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72%的教师表示“工作负担重,没时间读书”

中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
读书,是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阅读,是提升教师职业修养与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源动力。教师阅读不仅关乎教师群体,同时也关乎下一代,甚至关乎全民阅读的成败。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现状(阅读正式出版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图书资源,不包括教参),以及他们在这方面遇到的困惑,《教育家》杂志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方式为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线上问卷,共回收来自全国范围11663份有效问卷,下述分析仅针对本次调研的数据。
【调查的基本情况】
性别情况:男教师3213人,占27.55%;女教师8450人,占72.45%。
城乡分布:城区学校教师4451人,占38.16%;农村教师7212人,占61.84%。
学历情况:高中学历,87人,占0.75%;中专学历,162人,占1.39%;大专学历,1557人,占13.35%;本科学历9112人,占78.12%;硕士730人,占6.26%;博士15人,占0.13%。
教龄情况:教龄3年以下的教师占比27.96%,教龄3~10年(不含)的教师占比23.92%,1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48.12%。
任教学段:小学6720人,占比57.62%;初中3147人,占比26.98%;高中1175人,占比10.07%;其他621人,占比5.33%。
任教学科:语文教师占比34.8%,数学教师占比23.15%,英语教师占比11.92%,史地政、物化生教师占比13.21%,音体美和其他学科教师占比16.92%。
职称情况:正高级教师占比0.32%,高级教师占比12.87%,一级教师占比31%,二级教师占比32.08%,三级教师及未定职称教师占比23.73%。
【阅读时间】
从读书频率来看,每天都读的占30.62%,一周读两三次的占40.68%,想起来才翻翻的占25.46%,几乎不读的占3.24%。反映出大部分教师虽有读书意愿但读书的随意性较大。
从每天的读书时长来看,81.28%的教师每天读书时长不足1小时,每天读书在1小时以上的仅为18.72%。可见,大多数教师缺少充裕的读书时间。
在调查“一般多久能够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时,“一个月左右”的选项占比最大,为32.16%。若以此推算,与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0本)相比,能看出教师群体在阅读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
【阅读选择】

从日常读书途径来看,依次为购买纸质书(占44.4%)、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电子书(占42.5%)、从图书馆借阅(占10.14%)。可以看出,越来越多教师加入数字化阅读大军。
从购书花费来看,平均每年花费在100~500元的占比最大,为53.59%;其次是100元以下,占比为34.06%。结合当下纸质书的价格水平,反映出教师群体对纸质书的购买量并不大。
从选书标准来看,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选书的占比最大,为48.98%;其次为选择公认的、经典的、有思想内涵的书,占比为29.73%。这说明教师群体的阅读逐渐趋于个性化、多元化。
从喜欢书籍的类别(多选)来看,排前三位的是所教学科的经典书籍、教学参考类书籍、人文类书籍,分别占53.08%、49.58%、49.04%,三者相差甚微,反映出教师阅读选择不仅出于对职业的热爱、对专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成长。

从读书的原因(多选)来看,68.13%的教师是源于兴趣爱好,借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52.57%的教师是由于工作原因,需要读书充实自我;而为了应付上级指示去读书的教师仅占5.74%。可见教师阅读的兴趣需求大于信息知识获取的需求,尤其注重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质量】
从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多选)来看,72.23%的教师选择了“工作负担重,没时间读书”。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确较大。
关于读书规划,46.3%的教师表示“偶尔有,但不怎么执行”,有详尽的读书规划并能严格执行的,仅占8.08%。可见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毅力和执行力上有所欠缺。
在写读书心得方面,34.82%的教师表示读到感兴趣的书时会写一些;33.33%的教师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反映出大多数教师的阅读产出较低。
教师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窗边的小豆豆》:因为这本书让我想当一名教师。
《平凡的世界》:苦难是一种痛,更是一种成长。即使身处泥潭,也要心向阳光。
《爱的教育》: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需要爱,教育需要给予他们同等的机会去追梦。教师要像太阳一样,温暖并关爱着学生。
《静悄悄的革命》:作为一线教师,要关注课堂里的革命。
《麦田里的守望者》:努力做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自由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是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活着》:在艰难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努力活着。
《彩色的阅读教室》: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让我重新认识教师这个职业,更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带着学生大量阅读“整本书”。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坚定了教育的力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启发我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尊重孩子、热爱孩子,让孩子在被爱中学会爱。
《傅雷家书》:做教育要像傅雷先生那样,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精准施教。
《海子的诗》:让我真切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人类的某些感触,只能从阅读中获得,这便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鼓励中学时代的我认真学习,终于考上师范学校。
《追风筝的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往上面画什么要慎重。
《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才能引导他们。
《小王子》:“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只不过是我们忘记了。”现在当老师了,只希望自己不要变成学生时最讨厌的教师的模样。
当下的教育对象主要是“00后”“1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更为多样,对教育和教师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新生代教师去践行。
新时代所需要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新时代的教师也应从培育“记忆者”转型为培育“探究者”“思考者”。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教师学习和提升的方式有很多,但最基本、最真实的学习力,还是来自持之以恒地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5月刊第2期
作者 | 本刊编辑部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