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专题阅读: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城南梦回

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城南梦回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到黄楼一章,发现语堂对东坡在密州任太守的两年提及甚少。他说东坡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开始,是从徐州从他的“黄楼”时期开始。他说东坡过去在杭州,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地方贫穷而偏远,也无由一展其行政才能。诚然在徐州期间,东坡所做的政绩,证明了他在行政上也是一个干练之才。可是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伟大的诗人,我更愿意相信东坡真正的生活始于密州,始于那个偏远而贫穷的小州县。
   密州,在东坡心里的位置无从知晓。在他,可能只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在密州的历史上,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所以,把苏轼在密州所遗留下的词赋稍加摘录和整理,算作清明对诗人的一种缅怀吧!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翻译:
   所有事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可欣赏的,都可以让人愉悦,不一定非要是奇特珍贵美丽的东西。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醉;蔬果草木,都可以饱。推而广之,我到哪里不会快乐呢?
   寻求福祉而避开灾祸的,都是把福气当作可喜悦的而把祸患当作可悲伤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能用来满足我们欲望的物质却是用得完的。分辨美丑的想法在胸中斗争着,而对于取舍的选择在面前交错着,那当作喜悦之事的往往很少,而当作悲哀之事的往往很多,这就是所说的求取祸患而避开福祉。求取祸患而避开福祉,哪里是人所想的本意呢?是物质蒙蔽了我们啊!那些普通人把精神放在物质上,而不会让思想不受到物质的局限。物质本来没有大小的区别,局限在物质本身看去,没有不又高又大的。那高大之物依仗着自己的高大而藐视我,那我常常眼花缭乱,像在缝里看人打架,哪里知道谁胜谁负呢?所以关于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到处都是,而忧愁和快乐都出现了,难道不是大大的悲哀吗?
   我从杭州改任诸城,丢下水路的便利而去忍受陆路的艰苦,离开园亭的美丽而承受破屋的艰辛,背弃山湖的景色而走在农田野地里。刚到诸城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是,案件诉讼杂乱繁多,并且官府的食堂里都没什么吃的,每天都吃枸杞菊叶这样的野菜,人自然都怀疑我不高兴的。住了几年,我脸上圆润些,头发白的也有些变黑了。我不仅喜欢诸城的民风纯朴,也那些官吏民众也都习惯了我的笨拙。于是我就整治园圃,清洁庭园,砍下安丘和高密的树木,来修补破败的地方,姑且作为完备的打算。园子的北边,靠近城墙的的一座高台已经很陈旧了,我稍微修葺翻新了一下,时不时一起登台揽胜,舒展精神。往南可以看到马耳、常山,有时看到有时看不到,有像近有像远,是不是有隐士在上面呢?台东面则是卢山,秦朝人卢敖所逃遁的地方。往西可以看到穆陵关,高高的的像个小城镇一样,吕尚、齐桓公的遗风,尚有余留下来的。北边俯瞰着潍河,很感慨地叹息,想想韩信的功绩,又哀叹他的不能善终。台又高又安静,又深远又明亮,而且冬暖夏凉。下雨下雪的早晨、风郎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台上的,客人没有不跟随我在台上的。采来园圃里的蔬菜,捉来池里的肥鱼,酿造高粱酒,煮粥吃,不禁感叹游玩了真快乐啊!
   那个时候,我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就做了篇赋文,并且命名这座高台叫“超然台”。以表现我去哪里都能快乐,因为我的思想超于物质之外啊!
   超然台,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于熙宁八年所修。该台原是城墙上的土台,苏轼复加栋宇,作为登眺之所。他爱弟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苏辙深知兄长的性格和情感,还特地写了一篇《超然台赋》,夸其“高台凌空”。苏轼对此台十分赞赏,亲自写了篇散文《超然台记》。他在诸城写下的一些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台并津津乐道。万人传诵的《水调歌头》、登台眺望密州写下的《望江南》、在深冬登台观望雪景写的《雪夜书北台壁》,这些动人诗篇,都是在台上所作,都是以台为依托的,由此可见苏轼爱台之深。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江 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在密州祭常山回,与同官会猎于铁沟附近,写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雪夜书北台壁 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苏轼赴密州知州。时值寒冬,下了一场大雪,便作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诗。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写下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有的作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熙宁七年(1074)七月杨元素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
 
雨中花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9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昔日东武有南禅寺资福寺,城北有苏氏园,每年用芍药供养佛。1075年9月。
   苏轼知密州时期的诗词文赋共二百余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来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8583965/?type=like
 
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