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不能说明一切,让教学走向深度需要以提问激发思考
本文共3625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起,老师教会他们的不应该是知识或者应试技巧,而是如何思考。
众所周知,哈佛大学是著名的精英输出地。
他们认为能够主宰世界的人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智商、能力,这样的人首先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人。
所以,哈佛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就是为了告诉哈佛学子们,只有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才是哈佛人最高的特质,是哈佛人之所以成为哈佛人的依据。
学会思考的第一步,则是勇敢提问,大胆地让学生提出他们问题和疑惑。
在最新出版的《深度教学: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有效开展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作者就系统性的介绍了如何通过课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
苏格拉底,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我们今天说的“education (教育)”这个词出自拉丁语,它来自两个词根,educare(训练)和educere(引导走出),苏格拉底理解的教育,就是这两个意思的综合。
他认为,让人们去质疑他们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而不是向他们说教,会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苏格拉底的名字已经被镌刻在教育的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和苏格拉底式的研讨,这两个术语意味着用问题来帮助学生挖掘他们已有的知识,联系他们所学的东西,提出质疑,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认为,老师设计教学是为了引发提问而不是取得好成绩;是为了激起好奇心而不是进行考试;是为了激发创新而不是倡导服从。所有的这一切都始于鼓励提问,并重视学生内心已然存在的问题。
构建鼓励提问的课堂文化
我们通常看到的教室是这样的:一排排课桌,翻开的教科书,老师在教室前面讲课。我们对这种场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即便是来自19世纪的学生也不会对此感到陌生,这就是默认的儿童学习的场景。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类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我们想要并需要他人的陪伴。根据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发展论,我们只有在参与社会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变得聪慧。这一理论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儿童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往往集中于探索“他们是谁”。
如果在我们的班级里,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老师又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有什么区别?老师鼓励自然的社会行为,就是要让自己以及我们的学习经验有存在的必要,让老师的教学不能被技术或程序所取代。
好奇心激发着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探险家和创新者,允许真正的好奇心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出的最根本的变化。
鼓励学生通过提问进行学习,赋予了他们一种智慧的力量,让他们也能创造出意义。神经科学认为调动大脑的最快方法是提问。
神经科学家、中学教师朱迪·威利斯认为,提问就像给孩子的大脑注射“兴奋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欣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课堂教学是一个“交际场”,学生对教师所授的知识内容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我们的教育就缺乏针对性,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收到实效。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学生或师生之间辩论。
把提问作为一门课来试上几天很容易,难的是如何坚持下去。重要的是,老师要接受探究的文化,并将之应用到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的构建中去。
老师可以把课桌换成普通小桌,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每张小桌3个人,或者尝试将桌子、课桌和单人椅更灵活地摆放,更灵活地划分小组时,会发生什么?这些将如何改变教室的动态?
在讨论交流中,师生各抒己见,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共同追求真理。更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思想。
把学生的问题,应用到教学中去
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当一个人思考永恒、生命以及现实奇妙结构的神秘时,他会止不住地惊奇。如果一个人每天只尝试理解一点这样的神秘,那也足够了。”
提问,本身就是科学的基础。人类有这么多的知识,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待在这地球上,如果老师教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查到,那么该如何增加教学的价值呢?
答案很简单,老师的价值其实是帮助学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教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不但可以激发好奇心,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还能够训练他们掌握诸多技能,比如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根据证据辩论的技能。
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可以通过课堂设计来实现,作者也给了4个建议。
1
以大问题来开启一个学年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引导学生,可以从两件事做起 :第一是观察,第二是发问。
例如,老师让学生提出5个“我想知道”的问题,它们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关。然后,老师可以会引导他们将那些问题转化为“可检验的问题”,他们可以搜集数据、制作装置、设计解决方案来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2
使用孩子感兴趣的类比
类比非常重要,因为它会把新事物和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推断。
当学生们通过分析这个类比找到差异时,它确实很有效,能够帮助他们进行真正的学习。但是,要提出一个好类比,前提是必须对学生的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如果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篮球的类比,而学生从来没有打过篮球,那么这个类比就是行不通的,也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
3
巧妙地运用反常事件
科学家和科学老师都喜欢违背常理的事件。当别人给他们展示一个违背常理的事件,他们会想“为什么会那样”,这就是所谓的“魔法”变成科学的地方。
“魔法”和科学之间的区别在于,人们不解释“魔法”背后的科学。“魔法”其实是一定方式、形状或形式上的科学现象,只是人们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老师注重的应该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所以,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对“魔法”背后的科学进行研究。
4
去发现和创造知识
很多老师认为,我们应该用知识填充大脑,而不是一起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其实这是有误的,因为在教室里,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提问这种行为恰恰表现出了一种尊重人的意愿。
如果功课对学生有吸引力,他们就能够做得很快。如果功课既和之前的知识相关又有吸引力的话,他们也可以迅速地和之前所学的东西建立联系。老师就可以精准迅速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不需要回过头去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教同样的东西。
考试成绩,不能作为预测学生未来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衡量成就的标准是考试分数,人们会认为成绩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但是,没有一场考试能够准确地反映考生离开考场后的情况。
老师可以这样问一问自己 :通过考试真的是我们对孩子们的全部要求吗?我们真的应该一味地坚持这样一个迫使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体系吗?过度关注应试课程可能产生哪些不可预见的后果?
成功的教学应建立在结构化的学习经验之上,而这些经验应该让学生能够成为更好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作为老师,我们的成功就是用关于公民、礼貌、善良和体面的传统观念,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成年人会通过考试成绩实现职业抱负,但对于那些需要应试技能以外的、更多支持的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只要老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的需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课堂活力,就能实现理想课堂。
来源 | 校长会、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