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碑文详注(1)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1)

(完成于2020年12月5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的背景:2019年5月22日,到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隶书、习练“曹全碑”。在接触“曹全碑”之初,连碑文都读不通顺,更不用说知其意了。后来,才逐渐读通了碑文、明了其意。再后来,随着对碑文兴趣的增加,就想对其做一番注译。为此,特地到网上查看了一些关于“曹全碑”的译文。在查看了一番后,感觉不甚“解渴”;后来就决定:以自己“解渴”为标准,查找资料,对碑文作比较详细的注译。

可当真的“工作”起来后,才发觉这项工作着实有难度;这个,主因是自己在中国历史与古汉语方面,知识的浅薄。

故虽然费力不小,但受知识水平所限,注译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文中所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使用这些资料的唯一目的,就是“注译”。而注译之目的,一是通过注译,深化自己对碑文的学习和理解;二是在阅读理解碑文方面,为有像我当初那样不熟悉碑文的人提供一点助益。除此目的外,别无其他,更无营利之所图。

文中主要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汉语、百度文库、360个人图书馆、词典网、国学大师网、在线新华字典。

由于注译的篇幅较长,致阅读起来尤其是在手机上阅读不是很方便,为减小篇幅便于阅读,便根据碑文之上下文意思,将碑文划分为10个段落,把对每一段落的注译,单独列作一篇文档。

碑文之具体段落划分如下:

段1:君讳全 ~所在为雄。

段2:君高祖父敏 ~ 是以位不副德。

段3:君童龀好学 ~ 不陨其名。

段4:及其从政 ~ 远近惮威。

段5:建宁二年 ~ 悉以簿官。

段6:迁右扶风槐里令 ~ 拜酒泉禄福长。

段7:訞贼张角 ~ 绝其本根。

段8:遂访故老商量 ~ 百工戴恩。

段9:县前以河平元年 ~ 役不干时。

段10:门下掾王敞 ~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本篇,是对第1段碑文的注译。

二、注译

〔1〕君讳全

a、君:对对方的尊称,犹言 “您”。在此,“君”,指碑文中的主人公 —— 东汉灵帝时期郃阳县县令曹全。

b、讳:古人对其所尊敬的人,有“讳名不讳姓”之说,即:可以直呼或直书其姓,但不可以直呼或直书其名。若非言及名不可,则特意在其名前加一“讳” 字,以示尊重;而此时的“讳”,可译成姓名的“名”—— 曰“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此句中的“全”,正是应予以忌讳直呼的碑文之主人公的名。

关于“讳名不讳姓” ——《孟子·尽心下》。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公羊传·闵公元年》 。

c、君讳全:您尊名“全”。

〔2〕字景完

a、字:即“表字”。是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具有本名意义的名字,通常是父母为孩子、或师长为弟子所取的与(孩子或弟子的)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根据记载,古时汉族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例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王昭君字昭君,李白字太白,包拯字希仁,赵孟頫字子昂。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其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自名以示谦逊;而“字”则是用于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颜之推认为:人的“名” 是用来区别彼此的,而人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

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是有关联的。

字,有一个的,也有不止一个的,例如苏轼,字子瞻、和仲。

注:

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南北朝→隋朝。),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

b、景完:是碑文所表述之主人公曹全的表字。

c、字景完:表字 “景完”。

〔3〕敦煌效谷人也

a、敦煌:地名,指敦煌郡;治所(古指地方政府驻地。简称“治”。)敦煌县,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县级市,现由酒泉市代管。)西;西汉时属凉州刺史部。西汉武帝刘彻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将武威郡西部划出另设了张掖郡,将酒泉郡西部划出另设了敦煌郡,同时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至此,后世所称“河西四郡”就此形成,史称“列四郡,据两关”(列:布也,陈也。—— 《康熙字典》 ,即布设、陈列之意。据:据守。)。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即为“盛大”之意。

起初的敦煌,只是一个很小的郡,但它发展很快,到后来领有六县,分别为: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辖境:西至龙勒县阳关(在今敦煌寿昌城(汉时,寿昌城为龙勒县治所。)遗址以西五公里余),东到渊泉(今甘肃省玉门市瓜州县三道沟镇一带),北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

敦煌建郡之后,为西汉王朝经营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汉凉州刺史部地图:

河西四郡地图(两张):

河西四郡地图-1

河西四郡地图-2

注:

①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分级中的一级,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②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之行政区分级名称(大致,不精细。):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

西汉初沿习秦制,后西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即为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沿习州、郡、县三级制。

隋炀(yáng)遵循古制 ,恢复郡、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分全国为十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五代时大体如唐。

宋得天下后,分二十三路,即形成路、府/州、县三级制。

蒙元得天下后,用行省制,分领土为十一个省, 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明时为布政司、府、县三级制。

满清为省、府、县/州三级制。

b、效谷:古县名(效谷县),汉时属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瓜州县(2006年由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部和敦煌市东北部地区。其本名“渔泽障”(障:秦、汉两代边塞上用作防御用的城堡;用作遮蔽、防卫的东西:屏障。 古同“幛”。),西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济南人崔不意就任渔泽都尉(属“屯田都尉”。),“教民力田(力田:努力耕田;致力于农事。),以勤效得谷”(效:献出(力量))(当地人原是以游牧方式生活,不会耕作。),县名因此而立。(《汉书·地理志·效谷》颜师古注云:“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

注:

① 屯田都尉:官名。东汉末及三国魏置。掌管屯田事务。亦有“典农都尉”之称。

② 屯田:以就地解决戍边军士之粮食供给问题为目的,以军屯、或民屯、或商屯的组织形式,开垦耕种土地。始自西汉。最开始时,是仅以戍边(西北边疆)军队从事屯田。

③ 颜师古: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òu),字师古。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 gǔ )学家、历史学家,名儒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

④ 桑钦:人名。生卒年不详,字君长,东汉河南洛阳人,学者、著名地理学家。据传为《水经》一书的作者。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后北魏郦道元为此书作注,即著名的《水经注》。

c、也:古代语气词,表示判断,意为“是”。

d、敦煌效谷人也:是敦煌郡效谷县人。

〔4〕其先盖周之胄

a、其:〈人称代词〉,意为“他”(指曹全)。

b、先盖:先祖。

c、周:周王室。

注:

周王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从周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hào)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灭,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

d、胄: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e、其先盖周之胄:他(曹全君)的先祖是周王室后裔。

〔5〕武王秉乾之机

a、武王:指周武王。

注:

周武王:(?~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是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依先后次序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歧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国君,在位19年。

b、秉:把握,秉承。

c、乾:八卦之一,代表天。

d、机:时机。

e、武王秉乾之机:周武王把握天机(武王秉承天意)。

〔6〕剪伐殷商

a、剪伐:砍伐,割刈(yì);消除,伐灭。

b、殷商:朝代名;即商朝。

注:

①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夏朝方国(方国:夏的附属国。)之一的商国的君王商汤,率其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直至其后裔盘庚(盘庚:商朝第19位国君)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了下来,在殷建都长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②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夏县之西)进行的一场决战。

c、剪伐殷商:伐灭(灭掉)了商王朝。

注:

约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去世,其嫡次子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máo)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朝歌:zhāo  gē 商朝国都。),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今河南新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纣王所建宫苑建筑,地点今河南淇县),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 hào )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史称“武王克殷”。

克灭殷商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王之陵和周太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后世尊崇其为古代明君。

〔7〕既定尔勋

a、既:〈文言〉即;便。

b、定:〈动词〉建立;完成。

c、尔:〈人称代词〉他、其(指周武王姬发)。

d、勋:功业,基业。

e、既定尔勋:就实现了其(周武王)创建周王朝的大业(铸就开国基业)。

〔8〕福禄攸同

a、福禄:幸福与爵禄。

b、攸:〈文言语助词〉无义(没有含义)。

注:

①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

②语助词:即助词,系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其附着在其他词语、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的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本例即是,可译作“啊”或“呀”或“等等吧”;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当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后面或前面时,凡是后附的都读轻声,而前附的则不读轻声。

c、同:相同;一样。

d、福禄攸同:福、禄等等吧,一同分享;共享福分与禄位(共享开国成就;(本着)福禄同享(的理念)。)。

〔9〕封弟叔振铎于曹国

封弟叔振铎于曹国:此句应读作“封弟/叔振铎/于/曹国”,而非“封/弟叔/振铎/于/曹国”。

叔:通“尗”。尗:读作shū(一说读shú)。在兄弟辈长幼排行次序的称谓上,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末。尗:指处于仲(老二)与季(老末)之间的(不论有多少个),例如兄弟共10人,则从老三到老九均称为 “尗”。

振铎:人名,系曹姓的始祖。历史上通常称其为“曹叔振铎”。振铎原本姓姬(姬振铎),是周文王姬昌与其正妻太姒(sì)所生的第六个儿子,(即嫡六子。周文王与太姒共生有10子,故振铎属于“尗”列。),他是周武王姬发(嫡次子)的同母弟。

姬振铎被同母兄周武王姬发封为周朝诸侯国之一的曹国首任国君,曹氏宗族因此而得姓。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同母弟)叔振铎为曹国国君。

注:

关于周文王的儿子们 ——

周文王共有18个儿子,其中其与正妻太姒生有10子,即其嫡子有十。

这18个儿子分别为:

嫡长子伯邑考(姬考)

嫡次子周武王(姬发)

嫡三子管叔鲜( xiān )(姬鲜)

嫡四子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

嫡五子蔡叔度(姬度)

嫡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

嫡七子郕(chéng)叔武(姬武)

嫡八子霍叔处(姬处)

嫡九子康叔封(一作卫康叔)(姬封)

嫡幼子冉季载(姬载)

十一子郜(gào)叔(名字不详)

十二子雍叔(一作雍伯(因系伯爵)。名字不详。)

十三子毛叔郑(姬郑)

十四子滕错叔(姬绣)

十五子毕公高(姬高)

十六子原叔(姬原叔)

十七子酆(fēng)叔(姬子于)

十八子郇(xún)叔(姬葡)

〔10〕因氏焉

a、因: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因此,因而,因之。

b、氏:姓。

c、焉:〈语气词〉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

d、因氏焉:因此有了(曹)姓(曹姓因此而得。/ 自此,姬振铎的子孙们,以国名为姓,曹姓开端。)。

注:

关于曹姓 ——

曹姓在中国的来源主要有:一支出自祝融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yún)、曹、斟、芈(mǐ),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另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即姬振铎,其在周文王全部18个儿子中排行13)受封于曹,建立曹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还有一支出自“昭武九姓”的曹国。

一般认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出自姬姓的曹氏是曹姓最为重要的来源,而曹叔振铎亦被认为是曹姓的始祖。

〔11〕秦汉之际

a、秦汉:指秦朝与汉朝之间的西楚王朝时期,即公元前206年4月~公元前202年12月。

b、之际:时候;……的时候。

c、秦汉之际:楚汉相争时期(汉高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

注: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为秦朝灭亡至汉朝建立之间的政权,主君为项羽,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楚、梁及鲁国旧邑九郡等战国时的楚国旧地,国号“西楚”。(史籍中并无“楚”之称,《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汉书·项籍传》所载为“西楚”而非“楚”。)

秦二世三年二月,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奠定了自己在众诸侯中的地位,虽进军关中晚于刘邦,但依靠兵力优势及大胜之威仍取得关中控制权,其后回军彭城,成为楚地的实际控制者。

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率军出蜀伐楚,爆发楚汉相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合同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五十万将项羽合围于垓下(垓:gāi 。垓下:地名, 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项羽战败,自刎于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内),西楚王朝覆灭。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sì)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注: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反之为阴。)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暂定都洛阳,三个月后移定长安(今陕西西安),是为汉高帝。

汉朝(公元前206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其分为西汉(前汉)、东汉(后汉)两个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关于“大一统”:大,意为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之单纯地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而是更多地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上起到了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

〔12〕曹参夹辅王室

a、曹参(cān):人名,字敬伯;他跟随汉高帝刘邦起义,打下江山,是西汉的开国功臣。

b、夹辅:辅佐。

c、曹参夹辅王室:曹参辅佐汉室。

注: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初仕秦朝,任沛县狱掾(狱掾:狱曹的属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参加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共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夺得天下定都长安后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被赐爵平阳侯。后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在位时,继任萧何为相国,其秉持“萧规曹随(一切皆遵萧何之法,不作变更。),休养生息”之道,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系指西汉在文帝与景帝统治时期利国利民之治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曹参去世,谥号为懿。

〔13〕世宗廓土斥竟

a、世宗:指西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是汉高帝刘邦的曾孙、西汉之第七位皇帝(含前少帝和后少帝),其死后谥号孝武皇帝,汉宣帝(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时上庙号“世宗”。

注:

①世宗:是东亚地区皇帝或国王的庙号,意思是其文治武功为一世之宗。

②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③关于“少帝”、 “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 刘邦之后的皇帝是汉惠帝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儿子,也是刘邦的长子。汉惠帝以后有两个小皇帝,都是惠帝的儿子,史书上称其为前少帝、后少帝。汉惠帝以及这两个小皇帝当政时期,汉朝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吕后手中。吕后死后,大臣以及刘氏宗亲铲除了吕后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继位。文帝是刘邦的儿子(是刘邦与薄姬所生,非吕后之子;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弟。)。汉文帝之后是汉景帝刘启(文帝的儿子);景帝之后就是汉武帝刘彻(景帝的儿子)。所以汉武帝是刘邦的曾孙,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

b、廓:开拓,扩大,扩张。

c、土:疆土。

d、斥:扩展。

e、竟:在古籍中有表示疆界之意;后来,这个意思被写作“境”。

f、世宗廓土斥竟:武帝开疆扩土。

〔14〕子孙迁于雍州之郊

a、子孙:指曹姓后代。

b、雍州:即凉州(古称雍州)。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改雍州为凉州,以取其“金行(xíng)(金行:五行学说中的'金’这一行),土地寒凉”之意,凉州因此而得名(《凉州府志备考》 )。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为天下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刺史部。在凉州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治所先在武威后迁陇县(今陕西省陇县)。凉州刺史是西汉最重要的几个刺史之一,权力很大;凉州领河西诸地,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张掖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其司法权由郡守行使。凉州刺史部的设立,开启了其制衡西北1300多年的序幕。

西汉凉州刺史部地图:

注:

①关于西汉十三州  西汉设十三州(刺史部)及司隶,这十三州分别是:并州、冀州、幽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交州、荆州、益州、朔方、凉州,其中并无雍州。但是,其中的凉州,原本是属于雍州的,而朔方则是由雍州分割出来的,司隶则分属于冀州、雍州、豫州。

西汉十三州地图:

②关于古雍州

据传,夏朝初年,禹(夏朝开国君主。姬姓。)划九州。雍州原本是《尚书·禹贡》中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境相当于今陕西、宁夏的全境,以及青海、甘肃、新疆、内蒙的部分。雍州境内有西岳华山(“曹全碑”后文中有提到。又名“西岳”、“华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市(1990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华阴县为华阴市。)。中华的“华”字就源于华山之名。)及西镇吴山(又名“吴岳”,位于陕西宝鸡境内。)。雍州地区自西周到西晋,一直是京畿(jī)或附近。

③关于“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在《尔雅》的记载中,有幽州与营州,没有青州和梁州。在《周礼》的记载中,有幽州和并州,没有徐州和梁州。

《尚书·禹贡》九州地图:

c、郊:郊区。距国百里为郊。——《说文》。周时,把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把距离国都百里的地方叫远郊。“邑(城市,都城;旧指县,或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古同“悒”。)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尔雅·释地》 。以雍州(凉州)治所武威到下文中所提到的右扶风、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的距离来看,此“郊”应为远郊。

d、子孙迁于雍州之郊:(曹姓)子孙随之迁居于雍州(凉州)远郊。

〔15〕分止右扶风

a、分:分别。

b、止:居住,定居。

c、分止:分别定居(在)。

d、右扶风:政区名(也是官名),为汉代“三辅”之一。汉时将京兆尹、左冯(píng)翊(yì)、右扶风称为“三辅”,即把京师长安附近地区(即现今陕西省关中一带)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类似于清朝的直隶总督。因其地属畿(jī)辅,故不称郡。

汉代 “三辅” 地图:

e、分止右扶风:分别定居于右扶风。

〔16〕或在安定

a、或:〈代词〉代人。有人,有些人,有的人。以下同。

b、在:居。

c、安定:地名,即安定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治所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的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的中宁、中卫、同心、固原、彭阳等县地。

d、或在安定:有的(子孙)留居在安定郡。

〔17〕或处武都

a、处:居住。

b、武都:地名,即武都郡。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氐人之地(广汉西白马)而置,治所武都道(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注:

氏人:古族名。其人于周秦时,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其部落支系繁多,有青氐、白氐、蚺(rán)氐和巴氐、白马氐、阴平氐等,常与羌并称混用;其自称“盍(hé)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谓。

c、或处武都:有的(子孙)居住在武都郡。

〔18〕或居陇西

a、陇西:地名,即陇西郡。秦置。陇西郡,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西汉时的陇西郡,属凉州刺史部,治所狄道(今甘肃临洮(táo)县)。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一部分置天水郡。

b、或居陇西:有的(子孙)定居在陇西郡。

〔19〕或家敦煌

a、家:安家,落户。

b、敦煌:地名。即敦煌郡。详细注释见“句3.a”(注:句3 —— 敦煌效谷人也)。

c、或家敦煌:有的(子孙)落户在敦煌郡。

〔20〕枝分叶布

a、枝:树枝。

b、分:散(sàn)。

c、叶:树叶。

d、布:散布;分布。

e、枝分叶布:与汉语成语“枝布叶分”同义。比喻后裔支系分布甚广。译:(曹姓)子孙(曹氏后裔)像繁茂的树木枝叶一样生息繁衍、分布甚广。

注:

①“枝布叶分”这一汉语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八年》 。

②关于《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其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五卷,为十三经(《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中篇幅最长的。其在四库全书中被列在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1〕所在为雄

a、所在:存在的地方。

b、为:是。

c、雄:强有力的人,杰出的人。

d、所在为雄:是所在地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影响力的人(雄踞一方)。

(0)

相关推荐

  • 这件汉隶,别具风味!

    汉隶<鲜于璜碑>,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立于延熹八年 (165),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碑文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鲜于璜初 ...

  • 姜维传

    第一章 (一) 变乱雍凉 传说中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到了周朝成王时,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正西曰雍州".到了秦始皇,天下被分为三十六郡.到了汉朝,郡县被细分扩充 ...

  • 魏碑精品之《曹恪碑》

    <曹恪碑>又名<曹枚乐碑>,全称<故谯沛郡太守曹恪碑>.碑高210厘米,宽85厘米,厚27.5厘米.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刻石,原存山西安邑县兴国寺,后移至太 ...

  • 《曹全碑》碑文详注(10)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10) (完成于2021年1月18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 ...

  • 《曹全碑》碑文详注(9)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9) (完成于2021年1月11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

  • 《曹全碑》碑文详注(8)

    (完成于2020年12月31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的背景:2019年5月22日, ...

  • 《曹全碑》碑文详注(7)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7) (完成于2020年12月29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

  • 《曹全碑》碑文详注(6)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6) (完成于2020年12月26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

  • 《曹全碑》碑文详注(5)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5) (完成于2020年12月23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

  • 《曹全碑》碑文详注(4)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4) (完成于2020年12月21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

  • 《曹全碑》碑文详注(3)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3) (完成于2020年12月19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

  • 《曹全碑》碑文详注(2)

    <曹全碑>碑阳文字详注(2) (完成于2020年12月15日 chen li) 一.序言 近段时间以来,在断断续续地注译"曹全碑"碑文(碑阳). 关于"注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