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钱把孩子坑了!一万块钱买了一个孩子的内疚!

1

早上起来看到一则新闻:《学生撞宝马后留311元和道歉信,感动车主》

2月初,河南新密有一名叫陈奕帆的高二学生,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该学生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

陈奕帆在道歉信中写道:“叔叔您好:我昨天骑车不小心把你的车倒车镜撞坏了,很不好意思,我心里也很难受,我是矿务局的学生,寒假在城里打工,我给你留了钱作为补偿,我知道这不够,但我已经没有钱了,非常对不起。”在信的后面,又写了一个大大的“对不起”。

车主说,当时看到纸条后,觉得没必要再去追究责任,就顺手把纸条撕烂揉成团扔到地上。后来觉得该为这名学生做点什么,又把纸条捡了起来。

车主说:“这孩子利用寒假打工,说明孩子的家境不太好,但他撞了车子能勇于承担,并尽自己的能力进行赔偿,说明他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我们应该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薛先生的维修费用为1.3万元左右。

2月8日,车主寻求当地警方帮助寻找“交通肇事逃逸者”,将钱还给对方,如果对方家境贫困,他愿意资助对方完成学业。2月11日,通过当地警方的帮助,车主与陈奕帆的家人取得联系。陈奕帆的妈妈楚女士称,见面后,楚女士提出赔偿车主所有的损失,但车主说既然已经明确说过不要赔偿了,就坚决不会要这个钱。楚女士再三请求提供银行账号。

2月12日下午,车主委托女儿给楚女士和陈奕帆送来一万元现金,表示要资助陈奕帆的学业。对这一万元,楚女士和陈奕帆坚决不要,陈奕帆说:“本来就是我做错,到现在我心里还非常内疚,不让我赔偿我已经很感谢了,怎么好意思再要这钱呢?”最终在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交警大队民警的共同劝说下,楚女士才收下了这笔饱含情义的“助学金”。

是个挺不错的正能量的事件,让人感觉这个社会挺和谐。

2

任何事物都一样,表面有时候是美好的,但其实并不一定美好。比如好多开得很漂亮的花,结出的果实却有毒。

首先说这是一起交通事件。既然是一起交通事件,就有对有错。

宝马车主车停得合不合法,学生的交通行为是否违法,这起事件的责任在哪一方。

从事件本身看,学生留钱后离开的行为不妥。既然发生了刮擦事件,就要等车主回来,谁对谁错,讲个清楚。可以看出学生被“宝马”车吓住了,一是不想认清是非,二是觉得自己赔偿不起。

认清是非,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很重要,对行为结果承担责任更重要。

如果车主停车的地方本身就有问题,要让车主自己承认错误,更谈不上赔偿。如果是学生的错,也不应该留点钱一走了之,应该承担行为责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事件的解决方法。应该先报警,通过执法机关来解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方法正确比结果更重要。

换个说法,如果这名学生也是开车呢?出了事,留钱、写了个留言,也没有留联系方式叫什么?肇事逃逸。那么,事件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方法,合理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3

这是一个好人的故事,也是个挺悲催的故事。故事里表现出了强烈的人物分级——强者和弱者。

宝马车主明显是个强者的姿态,而学生自己把自己定义成了弱者。

这样分对吗?两者在事件中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开宝马和骑自行车、以及行为对错来给自己下定义。

学生是个不错的学生,宝马车主也是个好人。

但是当好人的方法好像有点问题,或者说在态度上存在强者意识。特别是用钱表示感动和爱心是大错特错。

这份感动和爱心的本质是可怜人。这名学生需要你可怜吗?一个放假能出去打工的高中生不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阳光的人,给他的应该是敬佩和态度上的认可。这才应该是社会对他的态度,而非再拿出钱来资助,难道还要这孩子感恩吗?

图求感恩的爱心就不是爱心,父母也是一样。

社会上往往有一些人,捐了钱就觉得自己是人家的恩人,自己是有爱心的人,这本身就错了。

学生母亲的做法是对的,我们错了,我们赔。

但故事里出现了第三方——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交警大队民警。在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交警大队民警的共同劝说下,学生的母亲收下了钱。

民警是个执法者应该出具事件的责任书,谁对谁错应该给一个公论,要不然要法律干什么。一个执法者不应该有法律之外的任何倾向,更不应该参与施舍之事。

还有当地宣传人员,这件事情到底要宣传什么?是学生懂事还是可怜,是车主的大度还是有钱。无疑,当地宣传部工作人员成了这一事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媒婆,并有强行嫁接之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首先需要的是责任,然后是宽容和理解,之后才是爱心。

一万块钱就让孩子感到了内疚,这是这一万块钱唯一的作用,是几方撮合的唯一结果,内疚的滋味挺难受。

事件本身和钱有关,但本质并不是钱,是责任。而在这一事件中钱又强行地表达了自己的特质,不是爱心,是更强大。

我们不应该再让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别再拿钱去坑孩子,他们需要的是责任和担当。

这名学生才上高二,应该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

在现在的社会上,1990年代出生之后的孩子在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上都好过之前的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生代,他们所了解的社会不是单一的,是立体的,他们本身比1990年前出生的人更清楚这个社会。他们更有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他们父辈以上的人,那些从物资匮乏时代走过来的人,总喜欢把他们绑架在自己因物资匮乏而产生的狭隘意识里,这是社会的可悲。

一万块钱买了一个孩子的内疚,不可悲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