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86岁老汉狠心拔掉妻子氧气管,发生了什么?
你再主动一点点
我们就有故事了
要死也要死在我身边,咱回家去!
伴随这句声嘶力竭的话,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86岁的徐某像着了魔般,伸手将插在患病妻子咽喉里的呼吸管拔掉……
事情发生在2018年12月24日下午3时30分许。
当时,正是江西中寰医院重症监护室探视时间,患者家属徐某突然“闯”进ICU病房,将刚入院3天的妻子黄阿婆的呼吸管拔掉,欲带她回家。
年逾六旬的黄阿婆患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气肿,抢救后靠插呼吸管维系生命,随时可能死亡。
据了解,徐某和妻子是当地的五保户,无任何收入来源,膝下仅一患智障的女儿,无直系亲属。
图片和本文无关
黄阿婆是江西中寰医院的老病号,多年来治病花了不少钱,此次入院救治进ICU病房,短短几天就花费近3万元,这对徐某一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
徐某的侄子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徐某除了因为缺钱,主要还是不忍心妻子受病痛折磨,觉得再治疗也没有多大价值。
所幸的是,徐某的拔管行为被现场医护人员及时发现。
经紧急救治,拔管行为没有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徐某被随后赶到的保安控制。
徐某的行为,再次引发关于安乐死的讨论。(以上内容来源法制日报)
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
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当生命走到尽头至最后一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安然离世,然而中国的死亡质量却不容乐观。《经济学人》杂志在其智库报告《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中指出, “2015年死亡质量指数”一项,中国综合得分在80个国家中仅排到第71位,在亚太地区的18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四。
该报告指出,在中国 400 家专业肿瘤医院中,只有少数社区康复中心和慈善医院为病人提供生前预嘱和姑息治疗服务。
仅有不到 1% 的人可以尊重本人的预嘱,享受到姑息治疗服务,并且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大城市。
生前预嘱和临终关怀在中国推广一直非常缓慢。
很多人将其归结于中国的文化因素。
亲人往往为体现孝心,愿意花高额的过度医疗费,但是很难接受平安送终。
很多人对临终关怀服务,都会感到稀奇、惊讶,他们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会主动询问相关信息。
绝大多数老人也从来没有思考过临终关怀的生前预嘱计划。
在网络、新闻和报纸上经常能看到,社会舆论的笔调非常尖锐,比如“过度治疗就是对亲人的凌迟”、“家人对我的爱成为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让我变成卧床老人,你们才是大不孝”。
电视剧《天道》里,王志文主演的男主角丁元英遇到了类似事件。
中国没有安乐死的死法,只要病人账上有钱,还有呼吸,医生就要救
从这样一个人设丁元英的角度,了脱了生死,不想看着父亲受苦,就算救了也是个植物人。
角色里他妹妹问:如果我们砸锅卖铁凑钱,再也借不来钱了,但是爸还需要一万块钱,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丁元英说:“那就让他死”
丁元英说:“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尊严和痛苦为代价,我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了”
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死亡”这词,一直被中国人所避讳,因为它隐藏着不安、不吉利。
而死亡,又恰恰是每一个人在婆娑世界的必达终点,只是到达的时间有先有后。
多少人曾私下问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究竟愿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谢幕”?
现实情况是,数据显示,人一生中医疗保健费用的1/4-1/3用在临终前一至两周的无效治疗。
正是因此,树立一个正确的“优死观”,让临终者有尊严地“谢幕”,才显得那么迫切。
害怕离开,是临终者普遍的心理
很多患者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会怀疑是否真正进入了临终期。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通常包括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接受期。
都不愿意死、希望抓住一切救命稻草。
“然而,这种观念会增加许多无效的医疗。”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认为,“有些病人大量的钱是花在癌症晚期,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效医疗。
有些病人一定要到北上广大医院排队,到了医院插了很多管,最后死在ICU病房里。”
中国大陆地区临终关怀事业起步于1987年,是亚洲最早的,但由于制度不完善、供给不足、民众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此项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只在上述统计中名列71位,倒数第10位。
起步稍晚的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迅速,名列第6位,领先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发展得很好,名列第22,位居上游。
临终关怀是指“为患有不可治愈疾病的末期病人及其家人提供支持与照顾,帮助患者尽可能舒适和最大程度地活到最后;
将临终视为生命的正常部分,并将重点放在提高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
重视生命,既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在现代临终关怀出现之前,放弃侵入性治疗,也就意味着放弃治疗。
不过,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放弃侵入性治疗,还有安宁缓和治疗等,通过各种方法让患者尽可能舒适,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维护他们的生命尊严。
视死亡为生命的本有部分,既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现代临终关怀事业的奠基人西西莉·桑德斯女士的名言就是:“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
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然是那么重要!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
这一点是现代临终关怀与侵入性治疗和安乐死的最大区别。
侵入性治疗是在尽最大的可能延迟死亡,对于末期病人来说,实际上是在延长濒死期,而安乐死则是在人为加速死亡。
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相互矛盾,背向而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没有将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本有部分。
临终关怀对安乐死的经典总结是:为了痛苦,解决人。
因为临终关怀的普及和显著效果,近些年来西方社会曾经热火朝天的安乐死辩论慢慢湮灭了,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临终关怀!
我们最缺的其实是生死教育。
“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优死也是一个人的权利。”
父母不需要子女能给他们多少钱,多大的房子,他们只想要,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有一个人能给自己离开的力量。
对于一个决定舍弃一切的人,没有什么比体面的告别,带着微笑离开,更值得欣慰。
琼瑶“尊严死”公开信引发思考:如何和亲人谈论生前预嘱?
这大概是《见字如面》第二季第一期中最具争议的一封信了,估计琼瑶当时也没有想到,79岁的她立下的遗嘱会引起世人如此大的热议。
网络上各执己见,有大力抨击“有违孝道”,但更多的是支持琼瑶这样大胆超前的观点。
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重症病房吗?
这显然跟大家心中的“生死”、“孝道”不符。
故事是这样的:琼瑶做了那么多的调查,做了那么多的研究,她想要的只是自己活得像人,临死之前最好也还像人。
于是就有了写给儿子儿媳的这样一封公开信,琼瑶在信中这样嘱咐后辈:
亲爱的中维和锈琼:
这是我第一次在网络上写下我的心声,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
现在,我要公开我的叮咛。
虽然中维一再说,完全了解我的心愿,同意我的看法,会全部遵照我的愿望去做。
我却生怕到了时候,你们对我的爱,成为「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
承诺容易实行难!
万一你们后悔了,不舍得我离开,「联合医生来凌迟我」,怎麽办?
我想,你们深深明白我多麽害怕有那麽一天!
现在我公开了我的「权利」,所有看到这封信的人都是见证,你们不论多麽不舍,不论面对什麽压力,都不能勉强留住我的躯壳,让我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
那样,你们才是「大不孝」!
谈到“生死”,我要告诉你们,生命中,什么意外变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这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也是必然会来到的。
我常常说生是偶然,不是一个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就是从你出生时就已经注定的事。
那么,为何我们要为诞生而欢喜,却为死亡而悲伤呢?
我亲爱的中维和锈琼,这封信不谈别人,只谈我——热爱你们的母亲,恳请你们用正能量的方式,来对待我必须会来临的死亡。
时候到了,不用悲伤,为我欢喜吧!
我总算走完了这趟辛苦的旅程,摆脱了我临终前可能有的病痛!
“活着”就是要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爱懂爱、会笑会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动……
到了这些都失去的时候,人就只有躯壳!
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
万一我失智失能了,帮我“尊严死”就是你们的责任!
中维,锈琼!
今生有缘成为母子婆媳,又三代同堂,相亲相爱度过我的晚年,我没有白白到人间走一趟!
爱你们,也爱这世上所有爱我的人,直到我再也爱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你们亲爱的母亲,琼瑶写于可园
2017年3月12日
人活一世,其实除了思考如何活得更好,还应该直面并正视“死亡”这个话题。
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着离开。
看完琼瑶这封信,你有什么感想?(我是一边哭,一边码字)
如果你的父母给你写了这样一封信,你会怎么抉择?
作者简介:小贤老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