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争论”一触即发,你该做让对方惊讶的事情 | 别急着争论

1 引言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堂法律课上,威廉教授讲了一个案例,

有一家供应商,承诺向客户每个月提供1000件产品。

前两个月很正常,可第三个月他们只供应了900件产品。

客户的采购部主管非常生气,告诉供应商,以后不再合作了,之前的货款也拒绝支付。

威廉教授停顿了一下,随即提出了问题,

好,如果你是供应商,你该怎么应对这样的客户。

这是一堂法律课,类似这个故事里的甲乙方关系很常见,这里面存在很多法律问题。

威廉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够就普通法原则展开一些思考和讨论。

班上有很多辅修法律的同学开始纷纷低头,相互窃窃私语;

“至少应该提出把已交货款结清吧?”

“是不是应该马上找律师?”

“是该去读下合同,然后起诉他们吗?”

但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问题。

他们有的装作写笔记,有的干脆避开教授的目光。

威廉教授一看这种情况,只好再次问道,

好吧,如果你是供应商,至少该怎么回复客户呢?

仍然没有人响应。

此时,角落有一个8岁大的孩子举起了手,他是跟着爸爸来的,因为今天家里没人带孩子,爸爸只好带孩子过来听课。

这个孩子显得很认真,脸上满是急切的表情,威廉教授只好苦笑着点头,让孩子发言。

这个孩子站起来,一字一句地说,

嗯,嗯,我,我会跟他们说,'对不起,我很抱歉!’

威廉教授一愣,半晌说不出话。

然后,他微笑地请孩子坐下,独自缓缓拍起了巴掌。

他对课堂上的同学们说,

这个答案可能是我从教这堂课至今,听到的最满意的回答。

在一个看似简单的甲乙方纠纷中,成人的逻辑就是争论四起;

而在一个孩子单纯的目光里,却闪烁着谈判的真谛。

2 出奇

我们依然在“别急着争论”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哈佛大学的“哈佛谈判工程”。

谈判中最常见的行为,便是“争论”。

而且,人们都非常迫切地“急于争论”。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谈判双方都会“抢着争论”。

如何对付一个谈判中的对手?

人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先去争个对错。

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个怒不可遏的客户,和一个试图解释的供应商;

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谈判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客户:

你没有按照约定向我们提供货物!

供应商:

这个月市场环境有突发事件......

客户:

我不需要知道这些,我只知道你没有履约!

供应商:

那你也不能不讲理啊?

客户:

根据合同办事,怎么不讲理了?

供应商:

我知道合同是怎么写的,可是我们并不是故意为之啊......

相信读者你甚至能写出更多类似的对话。

这些对话都属于“争论”的范畴。

我们是不是对看到他们说出这样的“争论”一点都不奇怪?

是的,“争论”就是谈判中最常见、最不出奇的事情。

而这件最常见、最不出奇的事情,对谈判毫无益处。

我们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中,已经讨论过“争论”所带来的的种种坏处。

所以,“别急着争论”。

那你一定会接着问我:不争论的话,然后呢?然后该怎么做呢?

如果“争论”是最常见、最不出奇的做法,那么我就建议你做一些不常见、最出奇的做法。

比如,

真诚地道歉。

3 认同

“争论”给一场谈判带来的最坏的影响,在于它强化了谈判者之间的“斗意”。

在针锋相对的气氛里,谈判无从谈起。

你要做和“争论”相反的事情,做让对方“想象不到”的、“惊讶”的事情。

比如,认同对方。

没什么比“在谈判的时候去认同对方”,更让对方惊讶的事情了吧?

当一触即发的“争斗”就要开始的时候,如果你做出“认同对方”的姿态,对方一定很惊讶。

他们会惊讶于你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当他们提出无理要求,他们能预计到你会如何抗辩;

因为当他们攻击你的人品,他们能预计到你会如何愤怒;

所以,别去配合对方这么做。

他们的“惊讶”会让他们冷静下来,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该给你几分钟,听听你怎么解释。

“道歉”就是一种“认同”的做法。

或者说,

“道歉”可能是“认同的做法”中,代价最低的一种。

谈判中的“道歉”没必要做到卑躬屈膝,它只是需要你的真诚。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甲乙方关系中,当供应商未能在第三个月履约,一个真诚的道歉可以是这样的,

我很抱歉给您的工作带来了影响,真心向您说声“对不起”。

您是我最重要的客户之一,不到万不得已,我绝不会让您如此生气。

我更不会就此放弃我们之间的合作,您看有什么是我能马上补救的?

请不要误解这些措辞会带给你如何的被动,它并没有做出任何谈判上的妥协和让步;

它只是在真诚地“认同”对方的感受,努力找回沟通的频道,让对方冷静下来。

4 小结

日本空手道武术里有一种技巧,就是当对方朝你攻击时,迅速贴近对手,甚至变换到对手的位置。

这样做会让对方的拳头落空,无处发力。

在谈判中,当你感觉“争论”的气氛开始浓郁,迅速去“认同对方”属于类似的道理。

而“真诚地道歉”,是最容易付诸实践的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