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为什么中国VR厂商都跑去开店了?|深扒

近年来一直鼓吹的互联网思维,电商等线上模式一直改变着很多行业的商业运作,当然也包括了 VR 这片新兴的土地,目前包括 Oculus、HTC 等 VR 巨头仍未开设其自家的官方实体店。即便是虚拟现实现阶段名声大噪,但这项技术经历了几个所谓的“VR 元年”后,仍然没有煽动很多为 VR 高昂售价买单。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笔者认为制约着 VR 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是可供体验线下区域太少。就拿 iPhone 来说,早期它的售价明显比很多手机贵得多,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市场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除了口口相传的口碑以外,就不得不说是实体店为其立下的汗马功劳,VR 倘若想要真正火起来,也离不开实体店的扶持。

VR 2016 有望进入大众化市场,一个明显的苗头是:HTC Vive 开始跟国内的网吧进行合作,一些国产 VR 厂商像暴风、蚁视等等也开始布局其线下体验店。

早期的 VR 为什么实体店那么少?

其实,很多产品最终导向都是以体验为王,就拿国内的当当网、小米等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也纷纷在线下开起了实体门店。之前国内VR 实体店少,除了早期 VR 产品不够成熟以外,中国VR厂商也有自己的想法。

以利益驱动为导向的国产 VR 公司则是很现实,这也不能怪它,毕竟初创公司并没有那么多资金可以消耗。不少 VR 初创公司就是被那些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所蒙蔽,早期并不打算在线下开设实体店。

当然我们也理解,一方面开实体店需要耗费很多资金和精力,初创公司没有太多资金。另一方面就算店面开张后,稀少的销售额也抵不过开店的成本,终归会亏得一塌糊涂。精打细算的它们不可能会愿意在早期资金匮乏的时候做这种赔本生意。

为什么VR需要走先体验后消费的模式?

事实上,不止是 VR 需要走先体验后消费的模式,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需要这种模式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市场反馈。

因为就在生活中,我们已经无数体验到先消费后体验这种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弊端。网购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子,信心满满在网上下了单,期待着衣服长途跋涉来到身边,打开一看,居然是假货或者有瑕疵又抑或图文不符,随之而来的是一堆麻烦事儿,退货,协商,退款...虽然这种模式依然成为现代人消费的主流,但它绝对不是 VR 产品的未来的消费主流模式。因为跟服装产品相比,VR 昂贵的多。

也许你会列举手机、电脑等产品来反驳我。但这些跟 VR 没有可比性,手机、电脑如今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人们知道这东西能做什么;反观 VR ,其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它的作用,甚至不清楚它跟 AR/ MR 有什么不同。而且 VR 毕竟比较特殊,因为它只能亲身体验才能知道这究竟好还是不好,像让意见领袖来引导这类产品的销售是比较难行得通的。

而体验的根本就是需要铺设线下体验店,这跟大疆等无人机开体验店的原因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是什么?能干啥?好用不?实体店能对用户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让他能够亲自感受这款产品到底好不好?这个吹上天的 VR 世界究竟是不是它所想要的。

实体店帮助VR进入大众市场

尽管 VR 的趋势毋庸置疑,但目前来说,VR 市场还只是虚火。 VR 的“火”也仅仅局限在行业人士以及极客这帮特定人群之中,对普通的群众来说, 看到 VR 这种技术,并没有勾起它们足够火热的兴趣。

一方面,普通群众他们不像业内人士,看不到 VR 这种产品的未来和前景。普通消费者只关注当下,只关心购买了它以后能够为我做些什么?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可供体验 VR 的商店并不多,除了常见那些什么硬件产品体验馆以外,并没有过多直营商店给用户尝试或者体验一下 VR 产品。实体店的开设能够为 VR 市场孕育提供帮助,有了实体店,就能够让普通群众也能了解一下 VR 这种科技产品。

实体店让VR厂商卖体验赚钱

VR 市场目前还需要等待较长的发育期,它比许多人想象的都要孕育得更慢。对于国产 VR 厂商而言,一年下来在各个渠道的网上商城上的销量少得可怜, 如果依然守株待兔,就很难熬到 VR 市场的完全成熟,随着资本寒冬的加剧,他们不得不换种方式来盈利。

实体店就是一种全新的盈利方式。一个现象是,如今国内山寨的 VR 产品已经率先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全国 100 多家线下 VR 体验店以每次  20 到 40 元的体验价赚得乐开了花。品牌VR厂商不会放过这种能赚钱机会,假如跟咖啡厅、奶茶馆、网吧等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或许能碰撞出神奇的商业成果。

总之,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开设实体店将会成为国内 VR 厂商的一个趋势,国外 VR 厂商跟不跟上,我们无从得知。但这种实体店对整个 VR 行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