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人物】蒋德均 ‖ 大地之子——记侯光炯院士(七):风范长存 高山仰止

大地之子
——记侯光炯院士

蒋德均

七、风范长存 高山仰止

(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1996年9月以来,侯光炯院士病情日渐加重。由于怕耽误工作,他坚决不肯就医,就是请医生来诊治他也不肯,心心念念的只有工作,只有他的自然免耕所。

1996年10月初,侯光炯院士还同免耕所全体同志共同拟定了1997年“旱地自然免耕机理研究”等6个科研课题计划,其中5个都是他任第一主研。可是谁能想到,不久后,侯光炯那坚强的意志再也无法支撑他那被病魔吞噬的虚弱躯体,他病倒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人能说服他放下工作,回校治病。1996年10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向仲怀前往长宁,以国家要为“两院”院士体检身体为由,才将他接回了学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侯光炯院士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侯光炯院士生病住院期间,省、市和学校党政非常重视,张德邻、蒲海清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学校各级领导、师生代表、社会人士络绎不绝前往医院看望。西南医院还专门成立医疗小组为侯光炯精心医治,但侯光炯年事已高,终因医治无效而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永远安息在大地母亲的怀抱。

在数十年人生岁月中,侯光炯院士以振兴祖国为己任,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兢兢业业,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进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他杏坛育人、劝课农桑、服务农业、以农为本、以农为荣、以农为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而忘我工作,不求索取,不图享受,像土壤一样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创建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为土壤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光辉的榜样,永远的丰碑

侯光炯院士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土壤学发展史上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业土壤学开拓和发展的风云。侯光炯的卓越不仅在于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的深远意义,而且在于他的学术思想和自强自立精神,已经并将长期给予后辈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侯光炯院士去世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及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科学家、教育家。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等中央以及各省市新闻媒体纷纷连续报道宣传其优秀事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97年,中共四川省委、中共重庆市委、中共宜宾地委和西南农业大学先后作出向侯光炯同志学习的决定。在西南农业大学和宜宾地区,掀起了学习侯光炯同志的高潮。余德庄等人编撰出版了《世纪情结—侯光炯的人生道路》一书,西南农业大学拍摄了电视剧——《大地之子——侯光炯》,编印了《光辉的榜样 永远的怀念——缅怀侯光炯教授文集》,四川省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整理出版了《农业土壤学——侯光炯在宜宾应用研究17年论文选集》等书,先后建立了侯光炯院士展览室、侯光炯院士纪念馆,还在科技广场设立了侯光炯院士塑像,以此来纪念侯光炯院士、宣传侯光炯院士的优秀事迹。此外,西南农业大学还根据侯光炯院士生前愿望,将其一生的积蓄用来设立了侯光炯奖励基金,奖励那些有志于农业科学事业、学习成绩优异、具有创新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及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

侯光炯院士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敬业精神,他尊重实践、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一心一意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实干精神,艰苦朴素、不求索取、不图享受、不计名利、扶持后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人。这些精神在精准扶贫的决胜之年的今天,对我们来说,既是鞭策更是动力!

(全文完)

主要参考文献
1.大地之子——侯光炯学术思想研究【M】.谢德体 申丽娟 丁恩俊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2.世纪情缘——侯光炯的人生道路【M】.余德庄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3.农业土壤学——侯光炯在宜宾应用研究17年论文选集【C】.侯光炯著.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
4.侯光炯画传【M】.张晓华、郭兰、刘润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5.院士长宁情——侯光炯院士在长宁17年工作事迹梗概【A】.胡怀洲著.四川: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

作者简介

蒋德均,1966年生,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三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天府人才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候选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书剑创意写作坊主人。侯光炯院士纪念馆文字撰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已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5部,文化随笔集9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5部9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