好转,恶吐喊轻,以后根据变化,随证加减,其用过的药物有:石斛、玄参、生牛蒡、槟榔、炒川楝、夜交藤、金樱子、蜈蚣,乌梢蛇等,共服药三个月,色素减退,诸恙明显好转。(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阿狄森氏病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色素沉着可遍及全身或局限一处,伴有全身乏力、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祖国医学认为黑属肾,屑瘀,故治疗应补肾养阴柔肝,活血化瘀。经上述方药治疗后症状减轻,故再随证加减治之,色素减退,症情明显好转。(李祥云)

黑疸(阿狄森氏病二)

[病案]朱某,男,49岁。患者自1977年起出现皮肤粘膜色素增深、体瘦乏力等症状,于1978年10月20日住院治疗,初步拟诊阿狄森氏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直应用强的松及温补肾阳类中药治疗,依然肤黑如故,肢体倦怠,至1982年5月6日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检查:17酮类固醇3.25毫克/24小时,17羟皮质类固醇6.3毫克/24小时。皮质醇测定:上午8时2.4毫克%,下午5时4.25毫克%。肾上腺皮质储备机能试验结果示有皮质功能低下。诊断为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因疗效不著,遂求中医诊治。证见患者神疲乏力,昏倦欲睡,全身黧黑,颜面及唇、舌粘膜晦黯尤甚,畏寒肢冷,头昏且痛,纳减,腹坠便溏,腰酸阳痿,尿清,脉细涩无力,舌紫黯、苔薄白。

[治则]温肾补脾,和血化瘀。

[方药]熟地18克,山药20克,甘草30克,党参10克,附片10克,肉桂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胶10克,丹参10克。复诊守原方,或减党参加生硒参6克,或去鹿角胶加巴戟天9克,服至一个月,身倦乏力减轻,黧黑之色渐退。继续服药二个月,仅见面颊尚留苍褐隐痕,胃纳增旺,阳事正常,恢复全日工作。1982年12月28日在门诊复查,17酮类固醇9.6毫克/24小时。(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8期)

[评析]阿独森氏病是因双侧肾上腺皮质严重破坏,导致机能减退的病变。从本案见症来看,显属脾肾交损,阳气衰,血失气运,瘀浊外露,血行不畅之候。方用肉桂、附子、鹿角胶、菟丝子配合熟地、枸杞,阳中寓阴,刚柔互济,可久服温阳而不耗阴,党参、甘草、山药既健中补虚,又能鼓舞阳气,丹参化瘀活血,使瘀滞的血脉恢复其原有的活动流通。由于药症吻合,虽沉疴久疾,亦获明显效果。(马荫笃)

背脊红线

[病案]刘某,男,38岁。1955年3月诊。有高血压,头晕头痛,痛不可忍,喊叫不止,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大便溏,小便清,舌质偏红、苔白滑而厚,脉细迟。背后从臀部起沿脊右边直上颈后、射入颠顶出现红线一条,突起而粗,求治于中西医罔效。[治则]清上温下。

[方药]龟鹿二仙膏15克熔化,送服黑饧丹3克。再用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天冬12克,元参12克,生牡蛎24克。服4剂后,背后红线淡没。继用人参养荣汤去黄芪、陈皮,加麦冬9克,附片6克,善后调理。(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评析]本例背后红线,沿太阳经脉由下而上,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则知由肾元虚衰,不能蛰藏,外浮于太阳经脉,而现红色,上则头痛难熬,面红目赤等症,阴寒下踞,下则便溏尿清。故以清上温下法入其窟宅,而招散越之阳以复其本,其疾遂瘳。(吕志连)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病案]贝某,男,54岁。四年来血压一直在25.3/14.6kPa(190/110毫米汞柱),体重90公斤,阳萎有二年。近一年来,短气乏力日见加重,以致行走困难,伴心情焦虑,容易激动,自卑多疑,睡眠欠佳。曾转治多处,未能治愈。经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舌质偏红苔微腻,脉沉。诊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治则]补肾精,调阴阳,理冲饪,化痰湿。

[方药]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当归10克,巴戟天10克,黄柏6克,知母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共进15剂,血压降至正常,体重稍有减轻,阴茎偶能勃起,短气乏力大减,行走已如常人,心情也乐观平静。再进10剂,以期巩固。(见《辽宁中医杂志》1926年第4期)

[评析]临床发现,男性亦有。男子届临七八,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导致肝失濡养,或冲任虚损;或脾失健运,或心肾不交,或脑失所养,故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根据肾虚阴阳不和,冲任失调而立补肾精,调阴阳,理冲任法,方选二仙汤加味,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益肾精,配伍当归养血而调理冲任,用知母、黄柏清虚火而滋养肾阴。诸药合用,则肾精得补,阴阳协调,调理冲任。现代药理证实,温补肾阳药能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并调整性轴的功能紊乱,进而调整全身的内分泌功能。仙灵脾,仙茅更具有激素样的作用。(马荫笃)

男性乳房气囊症

[病案]周某,男,38岁。1977年12月20日就诊。患者于八天前因暴怒而致左侧胁部胀痛,三天后发现该侧乳房肿大,有胀坠憋堵感,胸闷,噫嗳,纳差,无恶寒发热。曾在某医院诊为乳房炎。经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及口服消炎药,外敷鱼石脂软膏等,未见消退而来求中医诊治。检查:左乳房较右乳房明显增大,约7×7×3厘米。上下占据胸前(左)第2~6肋间,内侧近胸骨旁,外侧近腋中线,呈扁圆形,境界清楚,皮色不变,触之柔软,无压痛,双侧腋窝、锁骨上下窝淋巴结不肿大。化验室检查:血、尿、便、肝功能均无异常。胸透:心肺正常。局部穿刺:未见血性及脓性分泌物。印象:男性乳房气囊症。视其体质强壮,平素性情急躁。舌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醋炒柴胡5克,生白芍9克,青皮5克,陈皮5克,佛手片6克,砂枳壳6克,香附9克,广郁金6克,苏薄荷6克,金橘叶10片,丝瓜络3克。日服1剂。以针刺期门、太冲、中都、上脘,留针15分钟,1日1次,配合七星针叩击患处,乳房四周拔小火罐,隔日1次。服中药12剂,针刺及拔火罐8次。半月后左乳复常。1978年3月16日又因怒而发作同前,仍用上法治疗,数日而愈。(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4期)

[评析]男性乳房气囊症临床较为罕见。患者两次均诱发于暴怒之后,《内经》谓:“怒伤肝。”且乳房为肝经循行之处,肝气失条达,阻滞乳络乃成气肿,因其形如囊状,故拟名为气囊症。用柴胡疏肝散,取柴胡开发之气以疏肝,醋炒为药引,香附、陈皮、佛手理气宽胸,郁金、金橘叶、青皮行气散结;苏薄荷辛以散之,丝瓜络以络通络;佐白芍以敛阴。加针刺之期门为肝募,中都为足蹶阴之郄,太冲为足厥阴之源,能疏利肝气治其标,上脘健运中州图其本,配七星针及火罐疗法疏通经络,宣导气血。如此针药并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其效卓然。(马荫笃)

男子乳房发育症

[病案1]宋某,男,46岁。患者入院前三十月,发现右侧乳房出现一蚕豆大肿物,逐步增大至银元大,同时皮肤敏感,疼痛剧烈,曾在某医院行睾丸酮注射无效。过去有肝肿大史。体检:身体虚肿。舌质淡、苔薄黄而滑,脉细缓而弦。右乳晕中央有5×4厘米大肿物,明显压痛,皮色不变。腋淋巴结不肿大。诊断为男子乳房发育症。[治则]舒肝解郁扶脾。

[方药]柴胡4.5克,当归6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3克,陈皮2.1克,青皮3克,郁金4.5克。并以小金丹内服。服药两周后,疼痛改善,四周后,疼痛消失,肿块变软,两月余,肿块消失,治愈出院。

[病案2]潘某,男,61岁。1963年7月25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左侧乳房硬结疼痛,逐渐增大,伴有咳嗽痰粘,膈间饱闷,肢体酸重疲劳,曾注射丙酸睾丸酮无效。过去有水肿史。体检:身体虚肿,面色苍白,脉濡缓,舌胖、苔白腻。左乳晕中央有2×3厘米硬结,明显压痛,无乳汁分泌及腋淋巴结肿大。[治则]行气化痰。

[方药]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克,人参3克,桂枝2.4克,黄芪3克,积壳5克,厚朴3克,槟榔15克,桂皮3克,桔梗3克,甘草3克,苏叶1.5克,防风4.5克,乌药6克,青皮3克。服药两周,疼痛消失,肿物缩小变软,继以小金丹,每日服两粒,一周后肿物消失而愈。(见《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1期)

[评析]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特别是位于乳晕中央出现肿块质中、触痛,有时亦有乳汁分泌,但无腋淋巴腺肿大,以资鉴别。中医认为本病系由肝郁气滞所致,或由痰气凝聚所致,治法当以舒肝解郁行气,或行气化痰,使乳络流通则肿物渐消。举上述两案为同病异治之例,案1用逍遥散加减,舒肝解郁,因乳房为肝经所过,肝郁疏散后则乳房块消。案2用十六味疏气饮加减,行气化痰,痰凝去,乳络通,则乳房块消失。(黄宣能)

男变女性化

[病案]陈某,男,32岁。1964年8月某日初诊。患者1963年患腮腺炎并发双侧副睾、睾丸炎,治愈后即感阳事不振,性欲淡漠,嗣后两侧乳房逐渐增大如少女状,胡须相继脱落,臀部变肥厚,声音变得尖而细,变化之大一概如女性,患者苦闷,多方求医,曾用过丙酸睾丸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治疗无效,亦用过中药活血软坚之剂仍无效。苔薄质淡,脉细。

[治则]温肾壮阳。

[方药]附块15克,仙茅9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9克,胡芦巴12克,肉桂3克,阳起石9克,熟地12克,鹿角粉3克(冲服),党参9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甘草6克。上方服半年诸症均有好转,故原方加黄狗肾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治之,冬季另服牛鞭子、羊睾丸,如此治疗约一年,形体恢复正常,性生活亦正常,以后随访生一子。(见《上海老中医经驻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本病临床罕见。肾是生殖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男子女性化为阴盛阳虚之征,故用壮阳之品治之,方中附子温里扶阳,配肉桂助肾阳,益火之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胡芦巴、阳起石温肾壮阳;鹿角粉为血肉有情之品,益肾补阳,强精活血,党参、白术、淮山药健脾益气,以后天补先天;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生髓,以滋阴助阳,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以后又加服黄狗肾、牛鞭子、羊睾丸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壮阳,如此治疗使肾气足,肾阳鼓舞,精气溢泻,病愈,故能有子。(李祥云)

嗜食盐症

[病案]吴某,男,61岁。1970年11月3日初诊。患者喜食盐已三十余年,见盐不能自控,每日饭莱放较多食盐外,还随身携带粗盐,不时放入口中咀嚼,自觉香美,不觉咸,亦不口干,每日食盐约100克左右。检查:面色萎黄,眼眶暗黑,口唇色淡,爪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浮大无力。粪检未见虫卵。

[治则]健脾燥湿,化气利水。

[方药]党参12克,丹参12克,苡仁12克,茯苓9克,厚朴9克,陈皮9克,焦白术9克,草豆蔻9克,泽泻9克,炮姜9克,炙甘草9克,苍术6克。服3剂后,症情大减,感身痒,原方丹参改为18克,加当归12克,地肤子15克,附片6克。前后共服21剂,嗜盐痊愈。随防八年未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2期)

[评析]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嗜咸必口淡”的记载,口淡多为脾胃有湿或虚寒。今患者用胃苓汤加减,该方为平胃散与五苓散之合方,具有燥湿运脾、通阳利水之功,既可振奋已困之脾阳,又可温化中焦之寒湿,故用以治嗜盐症收到预期的效果。(李祥云)

嗜食醋症

[病案]雷某,男,66岁。患者常年辛勤劳动身体强壮,能食善饥,惟性情暴躁易怒,常喜食酸醋,一餐食醋半斤,尤其食醋斤余而后快,用量之多超他人几十倍,若不食醋则感神疲乏力,如临大病,面红,皮肤皱枯而坚厚,舌绛,脉弦滑。[治则]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方药]柴胡4.5克,苡仁30克,白术15克,山栀30克,木香4.5克,黄芩9克,苍术9克,白豆蔻9克,大腹皮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服5剂后,即不再食酸醋,至今照常劳动。(见《新中医》1981年第4期)

[评析]《内经·五脏生成篇》曰:“多食酸,则肉胝腮而唇褐。”今患者自幼过食酸味,其形皮肤厚而皱缩,是酸能益肝而胜脾,脾伤则肉皱缩而唇皮掀褐也。又患者多怒善暴者,皆喜食酸味之共有的特点。服用疏肝健脾,理气祛风消解之剂而收特效。(李祥云)

嗜食生姜症

[病案]贾某,女,31岁。产后喜食生姜且量多已三个月,不吃生姜即觉胃中嘈杂,恶心呕吐,患者平时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口不渴,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而微弦。

[治则]健脾祛湿,温化痰饮。

[方药]茯苓12克,桂枝6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吴茉萸4.5克,泽泻9克,良姜9克,半夏9克。服3剂后,食姜减半,口渐渴,小便利,手足渐温。此中阳渐复,上方加附子6克,又服3剂,已停食姜,诸症均愈,饮食如故。原方再服3剂以理善后。(见《中医函授通讯》1982年第4期)

[评析]患者偏嗜生姜且量多,不食生姜则胃中嘈杂,此乃中阳不振,饮停中焦之故。《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意在温补脾阳,以运化中焦之水饮,后加附子意在壮元阳,取其先天助后天之义。脾肾阳气旺盛,中焦胃温,水湿得化,饮不复聚,故病愈。(李祥云)

嗜食辣椒症

[病案]胡某,男,33岁。1983年9月17日诊。嗜食辣椒已二年余,有时日达数两之多。诊见面色萎黄,神疲懒言,形体消瘦,纳差,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细弱。[治则]温中散寒。

[方药]川椒15克,白芍10克,干姜10克,泡参30克,甘草6克,香附6克,白术9克,附子(先煎1小时)15克。7剂后诸症悉除。再投沙参益胃汤3剂而收功。(见《四川中医》1987年第7期)

[评析]本例少见。由于患者地处高寒,素体脾弱,素寒,寒邪内盛,故以川椒、干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泡参益气,香附舒肝理气,白术健脾,附子温阳,白芍、甘草护阴甘缓。全方温中散寒,甘温补益。故脾健寒除,嗜食辣椒奇症仅数剂而愈。后来投以沙参益胃汤,系虑上方大辛大热,恐伤津竭液。(吕志连)

嗜食猪油症

[病案]贾某,男,成人。患风湿病后,服祛寒燥湿之剂过多,出现胃脘嘈杂难受,需顿服猪油6两以上,方觉暂安,多食善饥,口不渴,两手震颤,颜面潮红,持续八个月之久,共喝猪油一百余斤。尿糖、血糖等检查均属正常。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治则]益胃生津,柔肝潜阳。

[方药]玄参9克,麦冬9克,生地12克,玉竹9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鳖甲12克,白芍9克,怀牛膝9克,数剂而愈。(见《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评析]此案因过服温燥之品耗伤胃阴,津液不能自养,故求甘润以自救,阴不敛阳,虚阳上浮则面部潮红,阴不足则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故两手震颤。治疗时抓住病机要点,投养胃阴,潜肝阳之剂而愈。(黄宣能)

嗜食生米症

[病案]刘某,男,17岁。1984年6月诊。二月前始感头晕乏力,饮食不入,五谷乏香,偶尔食一次生糯米,颇合口味,自此每当点心食之,以迄于今。精神日益困倦,头晕乏力,少气懒言,记忆减退,失眠多梦,目睑苍白,面色萎黄,舌胖嫩少苔,脉细弱无力。化验:血红蛋白48克/L(4.8克%),红细胞2.87×109/L(287万/立方毫米),大便检查未见寄生虫卵。[治则]调补心脾。

[方药]土炒白术28克,党参12克,黄芪15克,当归8克,炙甘草6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枣仁10克,木香10克,龙眼肉20克,生姜6克,红枣10克,五谷虫10克,淮山药15克,5剂,炼蜜为丸,日3次,每次9克。服三分之二,诸症悉除。剂尽,健康如故。(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

[评析]食生米症临床极为少见。患者表现为心脾两虚之症,故投以归脾汤加味治之,心脾功能振奋,功能正常发挥,则病愈。可见,中医治病重在辨证。(吕志连)

嗜食樟脑丸症

[病案]何某,女,16岁。1979年9月29日就诊。去年开始,初时觉樟脑丸好闻,随身取出嗅闻,数月后嚼食其丸,每尝几口方感舒眼,犹如鸦片成瘾。形瘦面黄,精神萎靡,脘痛纳减,多梦少寐,口干渴饮,月经量多。[治则]辟秽解毒,消积清热。

[方药]藿香6克,佩兰6克,海藻30克,贯众30克,花粉20克,荷叶1张。4剂后,已不要再嚼此丸,但一二天想起要闻一闻气味,脘仍灼痛。改用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党参18克,大黄3克,厚朴5克,枳实3克,木香5克,当归12克,藿香9克,槟榔9克,桃仁9克,大麻仁12克,炙甘草5克。服5剂,诸恙悉减,并配以和胃、调养气血之品而善后。(见《湖南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樟脑丸为山奈、樟脑、白蜡做成,用于辟秽杀虫防蛀,不能内服。内用后主要是樟脑产生毒性。本案选藿香辟秽,快膈宽中,佩兰辟邪散结,除郁解毒;海藻除癖积;贯众敞瘀解毒;花粉清胸热,生津止渴;荷叶升清开胃。复诊用人参利膈汤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重点治已伤之胃,最后从整体着眼调养气血。(吕志连)

嗜食土症(一)

[病案]傅某,女,47岁。1985年4月13日诊。食土已二年余,形体消瘦,四肢无力,起病于生气,思虑过度。开始一日食土1~2次,以后增为每日3次,每次吃1两,早晨空腹时,闻之香,食有味,若不吃心里烦闷难受。大便无虫卵,消化道钡餐检查与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见面色无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治则]化湿和中,培健中土。

[方药]黄土炒白术10克,嚼碎吃,一日3次。三天后,食土大减。续服半个月,面色好转,食欲增加。为巩固疗效,再服白术一个月而停药。随访一年,无复发。(见《陕西中医》1987年第1期)

[评析]本例为肝郁伤脾,湿阻脾土所致。药用白术一味,因其甘苦微温,入脾胃两经,甘能补脾,苦能燥湿,温能化湿,补脾胃之气,故用黄土炒服之。仅一药治愈,贵在对症。(吕志连)

嗜食土症(二)

[病案]李某,女,28岁。三个月前因产后胎盘残留而致失血过多,住院一个月。出院后渐喜食土。开始时,先闻及土之香味,随即取一小捏尝之,以后每次饭前定要食一大捏土。检查大便多次,均为阴性。刻诊面色无华,食少纳呆,倦怠懒言,心悸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培脾土以资化源,益气血以补其虚。

[方药]党参 30克,白术30克,龙眼肉20克,黄芪50克,当归15克,茯苓25克,远志15克,枣仁30克,木香7.5克,炙甘草10克,生姜5克,大枣5枚。连服10剂,食土减少。上方加入砂仁3克,草果3克,服6剂,食土乃止。迄今随访,健康无恙。(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4期)

[评析]本案少见。产后失血,气血双亏,导致冲任不固,下元虚衰,元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以致脾气日衰,运化无权,生化无源,故食土以补之。综合脉症,显系脾虚所致,以归脾汤重用党参、黄芪、白术,仅10余剂治愈。(吕志连)

嗜食青石症

[病案]李某,女,46岁。1988年9月16日诊。三年前初夏淋雨后,即感口中淡粘乏味,食不振,继而胃中嘈杂,脘腹疼痛,身倦,头蒙如裹,白带多。嗅到青石(石灰石)尘埃味,即欲食之,食后口感舒快,脘腹痛缓,精神振奋。从此,天天吃,不吃则烦,胃痛大作。久服中西药不效。诊见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则]健脾化痰,疏通气机。

[方药]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川芎12克,制附子10克,白芥子10克,石菖蒲10克,桂枝10克,干姜3片。以上方加减,共服15剂而愈。(见《四川中医》1989年第5期)

[评析]本例少见。由于痰饮所阻,气机不畅,故口味变异。以健脾化痰,疏通气机之剂治之,仅服15剂而愈。(吕志连)

吞咽金属异物

[病案]吴某,女,26岁。1967年夏因婆媳不和产生自杀念头,将缝衣针12支折断为24节,吞下自杀,家人发现立即送来治疗,经检查发现1支针插在悬雍垂上,当时给予拔除。患者伴有腹部绞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治则]重坠下降,滑肠通便。

[方药]给予磁石粉(未煅)15克,新炭末6克,用蜜糖30克调和加炒韭菜(直长不切细)服用,当晚腹痛缓解,隔日清晨缝衣针全部排出。以后无不舒,随访正常。(见《新中医》1977年第5期)

[评析]新炭末有吸水吸气去污之功,活磁石有重坠降下作用,并能吸铁,蜜糖润肠通便,以利金属异物排出,韭菜能解毒,细长纤维有促进肠蠕动及缠裹异物同下的作用。共同配伍重坠降下,通便排异物。临床曾用该方法治疗吞咽金属异物(如别针、缝衣针、铁钉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李祥云)

细辛中毒

[病案]郑某,男,31岁。患者因头痛、牙痛在80分钟内服细辛止痛共15克许,在末次服药40分钟后,出现头痛剧、呕吐、汗出、烦躁、口渴、呼吸急促(53次/分),脉洪数(123次/分钟),项强,体温40.5℃,血压22.6/17.3kPa(170/130毫米汞柱)。70分钟后神志昏糊,牙关紧闭,面色红赤,瞳孔散大,角弓反张,四肢瘈瘲,汗出濈濈,小便闭,少腹膨癃。经用补液、青霉素,针灸等治疗未效。

[治则]芳香开窍,安神定惊,兼以清营凉血。

[方药]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各一粒,加水烊化鼻饲。导尿。30分钟后投以扶正解毒剂:西洋参3克,羚羊角3克,五味子3克,麦冬6克,生石膏24克,生甘草30克。上药加绿豆汤300毫升一起鼻饲。6小时后,神志渐清,颈项强直好转,余症亦有轻减。再予解毒扶正:银花15克,连翘15克,生石膏12克,西洋参3克,生甘草30克,生地黄9克,丹皮9克。药后诸症大有好转,再予解毒和血,健脾利尿:银花15克,连翘15克,茵陈15克,蒲黄炭4.5克,柴胡4.5克,白术4.5克,白茅根30克,车前子9克,菊花9克,秦皮9克,当归9克,三七6克,木通6克。上药与绿豆汤500毫升,分早晚二次服。每日1剂,连服5剂,诸症消失。(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

[评析]细辛过量中毒,临床比较少见。先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可近年来其用量越来越大,且认为中药温和,不会中毒。本例过量中毒事件,应引起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视。本案用芳香开窍,安神定惊,清营凉血解毒法救治,取得较理想的疗效。(黄宣能)

洋金花中毒

[病案]王某,男,30岁。1980年12月15日就诊。患者有哮喘史,屡治无效,听人云用单方可治之,故试用之。用洋金花15克,浸白酒1斤,临睡前服1小杯,患者治病心急,连服3小杯(约1两)。服后半小时即呈迷醉状态,继则不能安卧,口干肤燥,哭笑不止,不识家人,抓颧捶胸,自欲奔走。历时3小时许,患者仍烦躁不安,颜面潮红,语言涩滞,小便失禁,神识模糊,视物不清,下肢酸麻不能屈伸。检查: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舌苔剥脱,脉软而细弱。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30克,连翘12克,甘草20克,绿豆50克。服2剂,中毒症状减轻,能识人,仍困倦。原方又服2剂病愈。以后随访正常。(见《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3期)

[评析]洋金花又名曼陀罗花,辛温有大毒,有定喘祛风止痛之功,但必须适量,用量过大则会中毒。方中金银花清热凉血解毒,连翘亦清热解毒,常与银花配合应用,绿豆清热解暑解毒,《开宝本草》曰:“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触[1]毒。”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别录》曰:“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四药合用奏清热解毒之功,毒消病愈。(李祥云)

生半夏中毒

[病案]林某,男,41岁。1981年10月5日就诊。患者咋日过食生冷难化之物,半夜后腹痛如绞,汗出肢厥,呕吐剧,因大便数日不行,腹痛拒按,诊断为“单纯性肠梗阻”。患者要求服中药,因夜深病急,故急用生大黄30克,加法半夏10克,因法半夏缺货,用生半夏10克。药后一时许,患者腹中大动,泻下秽臭之物甚多,腹痛大减,后能安然入寐。过二小时腹痛又作,灼痛,呻吟不止,口干舌麻。诊断为生半夏中毒。

[治则]解药毒。

[方药]急用鲜生姜1两许,令其嚼食,患者不但不觉辣,反感香润可口,须臾食尽,腹痛即止,病除。(见《江西中医药》1982年第4期)

[评析]生半夏,《本草纲目》曰:“气味辛平、有毒。”张弘景曰:“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毒故也。”故生姜可解生半夏之毒,药后病除。(李祥云)

马钱子中毒

[病案]史某,男,47岁。1987年8月21日就诊。二月前因左下肢疼痛内服马钱子煎剂,连服一周,肢体疼痛消失,但随即出现口角、四肢阵发性拘挛,全身麻木,胸闷心悸,纳呆寐差,检查:左侧膝腱反射稍亢进。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沉弦细涩。

[治则]益气温经,镇静通痹。

[方药]生黄芪30克,白芍30克,桂枝15克,丹参30克,鸡血藤20克,桑寄生20克,炒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麦门冬15克,全瓜蒌15克,炙甘草10克,鲜生姜5片,大枣5枚。服9剂病愈。(见《河北中医》1997年第5期)

[评析]马钱子通络止痛,对风湿疼痛有很好的疗效,但该药甘温有毒。其中毒症状,初始是咀嚼肌、颈肌抽动,吞咽困难,胸闷心悸,有窒息感,继则紫绀、暴汗,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强直惊厥,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该患者已出现马钱子中毒,但尚轻,给患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以达活血通络,镇静止痉的目的,故病愈。(李祥云)

乌头中毒

[病案]王某,女,35岁。1980年11月21日就诊。患风湿性关节炎已四年,用活络丹中之方药加减,其中蜜炙川乌每剂药用30克,连服2剂则症状大减,三周后改方,但蜜炙川乌仍用30克,药后二小时则感舌咽发麻,渐头晕目眩,心悸欲呕,呼吸困难,药后三小时则症情加剧,频繁呕吐黄色清涎,烦躁不安,视物模糊,四肢逆冷拘挛,神志尚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全身汗出。检查:心率130次/分,血压13.3/8.6kPa(100/65毫米汞柱),对光反射存在。

[治则]缓急滑肠,解乌头毒。

[方药]蜂蜜100克,用开水冲化。令先饮数口,饮后又呕吐出少量黄色液体。蜜水饮完后一小时,诸症均减轻,饮后二小时心率、呼吸、血压均正常,除下肢肌肉轻度酸痛外,其余症状均恢复正常。(见《河北中医》1986年第2期)

[评析]乌头如久煎或蜜炙透黄可减其毒,据报道有用至50克不会发生中毒。《金匮要略释义》云:“乌头有毒,用白蜜之甘以缓之。”服蜂蜜后一小时则中毒症状会逐渐缓解。乌头治痹止痛功效卓著,但用生川乌时应慎重。《黑龙江中医药》1966年第5期亦报道过生白蜂蜜四两(120克)用冷开水冲服解救生川乌中毒的病例。本病例乌头中毒可能与蜜炙不良有关,总之应用乌头仍应慎重。(李样云)

毒蕈中毒

[病案]苏某,男,42岁。1972年4月3日就诊。患者炒食野蕈约半市斤,五小时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出冷汗,全身乏力,发病后二小时来就诊。

[治则]缓急解毒。

[方药]甘草100克,加水600毫升煎成200毫升。先服100毫升,服药后10分钟呕吐1次,休息30分钟后再服药汁100毫升,二小时后腹痛恶心逐渐减轻。将甘草药渣再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此时再服药100毫升,二小时后腹痛恶心消失,但感全身乏力头晕,四小时时腹泻1次,为黄褐色烂便,再眼剩余的100毫升药液。这样在六小时内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而痊愈。(见《新中医》1978年第1期)

[评析]甘草能调和诸药,有缓急解毒之功,前人有“甘草能解百药毒”之说。一般认为甘草通过吸附作用和类肾上腺皮质作用而解毒,甘草独用有轻度致泻作用,可使毒物排出体外,甘草还能抑制平滑肌活动,故能缓解肠胃平滑肌痉挛而止腹痛。误食毒蕈中毒,临床实践单独服用浓甘草汤就能治愈。(李祥云)

花身鱼中毒

[病案]林某,男,29岁。1971年7月15日入院。患者中午吃花身鱼后一小时感头晕目眩,口干,视物模糊,以后感胸闷,头晕目眩更剧,头面及上腹部皮肤红色。检查:神志尚清,血压19.3/10.9kPa(145/82毫米汞柱),其他无异常发现。

[治则]清热和中解毒。

[方药]生甘草90克,绿豆60克,分别煎汤各为300毫升,将红糖30克放入绿豆汤内。患者先服生甘草汤300毫升,服后约40分钟吐出大量食物,吐后较舒。陡后又服绿豆汤300毫升,服后能入睡。观察十二小时,全身皮肤红色退净,头晕目眩大减,其他无异常而出院。(见《新中医》1973年第1期)

[评析]花身鱼状似花胶鱼,又类似广州地区的池鱼、泽鱼,汕头地区称为花身鱼,当地老渔民说数十年来未闻及吃花身鱼有严重反应。该鱼之肉中含有某种特异的蛋白质,有的人吃后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服用甘草、绿豆可解毒。方中绿豆性寒,清热解毒利水,甘草甘平和中缓急,解药毒及食物中毒。(李祥云)

冬虫夏草致腹胀

[病案]刘某,女,58岁。1991年5月6日就诊。近三个月来为防病健身自服冬虫夏草,每次1克,每日2次。半月来脘腹胀满,暖气作腐,食欲极差,神疲乏力,大便6~7日一行,干燥如羊屎,苔薄腻,脉沉滑。上消化道行钡餐检查,胃蠕动迟缓,两小时胃内未排空,其他无异常,诊断为胃肠排空抑制。

[治则]健脾行滞,调理气机。

[方药]枳壳6克,焦山楂9克,神曲9克,炒麦芽12克,大腹皮9克,鸡内金9克,桂枝6克,白芍9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大枣5枚,服6剂腹胀消失,饮食正常。(见《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5期)

[评析]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入肺肾,有滋肺补肾,止血化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冬虫夏草有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患者自服冬虫夏草过量,而出现便秘、腹胀、纳差等症,乃冬虫夏草影响了脏腑的气机升降,故出现病变。今用桂枝汤为主方加健脾理气消导之品,使脾健,肠胃功能正常,则腹胀、便秘治愈。(李祥云)

人参致目盲

[病案]郑某,女,成人。素体丰满,喜进补药,连日来用好人参30克纳入鸭腹煮食,五日后觉目光模糊,十日后两目青盲,不能视物,多方求医无效。

[治则]清热降火,消痰解毒。

[方药]生梨汁每日服1碗,使大便1日解2~3次。服十余日后两目已能见物,服至一月,两目复明如常。(见《新中医》1983年第10期)

[评析]梨性味甘微酸凉,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之功。《本草纲目》谓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本草经疏》曰:“膏粱之家,厚味酽酒,纵欲无节,必多痰火,卒中痈疽之病,数食梨,可变危为安,功难尽述。”人参补虚,今患者形体丰满,服用人参则属误服,致内热雍上而目盲。《本草集要》曰:“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若误服参、芪甘温之剂,则病日增,服之过多则死不可治。盖甘温助气,气属阳,阳旺则阴愈消,惟宜苦甘寒之药,生血降火。”所以盖无虚者不可乱服人参。今用梨汁甘凉之剂可降火清热,消痰解毒,使热解火降,双目转明。(李祥云)

有机磷中毒后遗症

[病案1]刘某,女,51岁。1977年11月24日就诊。一月前服敌敌畏急性中毒,经抢救脱险,至第四天腹部膨大,坚硬如石,腹痛拒按,半个月后宛如足月怀胎。曾诊为宫颈癌、卵巢囊肿,有机磷中毒。服用中西药罔效。腹胀加重,便秘尿闭,复吐清水,四肢不肿,口渴气促,舌苔白腻、尖边略绛,脉沉实有力而数。

[治则]疏肝理气,消肿逐水。

[方药]金铃子9克,枳实9克,制香附9克,大腹皮9克,泽泻9克,黑白丑9克,青皮6克,陈皮6克,炒冬术10克。水煎稍冷,每小时缓服3匙。3剂后,腹胀痛、呕恶缓解,原方去大腹皮,加槟榔10克,茯苓10克,葶苈子10克。服5剂,便秘尿闭仍然,原方去金铃子加大枣10枚;另用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研末。每服2克,日1次。腹块缩至平脐,腹皮宽弛,但二便仍不畅,再予:黑白丑50克,甘遂12克,芫花12克,大戟12克,大黄24克,青皮8克,陈皮8克,广木香8克,槟榔8克,轻粉1.2克,共研细,胶囊装贮,每服7克,每晨用大枣10枚煎汤送服,服后二便通畅,症状消失,腹围由92厘米缩至70厘米。嘱服健脾益气药以资调理,随访至今,健康如常。

[病案2]毛某,男,46岁。1976年12月24日就诊。两月前服敌百虫120克中毒后,经抢救,神识清而四肢瘫痪,严重疼痛麻木,狂躁谵语,身倦纳差,药后无效。诊为多发性神经炎。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炙黄芪60克,赤芍9克,当归9克,桃仁9克,制半夏9克,红花6克,胆南星6克,连翘6克,鸡血藤15克,蝎蜈片3克(吞)。以后陆续加减,酌加防风9克,羌活9克,独活9克,苍术9克,白术9克,茯苓9克,五加皮9克,木瓜9克,防己9克,桂枝6克。共服20余剂,肢痿稍解,疼痛消失。续予温肾健脾养肝法调治,以恢复体力,巩固疗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案1过去疑有宫颈癌,系误诊。腹水为有机磷中毒所致,以理气逐水而愈。案2为多发性神经炎,依据中医“治萎独取阳明”,之说,强调滋补,难免留邪,故虚实、通补并用,重用黄芪补气,又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后加用活血通络之木瓜、五加皮、桂枝、羌活、独活等,如此攻补兼施,化痰通络,则病愈。(吕志连)

有机磷中毒继发多发性神经炎

[病案]黄某,女,18岁。1985年1月30日就诊。一月前因愿望破灭,产生悲观情绪,遂服敌百虫(约50克),当即昏迷,经抢救脱险。十天后出现双小腿疼痛,以夜间为甚,四肢无力,不能行走活动。经某医院诊为有机磷中毒继发多发性神经炎,治疗多日无效,特邀中医诊治。体检:神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未及,四肢无畸形,双手握力差,双下肢腓肠肌轻度压痛,双足背屈无力,右膝腱反射减低,双跟腱反射消失,四肢远端痛觉减退,血检正常。刻诊:面色萎黄不泽,纳呆神疲,四肢麻痹冰凉,双手指端僵硬,活动不灵,握笔用筷困难,下肢乏力,足趾麻木不适,夜间自觉小腿发烧,疼痛较甚,站立不稳,不能行走。舌质淡红,苦薄黄,脉细数。

[治则]活血通络,固本解毒。

[方药]赤芍2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地龙15克,黄芪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金银花25克,甘草15克,鸡血藤25克。10剂药后,患者纳食转佳,四肢渐温,夜间小腿已不疼痛,双足背屈力增加,能扶墙站立。舌质淡、苔薄,脉缓弱。上方去金银花,黄芪加至50克,赤芍加至35克,加党参20克,桂枝15克。再续服5剂后,纳食正常,四肢麻痹逐渐缓解,手指较前灵活,握力增强,能持筷用餐和握笔写字,但持续时间较短,双足能站稳,搀扶可走十余步。按上方加减,连服中药50余剂,患者麻痹消失,四肢功能基本恢复,能在院内散步,于1986年4月未终止治疗。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已能正常学习,并能骑自行车上学。(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评析]该患者以四肢萎软,手足麻痹为主要临床特点,其病机为气血瘀滞,经脉痹阻。应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四妙汤(金银花、当归、黄芪、甘草)以补气养血,固本解毒,二方合用,则补气活血通络,固本解毒,当热毒一清,则减金银花,重用黄芪加党参补气,以资生化之源,加鸡血藤去瘀生新,桂枝温经通阳,以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为主,取气行则血行之意,气血通调,四肢得精血濡养,故麻痹除,四肢功能障碍得以恢复。(马荫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