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你狂欢了吗?电商的兴盛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1
又是一年双11。
双11的数字依旧好看。
21秒破10亿,比去年再快7秒;
2分05秒破百亿,比去年用时快了近一分钟;
1小时,总成交额已突破672亿元;
1小时47分26秒,总成交额超1000亿,比去年快了约7小时13分钟!
数字时代,数字就是数字,不用当真。
电商管这个数字叫GMV,就是你点购买就算数,不管你付不付款,去年这个数是1682亿。今年一定会突破这个数。
当然,实际成交额一定是低于这个数的,实际成交额是多少,应该在一个月后才知道,但天猫一直没有公布过这个数字。据一些电商说低于50%。
一是有大部分自己的刷单,二是买家不付款或退货。
马云今年没有到双11晚会现场,23点30分的时候现场插了一段马云录好的视频。
马云说,“是大家创造了双11,也是消费者的奇迹。双11不是打折的日子,是厂商用最好的商品、最优的价格给消费者的节日,希望消费者买到的不仅是便宜,而是创新。双11不是促销活动,是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全世界公认的节日,感谢所有快递员,客服人员,工作人员。”
其实,没有必要这样遮遮掩掩,不是促销活动是啥呢?不打折谁买呢?不便宜谁买呢。
说白了,无论产生了多少个亿,大家都是冲着便宜去的。至于是不是“世界公认的节日”值得商榷,因为在现实中没有产生任何节目的景象。
2
双11的本质是全国人集中购买。有很多人为了双11,减少了平时的消费,放在双11一天消费,全国人在24小内完成消费。这在实体店是无法做到的。
就算去年的1682亿是真的,70、80、90后是网购的主力军,这三个年龄段人口总数是6.18亿,就算30%的人参加的双11网购,平均每个人花840块钱。出去逛街一天,花840块钱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在网上花这么多钱也不稀奇。
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1682亿只占全年零售总额的千分之四点五。就是你一年花1000块,大概有2—4块钱是在马云所说的“世界公认的节日上花”的。
但每年民众都觉得双11一天花了好多好多钱。而且这个数额每年都在增加,其实这是阿里在隐瞒真实成交数据制造的假相,使消费者产生从众心理。
朋友圈都讨论双11买了什么什么好东西,你啥也没买,好像是穷的不行了,面子上过不去。
这是马云要的真实结果。
最可笑的是双11给国民进行了国家自豪感教育。你看我们国家多先进,别的国家都没有,他们很落后;你看我们国家多富裕,一个多小时就花了一千亿。
中国人口基数的庞大给人们制造了很多财富上的假相,而面对这一假相,从政者乐观其成,因为它符合繁荣昌盛的政治预期。
3
电商是互联网的产物,它的发展同以往任何一项科技进步一样不可阻挡,并对传统产业具有颠覆性。这其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需要这个时代的人接受,单纯的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客观的。
如果把眼光放长点,互联网的发展也刚刚进步初级阶段,以后会发展到什么样,没人知道,电商也是一样。
新鲜事物的产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当人们逐步适应它的时候,人们才能看清它的优缺点。
比如汽车的发展,20世纪初开始量产,70年后达到顶峰,而北欧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更喜欢平时骑自行车。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专家说电商是中国的消费升级。
什么是消费升级?
一般理解是花钱多,买贵的东西就是消费升级。
其实不然。
原来平常人的生活状态是早上到农贸市场买菜,菜是农民生产的,然后回家自己付出劳动做饭。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参加了食品生产的过程,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做饭的人,没有第三方受益者。
表面看这样生产出的食品更便宜,其实,你没有算时间成本。不算时间成本的原因是劳动力不值钱。闲着也是闲着。
如果你去买快餐就不一个样了,这中间就多了一个第三方收益。因为快餐加工者能通过一次性的大量加工减少时间成本,所以你消费的价格也并不比自己做贵。
这就是消费升级。
所以说消费升级是指参与消费品生产和流通的环节增多,而多方受益。
电商与这个发展路径刚好相反,特别是天猫商城的双11活动,是厂家直对消费者。所以特朗普就十分反对电商,天天骂亚马逊,说它让很多人失业。
电商是不是消费降级一直有争论,但不争的事实是它不利于就业市场,并极容易形成大面积的垄断。
这也是马云提出“新零售”、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原因。
所以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其实是老零售,是从认识上的回归。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服务升级,人们能消费得起更高级的服务,而不是流通手段的升级。
比如,到大酒店吃饭从古至今都是高级消费,并没有因为科技的改变而变得低档。因为更多的人在这一消费环节里获得了收益。
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提高收益人数量才是消费升级。
这就需要个体劳动者都能创造劳动价值,时间成本能变成钱,也就是充分就业。
所以,消费升级的前提是充分就业,离开充分就业谈消费升级那就是“云计算”,是说梦话。
什么叫充分就业?
就是社会上的什么样的人有活干,无论能力强的人,还是强力低的人,都有适合的劳动岗位,而不是优胜劣汰。
只不过是他们创造的劳动价值不一样,底线是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上找到能养活自己、并稳定生活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讲,电商的发展就不利于充分就业,它无法给不会使用计算机或熟练使用手机的人提供就业岗位。虽然创造了200多万的快递工作岗位,但个体传统零售业的失业者应该多过这个数字。
即使如果按预测说的那样,“未来中国的快递从业者的人数会超过800万”,快递劳动也都是低端劳动者,就会使大量人员的劳动状态固化,从而失去像小业主一样的上升空间。
也就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越多,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会变得越低。
我们往往把应用科技的发展看得过重,想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社会问题。其实科技只是手段,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是基于充分就业的社会制度。
显然,现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之背道而弛。
手段进步了,消费降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