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百人说 | 独家对话张连山:传统药企转型速度偏慢,新阶段创新主流仍是fast follow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2020年财报及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为277.35亿元,同比增长19.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28亿元,同比增长18.78%。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9.29亿元,同比增长25.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96亿元,同比增长13.77%。
从产品种类来看,抗肿瘤、麻醉、造影剂及其他分别实现营收152.68亿元、45.91亿元、36.3亿元以及41.23亿元,其中抗肿瘤产品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37%,麻醉产品的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6.63%。
从研发投入来看,2020年恒瑞研发投入为49.89亿元,同比增长28.04%,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近18%。2021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为1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26%。
对于业绩增长原因,恒瑞在年报中表示,一是由创新药收入增长驱动,前期创新研发投入逐步进入收获期。二是进一步拓宽销售领域,在保持现有抗肿瘤药和手术用药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自身免疫、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疼痛管理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点。
作为中国医药创新转型阶段的头部企业,恒瑞创新模式正在从创新初期“me-too”、“me-better”逐步走向源头创新。在“2021中国医药创新100峰会”召开期间,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博士在E药经理人与赛默飞世尔科技联手打造的媒体采访间接受了独家专访,回答了包括传统药企创新转型升级以及创新新阶段如何直面挑战等业界关心话题。
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
01 新阶段主流仍是fast follow-on
E药经理人:您认为未来中国的创新是会以fast follow-on为主还是会以first-in-class为主?
张连山:我认为新阶段主流还是fast follow-on,但是fast follow-on怎么定义,究竟是跟的多靠前、跟的多紧,跟一期、二期还是跟临床前,这个和各公司的治疗领域布局和研发整体实力都非常相关。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诠释,first–in-class每个人都想做,恒瑞在一些领域也在做这些探索。
首先,first–in-class的渠道来自于中国整个生物医药的基础研究,究竟能产生多少靶点,能产生多少新生物的发现,并且让企业来转化。第二,中国企业究竟能不能跟国外的研究机构有良好的合作,甚至和国外的小型生物公司、国内的小型生物公司合作,能真正产生first–in-class的产品,这样一定的合作比例还是必须的。
E药经理人:未来一到两年,您个人比较关注或比较看好的领域或者是靶点是什么?
张连山:肿瘤当然大家都在做,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进步、人口老龄化,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也要关注。但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关注慢病领域。我认为恒瑞作为国内一个大型研发型企业,更要关注慢病领域,因为它的研发过程更复杂,研发投入更大,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关注这个领域,至少我个人是这么想的。
E药经理人: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类似国外biotech公司和大型pharma之间的分工,您认为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兼并或者是价值链的连接?
张连山:每一家企业做自己的强项,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不管是临床前开发还是临床开发都更有经验,所以他必须要有所准备,比如从本土的这些小型生物公司引进一些产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可能几百家像恒瑞这么大体型的公司同时竞争。所以你要把好的东西引进来,帮他们做,对于小型生物公司的创业者来说,他也必须有这个准备。比如说我是做discovery的人,不可能因为今天把这个分子转让给另外的企业,这个创业者下面就再也做不出一个新的分子,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这样分工慢慢细化之后,再加上中国CRO行业也很活跃,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将来很难说,今后两年、五年或者十年会不会有这种分工,但是两者的这种合作会越来越多。
E药经理人:您认为在现阶段,整个中国医药创新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还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颈?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
张连山:从发现这个角度,我认为中国现阶段发现做药的能力至少在某些领域已经非常不错了,基本跟国外没有太大差别。但在有些领域,特别是小分子发现方面,还是有一些距离。这个距离怎么缩短,还是跟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关。
中国任何一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还没有达到可以去跟国外大公司相抗衡的程度,才是人家的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投入的多才可能产出的机会多,所以在小分子上一般还是有一段距离,大分子方面基本上是齐头并进。
瓶颈还是我们缺乏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多有经验的人来做这个事情,这是在顶层。其次我们还需要更多有实践经验,愿意在实验室做研究的人,这也很重要。另外,就是在生产上面我们还要加大材料科学的研究,有一些关键材料的产生,我认为有时候还需要完全依赖于仪器设备和国外厂家,当然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这也不是一个大问题。
02 要对传统药企转型有更多耐心
E药经理人:中国创新已经进入了2.0时代,您认为现阶段的创新会有哪些新特点?
张连山:从政府重大专项支持的几个项目一直到现在,我认为整个医药行业对新药创新的动力已经产生,大家知道我们必须要去做这件事情。对于传统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想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把过去的仿制药做好,另一方面要不断产出自己比较独特的一些创新产品,来解决临床的一些问题。
很多企业像恒瑞、正大天晴等,他们根据临床需求和企业本身的强项进行一系列布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为中国患者解决了很多问题。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其实这个过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国家集采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过去完全依赖于仿制药来产生营收的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创新药必须要很快赶上。
另外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之下,对一些新的在中国的biotech企业,他们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已经有产品上市或者是管线内的一些产品也可以跟国外公司相媲美。所以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态势还是比较好的。
E药经理人:在这个阶段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张连山:大家讨论很多的问题就是赛道太拥挤,在做创新的时候都是看别人做我也做,肯定不会犯错误,别人挣钱我也想去挣这里面的钱,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是要不断通过进化,市场才会更理性,大家做药也就更理性。不管怎么样,像PD-1、PD-L1这么多,其实这是个过程,但最后是不是这么多家都能生存下来还很难说。不管怎么样,给老百姓、政府、支付方带来红利,大家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我认为不要因为这个东西就觉得这个行业好像不应当去关注,特别是资本市场不应当去关注,其实更应当关注。因为随着企业,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的生物公司,还有资本市场对新药创新的认知的提升,今后的创新会更上一个新层次。
E药经理人:您觉得恒瑞转型的速度是在预期之内吗?
张连山:太慢了。我们也碰到很多问题,实际上因为政策变化太快,我们还算有所准备,很早就在孙飘扬先生的带领之下对创新药做了布局。所以从公司一上市我们就建了做新分子的研发中心,几年之前我们又开始对生物药进行布局。
不管怎么样,中国过去的创新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所以还是要给整个行业,特别是传统企业更多的耐心,让他们成长。我想政府层面也注意到这一点,我们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在外面看来好像是很快,但我认为我们的布置还是比较慢的,很多时候回头看的话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只有在新阶段我们加大创新的力度,不管是从能力提升,还是从团队建设方面,做更多的努力,来把这件事做好。
E药经理人:在大家都在做创新药的时候,仿制药是不是真的没有价值了?
张连山:80%以上的处方都是仿制药,这个是保证人民基础健康所必需的,所以仿制药仍然很重要。因为专利过期以后,仿制药的价格更低,这也是对的,我最关注的是仿制药质量问题,因为现在很多仿制药已经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价格的话基本到了地板价,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很难说。但我作为一个做药的人,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仿制药也是有它的价值,仿制药的质量成本和管理成本也必须要考虑进去。
另一方面,为了减少药物开发的风险,仿制药的二次创新,也就是所谓的改良性仿制药,因为它的风险可能会低一点,并且解决了临床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希望我们的监管机构能更加接受这种策略。像在FDA有505b2,做出来以后同样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也可能产生数据保护,这个是鼓励更多的人在仿制药这个领域仍然做强做大。
此外,现在仿制药因为价格很低,所以原料药成本怎么能降下来是个很大的挑战。原料药成本特别是化学药很大层面是跟环保挂钩,现在后者的成本也很高,如果在国家政策上有一些支持把环保做好,能帮企业解决一些问题的话,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
从全球来看,印度仿制药为什么这么成功,除了会说英语以外,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肯定要比中国低。我们怎么能在这个领域里面产生中国企业自己的竞争优势,我认为一方面在技术上要有很多创新,真的把成本做到最低,用合理的方法和绿色化学把成本降到最低。第二,国家依然要支持企业做一些环保改进,但相对这样的投资也是很大的。
E药经理人:恒瑞在创新药和仿制药上均有布局,在新的创新阶段,恒瑞在整个行业中的面相应该是什么?
张连山:我们在转型升级的阶段,我想仿制药仍然是我们一个组成部分。很多产品比如胰岛素和造影剂等利润空间是非常低的,这些恒瑞也在做,因为产能很大,所以能把成本控制的很好。
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年的经验,质量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保证。在改良创新上,公司管理层也很重视,这个非常重要,希望监管机构能够跟企业更多沟通,这方面也需要有支持。当然我们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创新药上,因为这已经是公司的方向策略了,只有创新药才能解决中国患者的可及性问题,同时可承受性问题,只有做创新药,恒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E药经理人:对恒瑞来说,未来创新来源不同渠道的比例是如何考量的?
张连山:我们很多项目都是通过跟外部合作来完成的,特别是当初的大分子,包括很多实验都是在外面完成,所以我经常说我们带动了整个CRO行业,这一点也不夸张。我们要练好内功,所谓的内功就是自身的创新能力,这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内部能力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灵活性,可以更好的协调资源,同时内部技术平台也很重要。
关键一点还是能不能吸引人才,为什么很多项目都是在外面做,因为他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才做的可能比你更好。因此怎么把资源协调好仍然非常重要,以内部研发为主,以外部研发为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整个研发团队随着项目的前移要比以前大得多,也就是说研发成本会更高。
E药经理人:恒瑞未来的主战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
张连山:也不一定叫主战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恒瑞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中国患者。恒瑞之所以要实现国际化,就是说必须把我们的产品要服务于海外患者。当你做特别前沿产品的时候,相应的风险就会很大。如果只注重中国市场,然后再做海外市场,这个可能有一些滞后,所以最好是同步进行研发。因为特别前沿的项目可能只有10%~20%的成功率,这在全球都是一样的。所以如果同步研发,能在海外产生一些回报的话,对我们进一步创新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