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中 时 光
杨明强
系着红领巾告别小学,戴着团徽迈入高中。此乃我小学一年级加入少先队,初中二年级加入共青团的真实写照。
1980年,绿荫冉冉的营山中学林荫道(杨明强 摄)
1978年9月1日,刚满15周岁的我,到考入省重点的营山中学(2019年升为国重,省一级示范校)报到上学。这一年,是营山县文教局首次面向全县通过统考选拔优秀初二毕业生升入营山县的最高学府—— 营山中学。对于我能考入父亲的母校,父母都很开心。
当年的营山中学办公楼(杨明强 摄)
报到当天,父亲陪我背着书箱和行李,来到高1980级4班报到注册。接待我们的是化学老师兼班主任李明仲先生。他中等身材,正值盛年,待人和蔼,主动询问和登记了我的基本情况后,相互都留下了良好印象。紧接着,我们去男生宿舍确定好床位,收拾好行李,再随父亲去拜访了他当年的班主任和回母校任教的同学后,我便把父亲送出校门,自己随即融入到这一新的班集体了。
行课一周后,班上开始推选班、团干部。根据班主任李老师的介绍和提议,大家选举我担任班长。这对我既是鼓励,又是挑战。本班作为高80级的重点班之一,共有56人,都是来自全县各地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科任教师又都是配备的全县学科带头人或全校王牌教师。作为班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勤奋学习,起好带头作用。
当年进入高一,各门学科全部开设,功课多,时间紧,压力大。因为,当时高中只读两年,高二才文理分科,明确升学报考方向。我自幼酷好语文、史地,喜欢文科,而数理化则偏弱偏差,又总没有兴趣。在班务工作上,我总是尽心尽力,协助班主任,团结班委一班人,圆满做好各项工作,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
可是,期末考试下来,我的各科总成绩,在全班56人中排到了42名,主要是数理化生几科均为倒数几名所致。这确实让我汗颜,思想包袱加重。班主任李老师洞察到了,赓即找到我谈心,说:“你的强项在文科,大家了解、理解,半年后一分科就好了,放下包袱,轻装再出发吧。”几句暖心激励的话语,很快促使我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在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上升了8个名次。
1987年,作者回母校执教第三年,与来访的阚光全(左)同学留影(左萍 摄)
进入高二,我分入该级文科唯一的重点班—高1980级6班。班主任陈煜霖老师是全省教学名师、学校地理组组长。他是毕业于西南师大的高材生,身材高大,声如洪钟,戴副黑框眼镜,颇富学者风度;而说话做事又快人快语,雷厉风行,在同学们心中威信很高,个个对他都敬畏有加。
营山中学高80级毕业35周年同学会留影(杨明强 摄)
2015年,营山中学高80级同学欢乐的聚会(杨明强 摄)
2015年,营山中学高80级同学欢乐的聚会(杨明强 摄)高二重点学习文史学科,我似乎一下子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禁大为兴奋,倍加勤奋。首先,对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数学、英语各科,我实施“全面进攻,重点突破”的战术,前四门优势学科花主要精力学好悟透,争取拿高分;数学最弱科只求学习基础知识与题型,但愿靠近及格;只作参考的英语,只求上课认真听讲即可。在学习与复习的方法上,我4门优势学科各备有一个制胜秘籍笔记本,对每天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周汇集整理一次易错题,在复习中强化巩固。
为发挥长处,提升成绩,我可谓朝乾夕惕,一心向学。早上6点起床,路灯下看书;晚上9点下自习后,仍会教室点蜡烛,挑灯夜战到深夜11点。半年下来,我的视力急剧下降,由1.5变成了0.8,好在3个多月后的期末考试中,我各科总成绩,就名列全班第二名,仅比第一名李丽秋同学的总分少2分。
进入新世纪的营山中学校门 (杨明强 摄)
最后一学期临近高考,我又根据各科特点及教学大纲与考纲,深入研学,并选做高考题型和模拟考题;基础知识则注重归纳总结和理解记忆。进入高二文科,我班的师资配备也很强,全校名师咸集于此。语文先后由教导主任唐建中,语文组组长、全省教学名师冯显发担任,政治由教导副主任牛吉霖担任,历史由历史组组长、全省教学名师李子钧担任,地理由地理组组长、全省教学名师陈煜霖担任,数学由数学组组长雷廷玉担任,英语由英语组组长唐骞担任。
今日营山中学运动场(杨明强 摄)
当年同窗,大都男女授受不亲,基本上男女同学不说话、不交流,我也就只和李丽秋、侯麟等几个成绩优异的女生偶而交流,真可谓“两耳不闻学外(学习以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时光荏苒,转瞬而过。两年的高中生涯,似乎刚开始不久,就到了说毕业高考的那些事了。高二下期,又有8个同学插入我班复习迎考,全班变成60人。在水平高、威信高的班主任陈老师统领下,发愤读书,攻坚克难,成为全班同学的共识。班风好,学风浓,为毕业迎考起到了积极而明显的催化作用。
1980年7月7日,是我国自“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的第四年高考。我胸有成竹、淡定平静地迈进了考场。7月下旬,高考成绩揭晓,我文科总分326分。当年全国普通高考四川省文科专科线为300分,本科315分。我超过本科线11分。当时考6科,英语只作参考,未计入总分。记得我当时部分分科成绩是:语文80分,政治87分(全县政治单科第一名),数学39分(全班最低分)。个人认为,语文没得第一有些意外,政治考第一深感意外,而数学尽管倒数第一,也心满意足,因为,数学一直是我最不想学的弱势科。
结果,我班当年共有5人上本科线,一人上专科线。5人中,4男1女,除我这个特殊的偏科生外,其他4人的数学均在80分以上。
选报升学院校和就读专业志愿时,我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择天下英才而教之,选择师范院校的中文、历史专业,既是自我喜好,有不花学费,何乐而不为呢?在征得父母和老师们的支持后,我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郑重地填写了“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
20世纪80年代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校门(陈光文 供图)
后来,数学都考了80分以上的4个同学中,李丽秋考入江西财经学院,李小林、余松柏、王坤林考入四川财经学院。剩下的两个,魏强录取到江津师专中文科,我录取到南充师院中文系。
2003年夏,作者与高一的团支书易良廷和学习委员莫成孝在京邂逅留影
现在想来,两年的高中时光,的确匆匆,太匆匆。看来,要提升成绩,学习进步,只能倍加勤奋拼搏,与时间赛跑,勇于向困难挑战。当年,全国高考的升学率仅为5%,而我这个严重偏科、数学特差的学生能考上本科,已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所以,我要由衷地感谢悉心教诲和栽培我的恩师们,特别是李明仲、李元春、赵文荧、陈煜霖、冯显发、牛吉霖、李子钧、雷廷玉老师;感谢给予我无私关爱和帮助的同窗们!
2020年6月营山中学新校门(杨明强 摄)
营山中学校门前的白塔河(杨明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