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迷路”了
有些名师的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
不少名师自身素质较高、学术视野也很开阔,他们自觉地阅读过哲学、美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素养,这本是好事,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学术修养,但为什么会偏离教学的正道,且愈来愈远呢?执教者从文本中摘出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无限放大,作为自己观点的佐证,然后由此生发开去,展示丰富的材料,把自己的观点“精彩”地演绎一番,以展示自己的过度研究来博得“深刻”与“独到”的好评,以自我的标新立异“彰显”学问的“渊博”。有些名师的课常常让人困惑无比,课堂教学不是被当成“炫技”的舞台,就是被当成运送“道德”的工具。
有些名师的课不仅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而且迷失在了“自我”的小天地里。
有些教坛新秀的课迷失在了多媒体教学的洪流中。
有些教坛新秀的课自然很是好看,一堂课动用信息技术的十八般武艺:动画导入、图片展示、视频介绍、音效烘托……形、声、色俱全,执教者把整节课的全部内容都集中到了课件上,把要提的问题,要说的话,教学内容、例题、解答过程、练习题,甚至作业都通过屏幕显示出来。把文本的相关重点、难点在各种链接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整节课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由原先“人灌”的课变成了“机灌”的课。我们不仅要问,这是在上课还是在看电影?你能把每节课都设计的这样吗?这么多的内容、这么快的速度,学生看的清、听的准、记的上、效果好吗?……
评优课迷失在了追求完美导致的虚假怪圈中。
各种评优课为了追求完美,准备课需要反复演练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校级公开课是教研组全体动员,县级以上公开课是全校动员、教研人员全程参与。评优课的好坏已不代表个人的教学水平,而是代表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的教学水平。评优课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套路,越来越变成了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表演。
这种评优课因刻意追求完美而失去了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评优课不应“优”在老师,而应“优”在学生,老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多花心思,而不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上下苦功夫。
虽然我们高喊着“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主人”的口号,但我们评课的着眼点更多的还是注重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我们的出发点似乎都离不开“教师”。
窦桂梅认为,“师道尊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观常常是从教师的角度,强调“教”,脑子里自然想的是“我”的作用,“我”怎么把学习的知识内容灌进儿童脑子里。“我”眼前是一个个要学习的任务,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同课异构”简直有点反教育的味道在里面。
为什么要异构?异构主要是看老师的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异”,效果肯定要殊途同归。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会学、学会,为什么要殊途同归呢?同途同归又有什么不好呢?
大家要清楚,“求同存异”是处理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教育等复杂关系的重要原则,为何课堂就例外,偏偏非要“求异”不可呢?有人在总结“同课异构”的好处时,列举了:互相比较、博采众长、同伴互助、共同发展,不“同课异构”的课就没这些功能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同课异构”的主体是谁?明显是教师。突出的是教材处理之异、教学方法之异、教学策略之异,让人看的是奇异之法、独门绝技、剑走偏锋,这些跟学生有多大关系?“同课异构”重点关注了一个字“教”,其本质是“教”而不是“学”。课改十几年了,再过多的关注“教”这个字,先进性何在?
“同课异构”到底为哪般?其实这个问题很清楚,就是教育的形式主义在作怪,好像不整出个概念就不叫本事,不搞出个噱头就不叫工作,不弄出点动静就不叫能耐,为此,兴风作浪,掀起一股股妖风邪气,搞得教育乌烟瘴气,在反对“四风”的大形势下,有意把课堂教学的“异”放大,这不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还能是什么,是不是有点反教育的味道在里边。
常态课的好坏是决定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
赶时髦、走形式、摆架子的作秀课,费时费力不说,效果孬好不论,单问常态课谁能这样上?评优课不为常态课做示范到底有多大意义,评优课的最大弊端是课堂为了谁的宗旨出了偏差,让老师们越来越追逐个人名利、越来越不重视常态课。
课堂教学说穿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如果在一节课上,老师有意把这些问题遮掩起来,故意把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东西搬出来炫技,这样的教师良知何在。课堂教学必须从技术回归科学,从形式回归内容,从虚假回归真实,让教学从具有普遍规律中找到集体突围的出口。各种评优课都应该加大对优秀常态课的研究和推广,把评价的目光转向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常态教学课上来,这样的活动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样的活动多多益善。
大道至简,追求简单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化繁为简是一种大格局、大智慧、大能力,课堂教学其实很简单:教学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足已;教学内容要简约,把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讲透足已;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学生思考一两个有价值问题足已;教学方法要简便,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足已;教学媒介要简单,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到足已。
好课,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大气磅礴的课;好课,应该是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留点暗示,让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的课;好课,应该是用文本的“核心知识”培养出一点“核心能力”的课。基础教育阶段一万多节课,一课一得就能掌握一万多个核心知识,我们做到了吗?
当过几年老师,搞过几年科研,干过多年教研,回过头来思索一下:课堂教学确实没必要搞得很复杂,复杂的课都是脱离实际的课,复杂的课都不是什么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