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琴老师谈吴氏太极拳修炼(转)
赵琴老师的吴氏太极拳(转)
《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学练太极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但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难就难在对阴阳哲理的彻悟和应用。学练太极拳的主要功夫是研究阴阳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指导自己的练拳、技击。
拳论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之理是练太极拳者终生要苦学、深究、穷取的学问和功夫。
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太极拳是一种轻柔、缓慢的运动,须经多年默默无声地苦练研摩,才能步入上乘。不能性急,不能眼馋,不能见异思迁,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曝十寒。要按传统的规范要求,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地练习。
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却说出了太极拳的不同寻常的特点和成功的秘诀,即练得慢,见效(主要指技击方面)也慢。而正是由于这“慢”字,决定了太极拳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特殊拳种,不能按一般拳种看待。
学练太极拳也分着熟、懂劲、神明三部功夫。着熟就是盘架子,打基础,是练知己的初级功夫。这个阶段需要风雨无阻、朝夕不停、反反复复地按传统的规范要求,把太极拳套路练熟、练好,把每个动作都练得中正、松稳、圆合。
所谓中正,就是在行拳过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的立身或平移运动时,头顶之百会穴与负重之脚的涌泉穴、鼻尖与负重之脚的大趾、尾骶骨与负重之脚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对;在做前俯或仰视动作时,要上下呼应,有球形运动之意念,保持球形中心半径不变。
所谓松稳,就是在行拳过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保持周身关节的松拉状态,保持全身肌肉与骨骼之间、皮肤与肌肉之间的松离意识,且运动起来不摇不晃、不颠不浮、不急不躁,立如生根,坐如乘轿,行如流水,势如山岳。
所谓圆合,就是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关节运动意识。要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部装有万向轮的机器,圆转自如,无微不利,全身上下内外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无滞点,举手投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的天、地、人的大三合。
所谓懂劲,就是练习推手,锻炼听劲、问劲、发劲,研究实战技法。这是锻炼粘连黏随、引进落空、化打拿发等技巧的提高阶段,这一段主要是练知彼的功夫。通过双人或多人的推手、技击实战练习,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的反应能力、皮肤的反射能力、全身的整合能力和舍已从人的亲和能力。要练得遇敌进犯能沉静、灵活、畅达。
所谓沉静,就是与人交手时能自然地重心下移,沉实不浮,使对方感到如推高山,如击大树,如涉深水,无能为力。遇敌进攻,不急不躁,不惊不慌,不轻不怯。纵遇山崩、地裂、虎扑、蛇缠而能冷静、清醒,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进退、攻防,身如江河,脚若漩涡,手似漂凌(江河中流动的冰块),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所谓灵活,就是应物自然,周身处处有活力,有生气,有眼睛,有灵气,不死板,无呆滞,能洞察秋毫,旋转自如,应随万变。与人交手,周身处处如陷阱,踏之则陷;周身处处如翻板,按之则翻;周身处处如弹簧,击之则反;周身处处如轴承、如电门,推之则转、触之则击。敌力着我身,让其感觉如一把珍珠落玉盘,静则倾,动则翻。
所谓畅达,就是在与人交手时,要有神充天地、势满寰宇的气势。进则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完整一气,如气蒸腾;退则由手而肘、而肩、而腰、而膝、而足,节节贯穿,如水洇沙。发力要气贯四梢(发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意入彼骨,力达天穹。击打要知矢赴的,如风似电,如浪惊天。
神明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它要求做到空无、神妙、如云、似水。所谓空无,就是无形无象,全身空透;无我无他,无思无虑,无招无势,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来力无着,天人合一。
所谓神妙,就是随心所欲。化打神奇如梦幻想,妙手一运一太极。所谓如云,就是上如行云,随风成形,让人无法触摸。
所谓似水,就是下如流水,随境而变,让人无法依靠,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极高境界。
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见效缓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极拳化、打、拿、发全都要求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先化后打,化净再打,合力击发。不许主动攻击人,不准以力欺人,宁输其力,不输其理。其谋略是引进落空、落井下石、助人为乐,用意不用力,全凭心意用功夫。太极拳是头脑功夫;是哲理性拳术;是不伤自己、不伤别人、不伤和气的文明高尚的拳术;是富含多种文化、科学知识的文化拳术;是有理、有力、有节,以德服人、以艺取胜的大智大勇的拳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方犯我,我以高超的技艺和奇妙的战术,使对方感到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受击而无怨、跌翻而自责。太极拳不但不主动攻击他人,还要求在受到他人攻击时不反抗、不还击、不报复,而是顺势调身,使对方败于自己的惯性。对方失败,不但对我无怨无怒,且感到心服口服,惊奇不解。还会使双方都产生一种有益的思索。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促进人类文明进化的、共建和谐社会的在最高层次上把修身养生防身融为一体的文化体系。要掌握它谈何容易!与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你用力我反抗的一般技击术怎能相提并论?与一般常人对技击格斗的认识怎能相合?要掌握这种高深而又奥妙的技术,必须学会顺天性抑本性。天性是先天自然之规律,本性是父母基因和后天人文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内部因素。人生下来从吃奶开始就练使劲。成年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业和做什么动作都必然要努气用力、争强斗勇。要把这种习惯彻底改掉。养成遇事不怒气、不用力,学会用对方之劲,使对方之力,合对方之意,助对方之势,那是很不容易的。
须经过多年反复磨炼,明悟其理,熟练其技,才能实现这个返还。这就好比一种旧的习惯势力,改了很难,改了有时还易复发。处处顺天性难,抑本性更难。受父母基因影响,有的孩子天生顽皮、好斗,有的天性怯弱、绵顺。顺天性抑本性要经过长期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有所改变。这是一项很费时、费神的工程。
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见效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尚不科学,需要改进。可以把练和用紧密结合。现在教太极拳的老师多半只教练,不讲每式的用法。再就是讲用法时,只讲推手,不讲击打,好像太极拳的技击就是推手。其实太极拳技击和其他拳术的技击一样,富含点、打、拿、发、摔等各种技击方法。其中的发是各种击打技术中最高难的一种。但是如果只练推手,忽视其他击打方法的练习,那就会走偏,就会在快速多变的技击实战中处于呆滞、受击的被动地位。应该练得能打能发,宜打则打,宜发则发,打中有发,发中有打,灵活多变,顺其自然,心想势成,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技击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