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财务造假,靠这三板斧就够了!一文看穿财务造假 管清友老师一次演讲中曾经说过:“十年前的上市公司,...
管清友老师一次演讲中曾经说过:“十年前的上市公司,大家会认认真真地造假,现在连造假都不认真,没有匠人精神。”
这当然是调侃之语,并不是批评上市公司现在财务造假不认真,而是说明目前财务造假情况非常普遍、程度非常严重。加上监管对财务造假没有严厉的处罚,导致上市公司不造假就好像不对劲,而造假却能够获取巨大的收益。不仅是上市公司,很多私募股权项目、信贷项目也普遍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
碧桂园前任首席财务官吴建斌曾经说过:“财务报表的适当粉饰是必要的,也是常见的做法,但决策者一定要明白真实的家底。”这个决策者,应该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外部投资者。要想远离爆雷项目,投资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识别财务造假能力。
如何通过财务报表快速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造假呢?我将给大家分享快速识别财务造假的三板斧。在此之前,先和大家讲讲财务造假的动机和基本逻辑。
一、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造假?
首先我们需要大概了解财务报表造假背后动机,以及造假手法的基本逻辑。
上图可以表示一个项目可能很糟糕,但经过打扮包装就变得很好看。反过来说,投资人看到了一个很光鲜的项目,但可能其背后埋了雷,结局就会很难看。
财务造假主要的动机是融资,包括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融资或者私募融资,另外一个常见的动机是业绩考核。
财务造假通常都是想把利润做大、虚构资产,从而能够上市或融资。
另外一种造假是把利润隐藏起来或者做小一点,把资产做小一点,这种财务造假在资本市场相对很少。
今天主要讲前面一种虚增利润的财务造假。
二、企业财务造假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企业把利润做大的基本的逻辑是怎么样的?来看看四大财务报表的关系。
上图是财务报表的基本逻辑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是表示时点的数据,利润报表和现金流量表表示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
在任何一个点上面都可以编制资产负债表,所有的财务造假,说白了就是围绕“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来展开。股东权益可以分成两块:本金和利润,利润这块,是由收入和成本(包括费用)决定的。
要把利润做大,就要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费用,相应会体现在存量上,也就是资产会出现虚构(或者把负债)做小。
轻松详解财务造假-老王卖鞋
通过下面这个老王卖鞋的简单案例来给大家解释,企业如何虚构利润。
老王如果开一个公司,需要有资产,可能是自己投钱进去,也可能要融资,比如说自己出了50块钱,向别人借50块钱,则他总共有100块钱资产。意味着这个公司有50块钱的负债,有50块钱的股东权益。
他要采购一双30块钱的鞋,并把这双鞋卖出去,它的价格要超过进价才能赚钱。但老王遇到不好的市场行情,这双鞋最终只能卖20块钱,这个时候顾客给了张50块钱,然后老王没有零钱,找邻居换了一张50块钱,给顾客找零30块钱,自己留下20块钱。
这是最简单的经营过程,如果用财务报表来反映老王的经营情况,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再减掉他经营当中各种费用,最后就可以算出亏了多少钱。
假如收顾客的50块钱是真的,则老王的销售收入是20块钱,进货成本是30块钱,毛利就亏掉了,销售毛利是-10块钱。
那收了假钱和收了真钱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收假钱实际上是额外又多亏了50块钱,因为他需要拿50块真钱去赔给隔壁的邻居,就多亏50块钱,这笔50块是营业外支出,总共亏了60块钱。
如果再考虑借钱利息,算上经营需要的房租、水电、工资的话,实际亏损还不止60块钱。
如果拿这样亏损的报表去融资或上市,肯定无法融资,因为经营成果严重亏损,资产负债率也不行,报表上只有40块钱的资产,对外还欠了50块钱,相当于股东权益是-10块钱,已经资不抵债。
如果老王的公司要进行财务造假,就需要把成本或者费用做低一点,把收入做高一点,报表上才能有盈利。
财务造假有很多种手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虚增收入或虚减成本费用,同时资产方面相应进行虚构。以老王卖鞋公司为例,可以采取的手段有:
手段一:老王收了假钱,他可以把假钱的损失不体现在财务报表里,营业外支出不做,就是把假钱也当成真钱。
这样公司资产实际是50块假钱加40块真钱,但报表上变成了90块钱,隐瞒了50块假钱的事实,利润表山相应减少50元的营业外支出,货币资金相当于50元是虚构。
手段二:还可以把这50块钱不作为货币资金,而是作为其他应收款50块钱+货币资金40块钱。比如他去跟警察报警,说有人用假钱去骗他,从法律上来讲财务报表上列其他应收款也是成立的,但这50块钱基本是要不回来的。
经过上述操作,企业的亏损就可以减少50元,但左边的资产就有50元的水分。但企业报表还是没有实现盈利。
如果要扭亏为盈怎么办,那可以从虚减成本费用或虚增收入方面入手。
手段三:企业采取少转销售成本的方式。鞋子正常的成本是30块钱,但是在报表上少做成本,比如结转一只鞋的成本15块钱,还留15块钱放在报表上面,就说仓库里还有一只鞋,资产等于90块钱加15块钱的存货就是105元,此时就有五块钱的利润。
这样会造成什么结果?从利润报表上来讲,就相当于虚构了利润。在资产负债表上来讲,虚构了15块钱存货。
手段四:除了成本费用,从收入方面做文章也是可以的。这双鞋实际销售收入为20块钱,但报表上做60块钱的销售收入,对外报表说卖一双鞋赚了30块钱。
收入增加40块钱,左边相应的资产是要增加40块钱,但实际上顾客并没有给60块,只给了20块钱,怎么办?可以和这个顾客商量好,按照60块钱签合同,发票给他按60块钱开,还有没收到的40块钱作为应收账款进行虚增。
如果觉得虚增应收账款,在报表上有些难看的话,那可以虚构一笔现金流入,但假的就是假的,按下葫芦浮起瓢,总是有虚构的资产。
下图是造假前后的三张财务报表(假定虚增收入且隐瞒营业外支出),与真实情况相比,企业由亏损60元变成盈利30元,虚增了90元利润,但货币资金当中有50元是假钱,同时应收款也虚构了40元,总共虚构了90元的资产。
所以财务造假的逻辑,就是在收入或者成本费用方面做文章,同时,需要虚构对应的资产项目(或负债项目)。
比如康得新,在过去几年累计虚构了利润一百亿左右。它实际上真实状况是亏损,它通过把收入虚构做大,大股东跟客户之间可能做一些串通,通过体外把钱给客户,客户再购买它的产品,资金就回流到账上,然后再通过资金占用方式,把钱挪出去完成造假循环。
应收账款作假从短期来讲冲下业绩还可以,但应收账款如果一直虚构放在账上,时间长比较容易引起别人怀疑。
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做假账,可能不只是放在应收账款上面,而是通过其他的科目来掩盖虚构的资产。
以上就是财务造假的基本逻辑,企业在报表上造假,需要两边的科目都要虚构。
为了避坑,我自己花了好几天搜集了200家有过财务造假历史的上市公司黑名单,要的说下:200
三、识别财务造假的三板斧
财务造假的企业那么多,怎么样去识别财务造假?康得新、康美药业等公司财务造假非常明显,但也有一些公司造假比较隐秘,怎么样从报表上看出一个企业财务问题呢,我将其归纳为“三板斧”。
第一板斧: 表内结构比例异常
财务造假,通常会引起表内结构比例异常。所谓的表内结构异常,具体到资产负债表,就是资产结构不合理,某一块资产占比非常高,因为这块资产是虚构的。
这种比例结构异常怎么去算呢?可以把资产负债表上所有的数据除以总资产,比较某项资产占总资产比例。
比如,康美药业的货币资金占到总资产40%-50%,这就很不正常。因为一般企业账上很少会留这么高比例货币资金。同时,康美药业在巨额货币资金还大举借款,大存大贷,这就更说不通了。
康美药业之前财务报表说2017年末账上有342亿元货币资金,公司总资产是687亿元,货币资金占到一半,当然,后来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所谓342亿元货币资金,差不多300亿元是虚构的,实际资金也就42个亿。
新三板有个公司叫公准股份,它的财务造假更夸张。它在2016年年报说账上有6亿多的货币资金,但它的总资产才八个亿左右,将近80%左右的资产是货币资金。
到第二年它更正了一下年报,说账上没有这么多钱,只有60多万,总资产一下子也缩水到只有1.4个亿,说明之前的货币资金就是虚构的。
最近爆雷的辅仁药业,报表显示有18亿货币资金,结果现金分红时,六千多万都拿不出来,一下子露馅了。
再给大家看一个例子,就是蓝田股份当时的造假,它的长期资产就占了总资产的85%,如果本身是修路或者电网这种重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很大,这个比例很高那还说得过去。
但蓝田股份是农产品企业,正常来讲应该是存货或者应收款等流动资产应该是要占相当一部分的。然而它却虚构了很多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所以比例就失常了。
那造假时能不能把表内结构比例做得相对合理一点?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实践当中几乎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和人去增高一样,医生是没有办法把人的每个部位平均拉长。
同时,如果每个项目都造假,那造假的报表项目太多,审计时被发现的概率也越大。相对来讲,企业会把不容易被发现的项目造假,比如应收账款可能很容易被别人发现,有些项目是不太容易被发现。
还有造假成本的原因,如果每个项目都造假,费的心思太多了,像康美药业干脆就重点在货币资金上面造假,只要搞定银行或者直接伪造银行单据,就可以了,不用在每个项目上面都要伪造很多凭证或者单据。
表内结构异常,具体到利润表上,最常见的指标,就是毛利率,大量财务造假上市公司都存在毛利率异常高的现象。当年银广夏一项萃取产品出口,号称高科技,毛利率高达87%,事后被证明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所以在实践当中,可以根据表内结构的异常识别财务造假,这是我讲的财务造假识别的第一个板斧。
第二板斧: 表间逻辑校验不符
第二大板斧是讲表间逻辑校验,通过不同报表之间数据做校验,也能够发现问题。
正常来讲,流量和存量是有逻辑关系的,比如拿销售收入和资产负债表的存货数据做比较,因为造假可能是收入虚构,也可能是存货虚构,就会导致这两者的比例很不正常。
有的企业存货虚构很多之后,报表上存货周转率就比同行业慢很多。
再比如说应收账款跟销售收入的关系,某公司今年比去年的销售收入增长20%,结果应收账款增长300%,很有可能销售收入是有问题的。
还有其他的逻辑校验,比如企业应收账款和销售收入大幅的增长,但是应付账款不增长,从逻辑上来讲,很有可能这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增长,而是虚构出来的收入,而应付账款暴露了公司的真实情况。
另外比较常见的利息收入与货币资金,假如你有很多的银行存款,但是你的利息收入比别人低很多,那很有可能货币资金是虚构的,或者利息支出与有息负债相对指标是不是合理,这个要通过表间逻辑检验来分析。
还有,公司业务与税金之间情况,资产负债表有大量房产,但税金里没有相应的房产税金交得很少;固定资产金额与利润表的折旧费用情况的检验。
通过这种表间逻辑校验,如果发现不符,那说明企业财务数据很有可能存在问题。
第三板斧:表外行为发出警示
第三板斧就是跳出报表,通过表外情况能不能跟报表上数据相互印证,这可能会反映这个公司财务数据虚假;以及观察公司表外相关举动是否存在预警信号,判断公司真实情况。
比如,如果这一个公司有很多研发人员,那报表工资是不是很高?如果报道称,研发人员很多,结果支付研发方面的工资薪金费用比较低,逻辑上就对不上了。
还有一些行业需要大量宣传做广告,却没有广告费用,或者这个行业产品需要做运输,但运输的费用金额和业务量对不上。通过用业务情况和财务的数据来做一个逻辑印证,如果印证不上的话,那可能这个企业的数据就是造假的。
除了数据之外,表外警示信号也是识别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国内上市公司最常见的警示信号,就是大股东高比例质押、大股东股份被司法冻结,还有就是要关注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减持动向,嘴上说得再好没用,身体最诚实。
还有就是董监高的异常变动,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情况,通过这些异常,可以及早发现财务造假迹象,远离潜在爆雷项目。
以上就是识别财务造假的三板斧,报表使用者只要善加运用,是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财务造假项目。
#财务造假# #股民的日常# #今日话题# $仁东控股(SZ002647)$ $分众传媒(SZ002027)$ $信立泰(SZ00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