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味是 心安 则身安!
你再主动一点点
我们就有故事了
每一个小孩都曾经是一个叽叽喳喳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总是会对很多事物怀有各种各样的好奇心,但是有些大人就会说,你知道那些有什么用,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长大之后,才会发现,成绩好或许重要,或许也没有那么重要,希望当你们遇到感兴趣的事时,不再是先以否重要来判断要不要做的标准。
社会的压力下,我们都成了实用主义者,滑稽的是,我们却要求孩子有理想的活着,却时常对他们说:这有什么用?
一种说法是:我有了足够的钱,才能去好好体验享受我的人生啊,有了钱,我才能去我想去的地方,去周游世界啊,有了钱,我才能SHOPING买我想买的东西啊
钱,真的是万能的,它作为一种货币等价物,可以换得我们想要的一切:房子、车子、甚至女人,但它也是消耗我们一切的奢侈品,比如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想,我们脆肉又珍贵的感情。
等我赚够了钱。。。。。。可是,你什么时候能赚够钱呢,钱能赚够吗?
回忆起来不难发现,我们的父辈以前也经常这样对我们这么说。“
这有什么用”几乎成了打压我们少年好奇心的一句口号,凡是与学习、考大学无关的东西全都没有用。
只有心智僵化的人,才不懂得分辨什么是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什么才是腐蚀上瘾的不良嗜好。
很多学生很喜欢音乐和绘画,但是这些却被当做影响学习的不良嗜好被家长们全面打压,“这有什么用!?”成了他们唯一的反对理由。
所以很多学生尽管少年时非常反感家长这样的态度,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却也继承了父辈这样的僵化思维。凡事总爱问“这有什么用”?
因为生活在他们的眼中,原来是上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现在却只剩下了金钱,只有金钱才是唯一的目标,觉得其余的生活全都是不值得浪费精力的无用东西。
生活中,最怕遇到口口声声说“这有什么用”,自己却是一个庸俗的Loser的那种人。
在他们的头脑里面,只关注当下,并不会往前往后想,并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所以他们才会每次都愤怒到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却无能为力。
这有什么用?
不要太在意了好吗?
人生不是一场场不停歇的冲刺赛跑,每次都把目标定错,每次都直线冲过去,除了把自己累趴下,什么也得不到。
为什么“硕士是一定要的”?我没问。
爸爸对我的要求非常少,所以一旦他开口了,我都很“上道”地照单全收,当然,也因为硕士大都很容易念,选个容易的科目,常常可以在9个月内就拿到硕士。
博士就麻烦得多,要是不幸遇上贪图廉价人工的指导教授,想把研究生一直留在身边帮忙,那一个博士学位耗掉你十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就很安然地接受了爸的指示。
“没问题,一个硕士。”我很有精神地复诵一次,好像柜台后的日本料理师傅。
“而且要念一流的学校。”爸进行第二阶段的指示。
“没问题,一流学校。”师傅复诵客人点的第二道菜。
我当然很同意“念一流学校”的想法。
01
大学四年,整天听我有学问的好友阿笔不断告诉我西方最厉害的几间大学,到底都厉害在什么地方:柏克莱待了多少个得过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又完成了什么手术、德国的法学博士和美国的有何不同、牛津的研究生吃晚饭时要穿什么、康乃尔的研究生为什么自杀比例最高……聊的都是这一类的事情。
对于在台湾各种烂学校混了十几年的我们来说,没事就把这些知识神殿的名字,在牙齿之间盘弄一番,实在是个方便又悲伤的娱乐。
就像两个台湾的初中男生,翻看着《花花公子》杂志拉页上的金发兔女郎,夹杂着向往和民族的自卑。
爸对学位的指示,已经清楚收到。“一流学校,硕士就好”。轮到我对爸开出条件了。有风格的料理师傅,是不会任凭客人点什么就做什么的。客人可以要求吃生鱼片,可是有风格的师傅,会决定此刻最适合做生鱼片的,是哪一种鱼。也就是说,你点归你点,未必吃得到。
“爸,我只念我想念的东西喔。”
“可以,不要念太多就好。”
爽快。这是爸跟我随着岁月培养出来的默契。各取所需,互蒙其利。不过,老实说,“我取我需”的状况,似乎比“爸取爸需”的状况,要多那么一两百次吧。
02
我想念的东西,对一般的台湾爸妈来说,似乎有点怪。
我想学———舞台剧。
还好我爸不是“一般的台湾爸妈”。
从小到大,爸从来没问过我:“这有什么用?”
“这有什么用?”几乎是我们这个岛上,最受欢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好像上好发条的娃娃,你只要拍他的后脑一下,他就理直气壮地问:“这有什么用?”
“我想学舞台剧。”“这有什么用?”
“我正在读《追忆似水年华》。”“这有什么用?”
“我会弹巴哈了。”“这有什么用?”
“我会辨认楝树了。”“这有什么用?”
这是我最不习惯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没被我爸问过这个问题。
从小,我就眼睁睁看着爸妈做很多“一点用也没有”的事情。爸买回家里一件又一件动不动就摔破的瓷器水晶;妈叫裁缝来家里量制一件又一件繁复的旗袍;一桌又一桌吃完就没有的大菜;一圈又一圈堆倒又砌好的麻将,从来没有半个人会问:“这有什么用?”
“漂不漂亮?”“喜不喜欢?”“好不好吃?”这些才是整天会被问到的问题。
长大以后,越来越常被别人问:“这有什么用?”
才忽然领悟很多人,是随着这个问题一起长大的。
03
我不大确定———这是不是值得庆幸的事。一直到,反复确认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用”时,才觉得自己运气真好。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爱情,光荣,正义,尊严,文明,这些一再在灰暗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禁得起反复追求。
——蔡永康/文
在很多人看来,每个人都做“有用”的事才是有意义,没有被辜负的:比如,读书时,我们要读及时提升自己的工具书;
交友,需要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考研,得首选那些对日后参加工作有利的专业……无论在事、物、还是与人的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内心首先会掂量:“它有用吗?”
似乎“有用”的观念在万千人的脑海中已经根生蒂固。
一旦做那些“无用”的事,就是对生命、时间的极大浪费。
就我个人来说,写字这么久,似乎很少去想它是否“有用”和“无用”。
它更多是能给我内心带来平静,也与极少数读者内心产生联结。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一件极其“无用”,甚至很不讨好的事。
但我却一直在坚持它,它并没给我带来所谓的名和利。或许因为性格使然,又或者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所熏染,使得我的心境一直处于平和的状态,并没有太多急功近利的想法。对很多人、事也尽力保持随缘、淡静的态度。为此,我做一件事情时,首先不会考虑它是否“有用”和“无用”,而是想到它能否给内心带来安定与喜悦。
近些年来,更是如此,读些闲书,大多无用;交友不知谁为有用,谁为无用,全靠缘份牵引,能联结彼此的内心就好;至于其它,停在路边拍一朵花、傍晚看一缕夕阳、听一场夜雨、打一会坐,这些在当时可能无用,但事后给精神带来的丰盈,总是踏实而饱满,为此也让我度过了很多静寂时光。
这些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习惯写诗,有的热衷喝茶,还有的人把时间浪费在栽培一颗植物、种下一粒种子上……它给人带来享受及愉悦,你很难真正的定义它,就是一件无用的事。
“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所谓的“无用之用也”,大抵是指,当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愿意浪费在一件看似无用的事情上时,它带来的是无形的体会,比如精神上的满足与强大。而这样的时间和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腾空出来,给予自己。
”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
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
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这段文字,据说是已到六十耳顺之年的陈道明先生所写。一个男人对于无用的从容之理解。看到淡泊、心安,更是一颗金子般成熟的心。
一个人在几近年老之时,能得这般心境与体悟,终究是智慧和情趣的。
冷水煮茶(柏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柏林微语
冷水君——
曾经,你需要花数万元才能听到他的声音
现在,你只要动动手指关注就能触到他的思想
有一种爱
叫做点赞
如果有一天你想取消关注,请记得我们曾经相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