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差异化教学的唯一可行的方式

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不少学校都提出“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甚至耗费极大的成本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一张课表。有些学生试图通过互联网手段来精确测量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结果,以期使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可是,在我看来,个别化的教育不同于个性化教育,如果教育的理念不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个别化教育只可能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奴役”。我甚至认为在现时代,试图通过学校教育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可能的,除非学校和教师能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教。

关于什么是个性差异化教学,美国学者汤姆林森认为,“在差异教学课堂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我认同这个观点。简而言之,个性差异化的教学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我看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实现个性差异化教学目标的前提。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我们的教育应多方面、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去发现人、培养人。

了解学生不能仅靠经验来目测,而且还要做科学的测查与评估。测查和评估的不仅是他们的学业方面的准备情况(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仅是在教学之前要做这些差异测查和评估,而是要将这一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可是,困难的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比如说,关于与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极具相关性的“智力”,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测量智力,就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智商测试结果来论定学生的智力。那么,多元智能理论理论呢?其实这个假说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同样具有较高智力的人,可能是一名作家,可能是一名歌唱家,可能是一名数学家,可能是一名画家,可能是一名运动员,可能是一名思想家,也可能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同时,即便是同一种智力,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较高逻辑一数理智力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可能是数学家,而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有很好的心算能力;同理,两个同样具有较高身体一动觉智力的人,其中一个可能在运动场上有出色的表现,而另一个则可能因为动作不协调根本上不了运动场,但他在棋艺室里却有上乘的表现。

你看,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类似于智力量表那样的东西来对任何人进行标准化的测试。

第二,尊重个性差异的教学要以建构系统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为施教的途径。为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要从教学的整体上来构建教学策略体系,应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估等方面全方位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要。比如:教学目标应具有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且无论对于哪一层次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学内容应具有可选择性,适合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等。可是,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弹性”很小,教学过程、方法和组织形式又受制于班级规模(大规模的大班级授课者条件下,除了讲授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如果我们不能更多地放弃统一规定和要求,班级人数不能控制起来,教学策略可以多样化吗?

第三,差异化教学的目的是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因此,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的性质上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可是,这种理想中的评价方案,需要很大的成本和技术上的支持。

第四,差异化教学需要一个能够包容个性差异的环境。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环境的创造靠各方的努力。可是,至今为止,我看不到“应试”的环境转向“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环境迹象,即使在所谓发达地区的上海,教育环境依然是“考试成绩”这一主旋律。尊重个性差异只是一个口号而言。

第五,差异化教学差异教学追求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因此,要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班集体学习结合起来,着眼于在集体的和小组的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潜能。差异化教学认为,集体的和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在交往过程中和在其他同学的经验中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实行差异化教学,以上五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其中有哪些任务是切实可行的,我看都很难。尤其是前四个关键点,尤其困难。所以,有志于个性差异教学的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将眼光放到合作学习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