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朝的吴潜,再不能混淆视听了(之二)
作者:吴业申
《吴潜家族先祖世系的分析考证》——
二、吴潜近亲在宣城的居住地
关于吴潜在宣城的居地查证,吴潜出生在父亲吴柔胜的就职地江苏高淳,以宁国籍参加选举考试,在明朝以前对户籍的管制不严格的情况,都是客观史实,当今人们对吴潜在宣城的府弟旧址,也是明确的。吴潜本人及其直系家属在宣城城区的居地,是其父亲吴柔胜的府弟,《秘阁修撰吴胜之(吴柔胜)墓志铭》记载“家在宣城西门,有地二十亩,为楼三楹”,说明最早他们居在西门,居地称“南门岗下”“冈下门”“南门荡”是本支还是旁支或外族,不得而知。为什么我们要提到吴潜府弟呢?因为这里涉及到一桩吴潜家谱被毁案。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陈友谅与朱元璋各自率领大军,来回拉锯作战,宣城区域战争惨烈,元朝至正乙未(1355年)八月二十四,吴潜府弟尽毁。吴潜的玄孙记有“元至正乙未遭罹兵燹,祖庙、庐室、青氊故物残毁殆尽,况家谱乎?……避地浙江十五年,甫得生还乡里,痛念吾族十亡八九,而叔侄兄弟之幸存者又各东西散处”。吴潜府被毁后,再过了八年后,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俘虏张士诚,宣城地区才得以安定,十五年后,有一支族人回到这里,而家谱,没有了。这是明朝初年,等待他们的是分遣各地,打散居住,同支宗亲无法联系。
我们考证吴潜府被毁的史实,目的是明确这一支的后人,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家谱线索,列举出来,力求正本清源。
此地系旧宛陵,此地的吴姓故称“宛陵吴氏”,而左台吴氏吴希圣的后人也居宛陵,为了区分,古人曾称左台后人为“宛北吴氏”,以吴希圣为一世祖,但是,多数时候,后人没有区分这两支,都叫“宛陵吴氏”,误为一支了,就连明清时期的官府也有这种认识,引起一些史志记载不尽正确。同样,上文所述在外旅居十五年的吴潜后人,也称宛陵吴氏。
(宣城宛陵吴氏谱一世祖吴希圣记载)
一般称谓的“宛陵吴氏”,包括了左台吴氏的一支。而作为吴潜家族的“宛陵吴氏”,应该是来苏吴氏的后代。
然而,查吴潜家族先祖世系时,出现了多种记载,持谱各方都称自己是正确的,有理有据。其中主要有几种代表性的世系:
第一种是宣城宛陵吴氏的记载,如《吴府吴氏谱》。以吴孟修为一世祖,孟修→达道→宫府→安礼→弥远→高→奭→洙→丕承→柔胜→潜。再向上追溯七代,则是由明朝国史学家吴伯舆(1557-1636)兄弟、侄子吴士明的人为修订,接入了宁国《云梯吴氏谱》。
第二种是宣城市泾县的《石匮谱》。以吴佐为一世祖,佐→全文→景能→仁富→孟修→贞一(奭)→洙→丕承→柔胜→潜。
第三种是新安左台吴氏的众多支谱,如《肥东六家畈谱》有“珠→文彬→丕(贅刘氏)→柔胜→潜”的世系记录,《泾县茂林谱》有“芳昭→珪→柔胜→潜”,当地官史还有状元吴潜游学泾县的记载。还有“逊→奭→洙→丕承→柔胜→潜(河南)”“衢→柔胜→潜(浙江)”的世系记载。
第四种是福建、浙江等地的宗谱,多数是左台吴氏外迁的,如《浙江安吉谱》有“竦→嵩→敬忠→景和→君宠→仁寿→仲俨→七公→十五→五二→柔胜→潜”,这是宁国云梯迁出的。
古代宛陵、宣城,今天可以看作一地,下文称这一支的家谱为宣城谱,泾县一支称为石匮谱。
上图是泾县部分家谱记载的吴潜,应当是“吴大潜”或是同名者,与状元宰相吴潜对接不上。在此列出,以排除干扰。另有“丕→柔胜→潜”的世系,甚至有上下三代同名的,亦与本文无关,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