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498 | 毕祖金的闹洞房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者简介】毕祖金,男,1971年11月生,河南省邓州市人,工程师、经济师,现工作于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系中国散文网特约编审、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刊》签约作家,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邓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卧龙区作家协会理事。曾有多篇作品在《奔流》《老人春秋》《躬耕》《南阳日报》《南都晨报》上发表;2014年,散文《古镇赊店遐思》获全国首届“玉龙艺术奖”散文类二等奖;2017年,散文《故乡那口老井》获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另有作品入编多部书籍。
家乡闹房记忆
·毕祖金
古人汪洙有诗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语曾被后人称为人生四大喜事。
闹洞房是传统婚俗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新娘被迎娶到男方家中经历脱鞋、换鞋、下轿(车)、新郎背或抱入洞房开始,洞房内便欢声笑语,闹洞房自然开始了。白天的闹只是序曲,晚上的闹才是看点和高潮,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婚礼仪式,最是大伙参与的婚俗程序。记忆中,村中每家新婚闹房,我是每场必到,既喜庆热闹,又收获多多:有喜糖和瓜子、花生、香烟,还有妙趣横生,终身难忘的闹房故事等,算是儿时最能解馋和兴奋的时候了。
邻居廖二爷结婚恰在秋天,在城中工作的廖老爷给他的婚礼安排得更是喜庆排场,当时能在城中安排一辆北京吉普车来接亲已是村中先例。何况新娘也是邻村村支书的大千金,除了“三转一响”的嫁妆外,还另加一台手扶拖拉机,当时让整个村中人都羡慕和说道好长时间。
当天接新娘的北京212黄篷吉普车可让村中人饱了眼福,开车的司机更是贵宾上座。中午就餐时,为防止小孩攀爬和好奇划伤车辆,廖老爷特意安排其侄子专门看护。廖二爷家偌大的院落中,早是喜乐声声,人头攒动。中午院内、院外几十桌的喜宴更是枚声四起,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热闹非凡。白天的热闹随着夜幕的降临仍不减丝毫,更是张灯结彩,晚上的重头戏自然是闹洞房了。
不等主人家晚宴结束,村上成群闹洞房的“闹客”便涌进廖二爷的大院中,等候“闹头”一声令下,便蜂拥而至到洞房中,开始诙谐有趣的闹洞房风俗活动。“闹头”当然是村上几个爱耍闹的年轻“不安分子”了。“杜三闹”便是其中之一,当年留着长发偏分的杜三是“闹头”的“首领”,公认外号“杜三闹”,每场闹洞房都少不了他。闹的次数多了,在他的组织、策划和煽动下,每场“闹局”都各有特色,且结局不一。当时,家乡盛传闹洞房的风俗,要“非闹不可”并闹上三天,此三天不论辈分和年龄大小,都可以拿新郎和新娘开涮;不闹的人家要被说成在村中维持不好,更有闹洞房能驱邪避灾,可令新郎、新娘早生贵子之愿。
廖老爷是村中在外工作并有头脸的人,从其儿子当天的婚礼场面就可想而知了,这也是杜三闹要表演的重头戏。闹洞房也是循序渐进,由最初的“雅”到最后的“俗”,更要看新郎和新娘的配合程度,顺者轻,逆者重。杜三闹作为主持,一声令下,新郎和新娘只有顺从,否则众“闹客”便一哄而上,最后只有屈从。首先,新郎及新娘一同被召唤在洞房中,接受杜三闹代表所有“闹客”的“祝福”,祝福是真,但更真的是“热闹和戏虐”。理由当然五花八门:要么新娘给杜三闹及闹客们亲自点烟或敬酒,或喂糖;要么就让新郎当着大家在新床上背新娘,或是新娘背新郎,另附加特殊要求动作;或是用细绳吊一苹果,让新娘和新郎相对而站,在口令下互咬苹果,不主动配合的话,新娘和新郎背后各有一群“闹客”助力加油,其结局往往是要么新娘和新郎头部相撞,要么就当众亲吻在一起,以此博得大家阵阵欢笑。当杜三闹给新娘敬酒时,要新郎屈蹲在他俩之间,杜三闹接酒时故意碰洒酒水,就说到:新媳妇的尿罐,弥里洒沿(方言,即满的意思)!又故意抖动手腕,酒水自然就洒落在下面新郎头上,直到新郎求饶和新娘心疼新郎为止。到此,还不算过瘾,若有闹客提出要新娘新郎当众钻被窝时,新娘新郎就被强行并排按压到新床上,大伙一起将其陪嫁的绸缎棉被蒙在他们身上;更有甚者,趁此时将双手往其被窝中乱摸,新娘新郎只有在被窝中嗷嗷乱叫求饶了。杜三闹还有更直白庸俗语句:“新娘要与新郎睡,睡后奶大肚子圆”等。直到深更半夜,众闹客才在新娘新郎或新郎家人的劝退下,方意犹未尽地离开洞房。离开时,黄三闹还要往往大喊一声:明晚大家继续,要不要?众闹客齐答到:要!还有个别捣乱者,仍假装离去,然后单独悄悄躲在洞房窗下,好奇偷听屋内动静,随后添油加醋地对外疯传。
根据家乡婚俗,闹洞房主要是为喜庆和取乐,但也有闹得过度而“乐极生悲”的:有将新娘、新郎衣服扯破的,有将新房物品损坏的,有将新娘闹恼而哭的,还有大打出手的,等等。王家老爷结婚时,闹房时把新娘闹哭了,新娘甩开众人非要到门外跳河沟,可把大家吓坏了,才不得不降低了闹房的强度。胡家忠哥结婚闹房时,也发生了不快的一幕。新娘耿直,在被众闹客闹得招架不住时,恼羞成怒地抡起陪嫁的红漆小座椅抡向闹客,这一抡,还真镇住了闹客的嚣张气焰。真心期望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要将传承与发扬紧密结合,融入时代更内涵和文明的元素来。
无论喜乐与否,当年家乡闹房的经历永久历历在目,值得回味。时过境迁,听说现在在农村,在老家,已难得再见当年热闹的闹房场面,只因大多农村青年已在外地工作或打工,新婚住房也多购在城中,大多婚礼已不在家乡破旧的房屋中举行。这也将是今后农村孩童们缺失的记忆了……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496 | 老电影院带小孩的时尚人【郑海潮柯腾峰夜行者张著崔立林永栋】
文学看台490 | 文化之旅111:杨桃园一群花样女子摘油柑【洪芜妍冰刘洪希罗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