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与“脏”有什么关系,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网络 八卦象数疗法 2020-04-01

现代人常说“脏腑”、“内脏”、“五脏”等词,这些都是指我们体内的脏器,而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的中医领域中则会经常提到“藏象”一词。那么“脏”与“藏”有什么关系,又有怎样的区别呢?要想弄明白二者的联系就必须得从《周易》谈起。

藏象——生命内外同构

《周易》有一句名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句话意为:《易》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象”字,“象”就是“像”。

“象”有四个含义:一指卦象,就是《周易》创造的卦号符号系统;二指物象,就是万事万物的形象;三指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意义符号;四指取象,就是以卦象符号比拟万事万物,或从万事万物中推导出卦象符号。这四个含义中前三个意义,都是名词,写作“象”;后一个意义是动词,写作“像”。

整部《易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卦象到物象、从物象到意象的双向推导、双向比拟过程,《易经》思维实际上就是“象思维”。

中医、气功所采用的思维当然也是“象思维”,中医讲究藏象、脉象、证象、阴阳之象、五行之象……气功讲的“气”实际上也是一种“象”。  “象”有有形之“形象”和无形但可感之“意象”两种,“象”又可转换为符号、模型。

藏象是一种符号模型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基础。

“藏象”两字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内藏外象”。“藏”(zàng)就是“藏”(cáng),隐藏,指隐藏于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王冰解释是“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可以观察的形象,其实还应包括虽不可见但可感受的意象。“藏”与“象”,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内外相应、内外同构。“藏象”是一个表述内脏的“象系统”。

“藏象”现在不少人写作“脏象”,“藏”与“脏”虽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维的方法,“脏”反映的是具象思维的方法。从《黄帝内经》思维方法看,应当写作“藏”字。

藏象的实质

藏象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模型。

近代大医恽铁樵说:“《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群经见智录》)西医讲内脏系统是指解剖学上的脏器实体,是“血肉的五脏’;中医讲脏腑系统不是指“血肉的五脏”,而是指一种思维模型,即包括实体的西医讲的五个器官,又包括这些脏器的功能等等。

中医五脏——心、肝、脾、肺、肾,并不等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心功能系统、肝功能系统、脾功能系统、肺功能系统、肾功能系统。五藏可以统领人体的其他相关功能的器官、组织,与它们产生联系。

《黄帝内经》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这在西医看起来莫名其妙,依照西医的观点,肺属呼吸系统,大肠属消化系统,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中医则认为,肺与大肠、心与舌、面等有相同的功能、属性,所以可归为一类。

可见中医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实体。

中医藏象是模型,西医脏器是原型。藏象模型是对脏器原型的模拟,因而藏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脏器实体。

中国人早期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结构的思维偏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有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有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或性质,于是就将它们归为一类。如心脏跳动,脉搏也跳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反映心的情况,故将它们归为一类。

因为阴阳、五行、八卦这类“模型”至迟在西周末年就已大体形成,所以对脏器的归类就可以借助这类模型,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行为。在藏象理论构建中,如原来的脏器“原型”与这个功能模型不相符,那么宁愿改变“原型”也要适合这个思维模型。如“左肝右肺”,从实体脏器看应该是右肝,但从功能上看,肝主升、肺主降,更重要的是在后天八卦的模型中,木在左、金在右,所以为了适应这个模型,则提出“左肝右肺”说。

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这种以五行整体划分的方式与《易传》八卦划分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分类原则都是以功能特性、动态联系为依据。将功能相同、行为方式相同、动态或静态属性相同、能相互感应的事物归为一类。体现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全息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