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返乡,清华博士给猫讲函数,无聊的你,如何高质量的家里蹲?

疫情,是关乎我们生命健康的大事,每个人都难免有些焦虑的小情绪。

这样的事件看似对生命的影响,可是第一影响伤害的是我们的情绪。

作为心理咨询师、助人自助的践行者,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么个机会,帮助自己、家人朋友。

与我们的“无聊”做一次对话,展开心灵探索之旅,不仅很有意义,也会收获多多,人也会变得更加有力量。

网友们真有才

由于有疫情的关系,大家必须停止往外跑的脚步,被动的待在家中。

刚开始,面对这么一大段的时间,以及向往很久的空间,终于有个理由不必“社交”,不必戴面具去“应付”他人,很是开心。

此时此刻,你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想着去上班,去打卡,真是美呀!

有人戏谑的说,终于到了躺着什么都不干都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了。

“主动宅”和“被动宅”是有差距的,主动做一个“肥宅”当然是快乐的。

但是在“被动宅”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空虚无聊而出现许多的焦虑情绪。

一场肺炎疫情,把多数人困在了家里,我也忽然明白了很多:

比如狗为什么想被遛

比如为什么软禁是一种惩罚,比如金庸先生笔下的《笑傲江湖》,任我行:被东方不败关入湖底。

在湖底一居,一十二年。

比如为什么会有产后抑郁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难以接受假期买一送一的情况,突然有点想上班。

在家待着,有吃有喝的其实没什么大问题。

唯一有挑战的是一种令人厌烦的情绪:无聊。

你也在家“闲出屁”了吗?

让无聊的我们来科普一点关于“无聊”的知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无聊是指由于缺乏刺激,而引起的不愉快体验(Fenichel & Rapaport,2012)。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处于低唤起水平。

这种“低唤起”,会使我们感到无所事事,觉得“没劲透了”。

因疫情无法返乡,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简直无聊到了极致。2020年1月26日,宅在家里好几天的李先生终于“对猫下手了”。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五年级的他开始给宠物讲起了函数,一口一声的“儿子看黑板”。

无聊的感觉有多难受?

弗吉尼亚大学的Timothy Wilson 在一个实验中,让人坐在一个空房间里15分钟,除了自己发呆之外,剩下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房间里的设备接受轻微电击带来的痛苦。

结果1/4的女性和2/3的男性在实验中都选择给自己电击也不愿意傻傻地坐在那里无所事事。

在未被告知这个实验之前,他们都说宁愿付钱也不愿意接受电击。

没有无聊的事情,只有无聊的灵魂。

生活的本质是平淡的,怎么过,全在自己。

人都难以忍受长期的孤独。

意志薄弱的人,为了摆脱孤独,便去寻找安慰和刺激;

意志坚强的人,为了摆脱孤独,便去追寻充实和超脱。他们的出发点一样,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前者因为孤独而沉沦,后者因为孤独而升华。

在现代人体验到的情绪与情感中,无聊的持续时间可能是最长的。

我们经常会觉得无聊,比如拿着手机也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越刷手机越无聊,明明有大量的娱乐可以寻求,却发现娱乐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

总有人提醒我们,无聊是一种消极情绪;

一个优秀的人,绝不可以无聊,一定要有趣。

人们被“有趣”这一枷锁绑住,生怕被人说一句“你好无聊”。

于是拼命随波逐流,努力追逐有趣,要喝最烈的酒,要蹦最野的迪,要穿最潮的衣,要吃最新的瓜,要追最热的剧…

要把自己的生活空隙全部填满。

却浑然不知这过程,才是最无趣的一件事。

人类是群居动物,对一个群体产生很强的热爱感情,进而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当一个人被别人排除在外的时候,他就会因得不到心理的依赖感而出现不满足的情绪,这种迫切的满足感即为孤单的体现。

为了缓解孤立无援的状况,为了获取安全的归属感,社会给我们开出了药方。

它让我们开始寻找人群、融入喧闹,开始努力改变自己,陷入一种叫做“假装很合群”的症状里。

每个人都有无聊的时候,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里曾提到——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外在刺激。

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生命中很多新奇美好的东西,一旦我们对它们习以为常时,它们就不再“存在”了。

在心理学里,这叫“适应原则”。

这种原则不断地将我们从幸福或痛苦的极点拉回基因最初设定的起点。

这个心理免疫系统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进化馈赠,一方面保护我们不至于因极度的痛苦而崩溃,另一方面也阻止我们享受绵长的快乐。

内心富有的人对外界别无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扰的闲暇,用来培养精神并完善智慧,从而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动起来,动起来和忙起来很容易;

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静下来:

如果我们能够在无聊出现的时候,不回避、不逃避,不急于摆脱这种感觉,与自己内在的感觉见个面,那么你就会在里面探寻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无聊或者感觉没劲,那都证明自己现在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现状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是自己适合的。

那么什么才是呢?

你可以在“无聊”中寻找,如果你能够在无聊中安静下来,那你一定会找到!

“探究”本身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姿态,是了解自己的最佳方法。

1、你的无聊是怎么来的?

2、无聊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你是怎样面对所谓的无聊?

4、你有多久没有专注于一件事上了?

将漂泊在外多年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思考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自我对话的这个体验,为我们即将开工上班、开学之后的轻作业、重作业劳作积蓄力量。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就开始无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老师曾言: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一切繁杂里才能照见简单,一切世俗中才能照见脱俗,一切喧闹中才能照见宁静。

帕斯卡曾坦言:“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人类无法独自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也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学会独处的艺术。

疫情时期,祝愿平安。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