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消失100年的“海丰莕菜”重现天涯海角
消失100多年又重现
海丰莕菜窈窕而来
·庄小杰
水边泽畔,一种浮叶根生植物让人重睹芳华,惊艳世人!它根植于泥沼,几片翠绿的、圆圆的叶子,浮贴在水面上;紫色的纤茎托举出明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它那风姿绰约的容颜,惹得小蜻蜓一上来,便是一阵狂吻。这位“黄衣”少女,有个令人倍感亲切的名字,叫“海丰莕菜”!它于1912年被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并命名,从莕菜科属中脱颖而出,进入人们的视野。可惜,植物学家仅仅记下它的芳名,又仅仅作了浅表性的轻描淡写,连标本都未进行制作,而它便又神秘地消失在如烟岁月里。
2013年12月,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在海南采集到一种莕菜属未知植物。在水生植物适应性进化学科组王青锋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周亚东等针对该材料开展了形态、解剖和分类研究,鉴定其为消失了100余年的海丰莕菜。结合模式标本和活体植物对该类群进行了重新描述并发表论文,并根据IUCN(2012)物种濒危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其为中国特有的水生植物极度濒危种。海丰莕菜的重新发现和发表对于我国水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世界莕菜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周南》有一首《关雎》诗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是一首歌咏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诗中有画,画里传情。诗中的荇菜就是莕菜。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开篇,莕菜有幸成了植物界的佼佼者,可以说它早就被古代劳动人民所发现所熟悉,并且在这爱情诗篇中充当了“背景色”,和美丽女子一样,秀色可餐。
如同其他的植物一样,都是从洪荒世界中一路走来,只不过是人类先后发现而已。吴越水泽多莕菜,时人采以食之。从最早的诗经记载中顺承下来,“海丰莕菜”或许见证春秋时期古越苎萝山下,绝代美女西施浣溪沙,目睹着当年美人和年青英俊的范蠡忍痛割舍,走进吴宫的离愁别绪,空留下“倩何人,麋鹿姑苏”的惆怅……
当历史进入战国晚期,强悍、暴戾的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时,忧国忧民的楚大夫屈原被放逐湘水之畔,形容枯蒿,行吟泽畔,沉浸在“礼崩乐坏”的深深痛苦之中……作为生长在水边的荇菜,那时节,或许又惯看了屈原痴狂之中的恍惚身影。当时,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便有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哲理名言。整个意思是渔父劝放逐中的屈原“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但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海丰莕菜也具有这样的秉性扎根泥沼,而不随波逐流,远远地把浮萍之类甩下了好几条街。
穿越旧日时光,1912年植物学家发现“海丰莕菜”并加以命名,刚好是民国元年。查阅《海丰县志·大事记》当年并无“海丰莕菜”的发现相关记载,仅有县知事的更迭和海丰、汕尾邮政所的升格和改制。虽无记录在案,但那时节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改朝换代,海丰莕菜的发现,无疑为“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新纪元,增添了些许亮色和生机。但此后城头变幻大王旗,进入军阀混战年代。民不聊生,国将不国,还有谁人去深入探究“海丰莕菜”的属性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对于植物研究与其说重视,倒不如说是利用。
如今,海丰莕菜在天涯海角被发现了,说来也巧,也是盛世一件喜事!目前,虽然在海丰本地尚未再发现它的芳踪,但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因为随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保护,假以时日,江河湖泊水质得以提升,减少了人为的污染,河清海晏,想必会再现其绰约风姿,到时候,我们不想见也不可能!植物学家们进一步展望未来,认为“海丰莕菜”可以通过人工培植和繁育,为园林景观的绿化美化,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015年3月22日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58
你可能会读
请别吝啬手指头,按下下面的二维码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