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病人颈髓MRI表现(附5例报告)

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系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该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临床主要特征为隐袭起病的单侧或不对称前臂尺侧肌萎缩,导致上肢呈斜坡样改变。

本文搜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2月间确诊的5例平山病的MRI资料,探讨自然体位及屈颈位MR检查在平山病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平山病病人5例,均为男性,年龄12~23岁,平均1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上肢远端肌萎缩、肌无力,上肢呈斜坡样改变。脑脊液及生化检查无异常,肌电图检查显示萎缩肌肉神经源性损害。

2结果

2.1常规仰卧位MRI

本组5 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下段颈髓(C5~T1)萎缩、变细(图1A);脊髓灰质前角内见点条状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图1B)。

2.2屈颈位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本组5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低位颈髓萎缩、变细,以C5~C6节段最显著;均可见特征性的颈髓前移、变平;硬脊膜前移,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新月形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值增加50Hu以上)(图1C),并可见结节状和索条状流空血管影,强化明显(图1D);硬膜外隙增宽。

图1:平山病病人颈髓MRI表现

A:自然体位矢状位T1WI平扫示C5~C7水平脊髓萎缩、变扁。B:自然体位矢状位T2WI平扫示C5~C7水平脊髓萎缩、变扁,脊髓内见点条状长T2信号影。C:屈颈矢状位T2WIC5~C6水平椎管内硬膜外隙增宽,内见血管流空信号,脊髓受压前移、变扁。D:C7水平轴位T1WI增强见后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明显强化的静脉丛。

3讨论

3.1平山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平山病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脊髓动力学、血管因素、生长发育失衡、遗传学、免疫学机制等多种学说。

①脊髓动力学学说。HIRAYAMA等认为,屈颈时,硬膜囊后壁移位前移,推压低位颈髓,造成血液循环障碍,使得脊髓前角细胞缺血,引起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导致所支配的上肢远端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

②血管因素学说。刘丽等研究显示,平山病病人下颈段硬膜外隙内充填新月形明显强化的扩张的静脉丛,可能的形成原因有:硬膜囊后壁前移导致后侧硬膜腔内负压,使后内侧静脉丛高灌注;硬膜囊前移压迫前内侧的静脉丛,增加后内侧静脉丛的负荷;颈部前屈使颈静脉的充盈减少,静脉血回流入内侧静脉丛增多。

③ 生长发育失衡学说。TOMA等提出生长发育失衡学说,认为身高快速增长,颈髓后根的生长速度慢于上臂的生长,致C5~T4后根相对缩短,屈颈时,颈髓后根将颈髓拉向前方,脊髓则受到椎体的压迫。

3.2平山病的临床特征

平山病主要发生于青春期男性,年龄15~25岁,本组5例均为男性;病情呈良性自限性过程,发病早期进行性加重,3~5年后病情停止进展;无明显诱因,隐匿起病,表现为一侧前臂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少数病人伴有寒冷麻痹和伸手指时出现震颤,前臂尺侧肌肉和手的骨间肌、手掌鱼际肌萎缩,肱桡肌萎缩相对较轻,上肢呈斜坡样表现,部分病例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性损害,以一侧为主。本组5例为单侧症状,其中左手4例,右手1例。病人无脑神经损害症状、感觉异常以及锥体束征。

3.3实验室检查

本组5例病人生化检查及脑脊液检查均正常,常规肌电图检查提示上肢萎缩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有脊髓前角受损表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改变。与文献结果一致。

3.4平山病的MRI表现

自然体位MRI平扫表现为脊髓曲线变直,低位颈髓前后径较上位颈髓变小、变扁,脊髓萎缩,呈“梨形”不对称变扁较具特征性,髓内可见点片状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背侧硬脊膜与邻近椎弓不连接现象(LOA),在C4~C6椎体的椎弓根层面,根据硬脊膜与邻近椎弓的分离程度,从椎间小关节至椎弓联合,正常表现为分离小于1/3,若超过1/3则为LOA,本组3例可见LOA。

屈颈位MRI表现:除自然体位MRI表现外,屈颈使受累颈髓脊膜囊后壁拉紧,硬脊膜向前移位并压迫脊髓,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外隙增宽,内可见异常流空信号;增强扫描显示为明显强化的静脉丛。这种特征性的静脉丛形成的原因:

①硬膜囊后壁前移致后侧硬膜腔内负压,增加后内侧静脉丛灌注;

②硬膜囊前移致前内侧的静脉丛受压,增加后内侧静脉丛负荷;

③颈部前屈时颈静脉充盈减少,静脉回流入内侧静脉丛增加。本组病例均显示特征性的颈髓前移、受压变扁,后硬膜外隙增宽,内见明显强化扩张的静脉丛。

综上所述,平山病特异性MRI表现为:低位颈髓萎缩、变扁;背侧硬膜外隙增宽,内见明显强化的静脉丛;背侧硬脊膜和颈髓受压前移。

3.5MRI检查对平山病诊断的价值

自然体位的MRI表现虽然缺乏特异性,但也能为平山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自然体位相比较,屈颈位能够特征性显示硬膜外隙异常静脉丛,T2WI显示异常高信号和明显强化。因此,屈颈位MR平扫+ 增强扫描是平山病诊断必要的检查方式,在平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探讨平山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MRI在平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屈颈位的MRI(平扫+增强)表现有特征性,可以清楚显示扩大的后硬膜外隙及异常扩张的明显强化静脉丛。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