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火功疗法集锦及灸法精要

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火攻、油火、火针、灯火、烧艾、火灰碗等,被称之火功疗法。火功疗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具简、便、廉、效的特点,群众易于接受。现将几种常用火功疗法简介如下:

  一、火攻疗法

  火功疗法是民间医生用来治疗病的一种方法,作用快,疗效满意,独具一格,深受患者欢迎。

  (一)药物配制:大血藤20克,剥皮血20克,鸡血藤30克,透身汉20克,野烟10克,青木香15克,四两麻10克,高梁七15克,荞麦七15克,五步蛇30克(可用银环蛇小者一条或三七6克代之),上药均为干品,切成薄片,放入广口瓶或瓦缺罐中,加入烧酒(60度左右),一天震摇2-3次,浸泡十天使用。

  (二)使用方法:医生令病人患部显露,净浸泡好的药酒倒入碗中,药量根据病情而定,少则50毫升,用火烧碗中之药酒,这时医生用右手伸入药中取出酒火,速将手中之火焰在患部及周围烫、摸、揉、拍、打,并以左手助之。反复取火烫、摸、揉、拍、打约15分钟左右,每日一次。患者治疗一次后就感患部舒适轻快,疼痛减轻。一般用一至二次可见明显效果。

  (三)使用范围:本疗法以治疗风气病为主。适用于风湿麻木、冷骨风、骨节风、寒气内停、半边风等。

  (四)本疗法的作用是:给皮肤直接加温,汗窍舒张松开,使药物经皮肤毛孔透达病处,再加上揉、烫、拍、打能使局部风寒湿走散,达到行血气、舒筋止痛之功。

  二、踩油火疗法

  踩油火民间又叫犁上水。

  (一)使用方法:医生用铧口一只(又叫犁尖),放在火中烧红,取出,将菜油或桐油喷在铧口上,油当即起火,速用燃烧之火烧烤患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亦有把菜油或桐油煎沸,医者用手蘸点冷水,然后到热油锅中摸油在患者疼痛部位拍打揉按,每次5至10分钟,日一次。

  (二)适应症:适用于风气病、肚子痛、寒湿而致的骨节痛、冷骨风、风湿麻木、肩膀骨节酸痛等。

  (三)注意事项;用油火或煮沸之油在患者身上烤或摸搽,要注意不要烧伤患者皮肤,有发烧或关节红肿的不适宜本方法治疗,小儿一般不用本方法。

  三、烧灯火

  烧灯火是医生根据病情用灯草蘸桐油直接或间接的一烧一定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运用最广泛的处治方法。

  (一)方法:

直接灯火:根据病情选用一位的穴位(可选一穴或多次),用灯草一段蘸上桐油点烧穴位,动作要快,这叫做直接灯火。如小儿走胎,烧双耳后小青筋各一焦,烧时听到象一粒米在火中烧作之声效果最佳,如没有响声,过七天后再烧一次。惊风症,根据不同的惊风表现而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烧灯火。如扑地惊,突然昏倒地,不醒人事,即烧内关、合谷、百会、涌泉、膻中各一焦,烧后可苏醒过来。

  印灯火:医生根据病情选好穴位,将点燃的灯草点烧在医生自己的拇指腹部,速印在患儿穴位上,这称印灯火。如小儿脐风,出现肚子痛,痛时肚脐周围鼓起一索,可印在肚脐中间及两边一寸处。此法适用于三岁以下小儿,因小儿皮肤细嫩,烧泡后易引起发炎。

  隔纸灯火:医生诊断病情后,用一张薄红纸抹上桐油,贴在患外,用灯草蘸桐油点燃后在红纸上,一个部位可点燃,数十焦,这叫隔纸灯火。此法多用于某些顽固性疾病,如盐铲骨冷痛,就在盐铲骨处用隔纸火烧二十余焦即可。

  (二)适应症:多用于惊风症、小儿走胎、黄肿包、胀肚子、肚子痛、着凉、脑壳痛、风气麻木、扭伤、疱疮初期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三)注意事项:烧灯后要忌生冷瓜果、腥臭之物一周,直接灯火后,注意不要把伤处搽破皮,防止发炎。

  四、拔罐疗法

  拔罐又叫打火罐或扯火罐,是土家族民间最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势力等作用,排除缺勤内空气造成的负压,使罐吸附于患处,产生温热刺激,并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该方法之记载:晋《肘后方》叙述尤详,因古代以牛角制缺罐,多用吸脓呼血,故称“角法”或“吸简疗法”,民间俗称“打火罐”、“呼杂筒”。此法操作简单,疗效奇特,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经通络、祛湿逐寒的作作。

  (一)罐的制作

  1、竹罐:用直径3-5厘米的各种竹子,制成8-10厘米长的腰鼓形园筒,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须磨光滑,优点:取材方便,经济易制,轻巧。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罐口平滑(民间有盛食盐等陶罐容器可用之)。由于目前陶罐烧制减少,故多用玻璃罐代替,这种玻璃罐市场有售,罐口平滑,可以窥见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

  (二)适用范围

  风湿痹症,腰肌劳损,乳汁瘀积,蛇伤,外伤瘀血,顽固性寻麻疹,寒性腹痛,慢性支管炎,哮喘,感冒。

  (三)火罐操作方法

  1、投火法:将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速置于患处,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火罐,以免燃烧物落下而烧伤皮肤。

  2、闪火法:火在罐内壁烧1-2圈后,迅速退出,然后将罐罩在患处,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

  3、滴酒法:选用浓度较高的白酒少许,滴于罐内,点燃后罩在患处。

  (四)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简便易行,见效快。副作用少,但拔罐时要注意温度,不要烧烫伤皮肤,取罐时用手指尖压罐口伤肤,使空气进入自行脱掉,不要强行硬拉,以免拉伤皮肤。有些疾病不宜采用本法,如皮肤破溃发炎、小儿抽筋、水肿痛、气血亏损之体、怀孕后、有内脏病患的均不宜采用。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范围大小各异,故选罐有殊。病变范围小,则选用一个适当口径的罐即可。病变范围大的,如腰部扭伤(民间称内腰杆子),则可按肌束疼痛位置范围排列多个罐。有局部皮肤麻木或疼痛,功能:减退者,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反复多次拔,至皮肤潮红为止(闪罐法)。对于各种急性软组织损伤等,可以针灸罐结合。如软组织伤,民间认为“闪股气”,可先用三棱针、鞋底针、碎碗渣子等按部位大小剌血适量,然后拔罐,常可增强效果。留罐时间则根据罐的吸拔力的强弱、皮肤的厚薄、术者的经验来决定,一般留罐5-15分钟。

  拔罐法实际上是一种物理疗法,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通过肌体的调节功能:以疏通气血,宣泄风寒湿邪,从而直接改善局部状态,故达到治病目的。

  五、扑灰碗

  (一)使用范围:扑灰碗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烫熨疗法,常用于因寒气而致的肚子痛、肚子胀、解稀大便、妇女小肚子痛、肢体冷痛等病症。

  (二)使用方法:瓷碗一个,盛一平碗约70度左右的灶中或火坑的紫末灰,再用一条比碗宽的湿毛巾、盖在灰碗上面,将碗口倒扑过来,包好碗口,把毛巾角打上结即为灰碗。令患者平卧或仰卧,将碗置于患者腹部,医生持碗在患者上腹至小肚子从左至右回推动,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灰冷了或毛巾干了可再换一次,继续用,一天一至二次。

  附方:用灶心土或千层泥(即农村居民房门边的泥土)在火中烧热,捣成熟灰,装入轩用碗中盖好湿毛供热敷用。主治:寒性腹痛,五更泻,风湿痹症。

  血余炭,玉米棒灰,地榆灰。用法:将加工的炭剂趁热放入碗中,盖好湿毛巾供热敷患处。主治:外伤瘀血,肿块等。

  辣椒蔸、茄子树蔸、干萝卜烧制成炭,趁热入碗中,外用湿布盖好,热敷患处,主治冻伤、湿痹、寒痹、风湿关节痛。

  使用注意:此法要特别温度,温度太高,烫伤皮肤;温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注意毛巾要捆紧,不要让热灰漏到肚皮上。有发烧、皮肤发炎、火气重、肿胀的患者不适宜疗法。小儿出疹子不能用。

  本疗法的作用机理:一是借助于热度在体表烫熨,使人体表寒或肚子里的寒气在热度的影响下从表而散;二是热灰本身有祛寒湿之功,加上毛巾的热气从毛孔而入人体内到到赶气、消气、散气、止痛之功。

附:灸法精要

灸法古称“灸焫”,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也可在艾绒中掺入少量辛温香燥的药末,以加强治疗作用。

健康无价 孙晓磊

灸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

如何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

一、恰当选择施灸方法

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书即总结了114种。面对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首先应因人而宜。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其次须因病而宜。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二、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不同。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指出脐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壮”等。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却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恰如《神灸经纶》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当然,上列各条的具体施灸量应综合考虑。必须指出的是,从历代记载及已有的经验看,一般而言,创伤灸疗,效果较佳。但对现代人来说,灼伤皮肤的灸疗往往难以接受,为增强剌激量,可采用连续多次短时间的强剌激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一次极强剌激,类似创伤剌激的效果。

三、诱发灸感传导

近年来,安徽的一些医家提出灸剌激亦可和针刺激一样引发感传,并初步总结出引发灸感传的操作要点和灸感传的一些特征。从临床中观察到诱发灸感传导,对灸治疗效有一定帮助,现介绍如下,供临床参考。

(一)操作要点

1.灸材

一般以艾叶为灸材,并艾条灸为主。这是因为艾条可以较好控制灸量,包括灸的时间长短、灸的温度高低等。但并不局限,艾炷灸、隔物灸等亦可引发灸感传导。

2.取穴

取穴宜少,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3.灸灼强度 灸灼刺激强度宜较强。具体要求为:手持点燃之艾条在穴区反复上下左右移动,“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剌激。这种动态剌激必须是连续的均衡的,也就是说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必须均衡,作用不能中断,这主要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正是在这种剌激量积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出现灸的感传。

(二)灸感传的特征

根据已有的实践表明,灸感传导大致可分四个时相:

1、第一时相 感传先兆期

指灸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之际,灸处产生与针刺感觉相类似的酸、胀、重、麻等得气感应。此种感应可较局限,亦可较广泛。有时甚至使同侧肢均受波及,然后再显现感传线。先兆有时可先出现于病所,再在施灸穴区逐步显现。不少患者可没有先兆期,直接进入第二时相。

2.第二时相 定相传导期

即出现酸麻重胀等灸感后可按照一定的径路传导,其方向直指病区,传导的速度及传导带的宽窄均不一致。但感传所止处,多为病痛所在。即所谓“气至病所”。

3.第三时相 作用发挥期

对此时相,曾有医家作过形象描绘:“初只氤氲扩布,嗣乃弥漫升腾,凉者如同拂扇,热者可同熏蒸,或如蚁行旋转,或如气泄风生。体温每能下降,肿处可见皱平。既平烦躁,亦定呻吟。病热有轻有重,感应有减有增。高峰既已下降,低者即不再生。”在这个时期,感传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大多是以患处中心为强烈,随着病情的好转,感应将逐步减弱或消失。

4.第四时相 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

也就是灸感传导最后一期 。大多至此,感传逐渐消失。但多可出现以下这些现象:感传在原处往还,或轮番出现;全身周流,上下连贯等。即所谓循经再传。再传可能是同一部位,也可以是另一患病部位。

灸感传导并非是每个患者或同一患者每次均可重复出来的,它既要求施灸者正确操作,细心体念;同时又有个体特异性。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反复体会和探索。

(三 )灸感病案举例

为使读者对灸感传导有一感性认识,现举数例验案如下。

例一:张××,男,57岁,农民,于1994年5月11日初诊。患者胃下垂近2年。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汤、黄芪建中汤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发作。因近来劳累过度而发。刻下见腹部坠胀难忍,站立或饭后加剧,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钡餐造影示度胃下垂。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用五倍子和鲜蓖麻籽等量碾碎,做成直径为30mm、厚3mm的药饼。患者取坐位,将药饼盖在百会穴处并施灸,直至灸感出现,不拘时间和壮数,患者在艾灸40min后可相继出现似晕非晕的感觉,头热、脊柱热以至全身发热,有时下焦有上提之感。6次治疗后,症状大减,治疗12次后B超和钡餐造影显示胃体已恢复原位。随访1年末见复发。

例二:单××,男,53岁,老师,腰部疼痛1周。患者素有腰肌劳损,一周前因搬运重物腰部闪挫,继而疼痛难忍,牵掣右腿,经CT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医生建议暂时不宜作手法复位,遂用针灸治疗。刻下查体:见腰部平坦,腰肌痉挛明显,右腿抬高试验阳性。取命门及双侧肾俞穴施灸,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30min后,患者即感背部以命门为中心热气呈片状层层向脐腹部扩布,随即全腹温暖,继而热流向下扩展足底,此后似有一股热流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在腰部和腿部流动。患者自述有难以形容的舒畅感,腰痛若失。每日1次,7次后已无任何不适。嘱患者再灸命门及足三里1个月以巩固疗效。

“六淫”实为“五淫”

“六淫”实为“五淫”在中医学里,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因素,以前一般认为有三类:①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叫做“六淫”,自人体外而入,为“外因”;②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邪气,叫做“七情”,自人体内而生,为“内因”;③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所伤,既不类于六淫,也不类于七情,为“不内外因”。(这种分类方法,现在看来不太科学,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故仍沿用了这种分类)这里打算简单地探讨一下“六淫学说”的形成过程,这对于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许还是有些益处的。

六淫学说,在中医学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出现了“六气病因说”。《春秋·左昭元年传》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所谓“阴淫寒疾”,乃“寒邪”为病,所谓“阳淫热疾”乃“热邪”为病;所谓“风淫末疾”,乃“风邪”为病;所谓“雨淫腹疾”,乃“湿邪”为病。其“风”“雨”“寒”“热”四者自外伤人,为引起疾病发生的外来邪气,属“外因范畴”;所谓“明淫心疾”,是体内产生的情志为病,邪自内生,属“内因范畴”;所谓“晦淫惑疾”,是房劳为病,不属内外因,而属“不内外因范畴”。这就说明了“六气病因说”,并不是前人一般所说的“六淫学说”。

之后《管子·水地》(据学者考证,为战国作品)说:“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生(眚),君子避之,是亦伤人。”也只提出了风、雨、寒、暑四种外邪。在战国后半期,吕不韦的门客写成的《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提出了寒、热、燥、湿、风、霖、雾七种外邪。

在医学领域里,这时出现了伟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一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五变》说:“余闻百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里谓自外伤人的邪气,或曰“风雨寒暑”,或曰“燥湿寒暑风雨”,或曰“风雨寒暑燥湿”,并没有成为“风”“寒”“暑”“湿”“燥”“火”的所谓“六淫学说”。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出了“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而且原则地论述了“寒”“暑”“燥”“湿”“风”这五者为病的临床表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泻)。”这里虽然形成了较成熟的外邪病因理论,但它仍然没有成为“风”“寒”“暑”“湿”“燥”“火”的所谓“六淫学说”。

事实上,六淫学说只是到了东汉以后写成,现在《素问》所载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所谓“运气七篇”中才出现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这里才具有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的病因理论,也只有在这个“运气七篇”里才够具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

根据我的近年考证,《素问》中的“运气七篇”是在东汉殇帝刘隆的延平以后成书的。本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寒、暑、燥、湿、风”,已完备了中医学理论中从肤表侵害人体的外邪病因,《素问》“运气七篇”也完全继承了这个病因理论,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所载“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之文就是明证。但《素问》“运气七篇”是专论“运气学说”的,它为了符合天道“六六之节”的“六数”需要,把“寒、暑、燥、湿、风”中又加了一个“火”成为“六气”而配“三阴三阳”,以应一岁之中的“初之气”到“终之气”的所谓“六节之气”。它对“寒、暑、燥、湿、风、火”这六者的各个特性和作用也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见《素问·五运行大论》)它还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述了“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淫胜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于是,六淫之说,即从此产生了。

其实,这“寒、暑、燥、湿、火、风”六者之中,“暑”与“火”是同一性质,属同一类的东西,只是暑无形而火可见而已,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暑),在地为火”,《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热”“火”三字的概念,在中医学病因理论里,从其实质来说,基本上是一个东西,其为病则均用寒凉之药以治之。现在有些人在叙述六淫病因的时候,把一个“热”分之为三,而成“暑”“热”“火”,说什么暑必夹湿,什么“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这是不恰当的,是望文生义,脱离临床实际的想当然之谈。

《说文·日部》:“暑,热也”,《玉篇·日部》:“暑,热也”,《广韵·上声·八语》:“暑,舒吕切,热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其性为暑”,王冰柱:“暑,热也”,《难经·四十九难》:“有伤暑”,虞庶注:“暑,热也”,《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下·妊娠热病候》更说:“暑病即热病也”,是暑邪何必夹湿?热入心包则神昏谵语,心火上炎只口糜舌烂,何必热为渐而火为极?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说明了运气学说为了配合阴阳,配合六节,不仅把“寒、暑、燥、湿、风”五气中加上一个“火”而成“六”数,而且还把“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的火分之为二,分为君火和相火而成六数。从病因学上讲,这明明是寒、暑、燥、湿、风中的“五淫”,被运气学说加上一个火变成了六淫,而现在有人说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根据'五’这个间架统统填进去”,“在病因方面”将“六淫改为五淫”。这两种说法是对五行学说和六淫学说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

(0)

相关推荐

  • 外感六淫之辨证要点

    ​外感六淫之辨证要点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通常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各种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 今天给大家简单总结下外感六淫之辨证要点: 1. ...

  • 民间火功疗法集锦!(附:灸法精要)

    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火攻.油火.火针.灯火.烧艾.火灰碗等,被称之火功疗法.火功疗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具简.便.廉.效的特点,群众易于接受.现将几种常用火功疗法简介如下: 一.火攻疗 ...

  • 【秘方汇集】民间中医126个秘方集锦

    【秘方汇集】民间中医126个秘方集锦

  • 民间灸法集锦(附:灸法精要)

    会第472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导 读  如何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 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 ...

  • 民间中医偏方验方妙方集锦【C+】

    祖传治疗脉管炎秘方: 张氏中医第九代传人张先生无私奉献.曾经治愈很多人.当归15g,赤芍15g,鹿角霜15g,牛膝15g,乳香15g,没药15g,麻黄1g,细辛1g,党参15g,地龙15g,白术15g ...

  • 民间中医偏方验方妙方集锦

    祖传治疗脉管炎秘方: 张氏中医第九代传人张先生无私奉献.曾经治愈很多人.当归15g,赤芍15g,鹿角霜15g,牛膝15g,乳香15g,没药15g,麻黄1g,细辛1g,党参15g,地龙15g,白术15g ...

  • 中医火针疗法是什么呢

    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疗法是什么? 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疗法,是指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最好效果的治疗方法.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许多种,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可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方 ...

  • 民间疗法:针法灸法,自然熏烤法,自然浸洗法,自然滴塞法,自然诱导法,自然敷贴法

    神奇的民间疗法!全是绝招 医典良方 1周前 请点击上面 免费关注... 一.针法灸法 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度进针强刺激,同时嘱咐患者转动腰部.1次即愈! 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 ...

  • 民间中医:天雄散运用治疗早泄伤精

    曾几何时笔者也有陋习,长此以往,自觉有早泄伤精之弊,一直很苦恼,虽然自己是学医的,但一直没有治疗男科病的经验,既然自己犯病了,又不好意思请教别人,只好自己翻书学习,自己开方试验,一开始用了很多归附温阳 ...

  • 太极周天灸中级灸法精要阐述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天地是个大宇宙,我们人体是个小宇宙,太极在人体则可以理解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