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秘密

作者:赖雅浩

是谁在制造出地支的五行规律?是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太阳发出的光和热,为地球的气候环境带来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制造出了地支五行之气的有序运行,因此,只要对月支与时支的变化进行追踪,就会明显地发现它相应的五气变化。

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当中,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当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稍为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月份与时辰对应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月份,什么时辰,它们拥有的地支十分清楚,绝对不会错乱,也不能人为地改变,农历的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有为辰,四月为已,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戍,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时辰的定位上,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早上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已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为午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为未,十五点到十七点为申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为酉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为戍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为亥时。

将天干与月份和时辰对照,则会则发现,天干与月份与时辰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应,只是有规律地转换,从这个问题中说明,一天的时间变化,一年的季节变化,重点在体现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地支的排列,则是对地上五行之气变化过程的如实记载。

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人们都已经非常清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即为一年,在一年当中,月亮则围绕地球旋转了十二周,于是人们将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个周期的时间定为一个月,这是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原因。

为什么十二个月都要配上一个有五行性质的地支呢?这不是随意性的划分,而是由每个月所拥有的性质特征来配备。

人们将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按照四个明显性的特点,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温暖,夏季的特点是炎热,秋季的特点是凉爽,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四季的变化规律,体现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过程,先从春季的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开始,再发展到夏季的阳气极盛阶段,然后转入秋季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最后发展到冬季的阴气极盛阶段,完成一个年运动变化周期。

 人们从一天的气候变化中,发现了它与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相应的同步,早晨显得清凉,中午显得炎热,傍晚显得干爽,午夜显得寒冷,形成一个小四季的运行变化周期。

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的地支排列告诉人们,寅卯月与时为风气旺盛,已午月与时为火气旺盛,申酉有与时为金气旺盛,壬癸月与时为水气旺盛,辰戍丑未月与时为土气旺盛。

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引起一年四季气候与一天昼夜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动制造出来,重点体现为一个固定地域对太阳能量吸收状态的变化,太阳光和热的变化,制造出一年的气候变化,制造出一天的气候变化,由此更加就肯定了太阳是地支五行之气的产生来源。

从原理上分析,一天的气候变化,相当于对一年气候变化的缩小,而一年的气候变化,则相当于对一天气候变化的放大,对一年中十二个地支月份性质的分析,更容易发现地支规律中的秘密。

在阴阳运动规律上,从阴消阳长开始,到重阳极盛,然后进入阳消阴长,再到重阴极盛,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渐变过程,一年的季节变化,为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的具体形式,处于阴阳运动规律周期中的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阴气与阳气的量变状态,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寅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风木,已午处于阳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火热,申酉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燥金,亥子处于阴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寒水。

由特点而分成四季,这人们容易理解,而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同样处于阴气阳气运动变化周期过程中的辰、戍、丑、未,为什么又要成为季节的过渡期?这一切都是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由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性质特点,全部由地球上的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所造成,其原因是:

当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发展到寅卯月时,它风木的性质最明显,风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辰月时,虽然还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过程中,而由于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而产生的量变,已经造成辰月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风木性质和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火热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已午月,阳气极盛,火热的性质最明显,火的特性作用为最强,当进入戍月后,阴气开始复苏,这点阴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这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火热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燥金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当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发展到申酉月时,燥金的性质最为明显,燥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戍月后,虽然还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过程中,但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上的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燥金性质的程度,但也未能达到寒水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亥子月,阴气极盛,寒水的性质最为明显,寒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进入丑月后,阳气开始复苏,这点阳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丑月在性质上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寒水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风木性质程度,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辰、戍、丑、未为前后两个季节的过渡期,虽说它由前个季节逐渐消退,后个季节逐渐增长产生,但这四个过渡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样,就不得不引发人们产生质疑,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这四个季节过渡期究竟有没有气象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呢?其具体的发生原理是怎样的呢?

地支的五行之气是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忠实记载,它的运动变化过程必然有自然现象在演绎,其原理也必然在大自然的变化演绎中显露出来,只要用心分析,必然会有体会。

人们所说的气候环境,基本上是指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低空大气层,这个层次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它在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在左右着生物的生长状态。对近地大气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重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近地的大气温湿度,也称作为“天气”,另一部分为地表层的温湿度,它包括陆地与海洋的温度,也称作为“地气”,虽然天气与地气都从太阳中吸收能量,但大家都知道,天气来自稀薄的气体吸收的能量,而地气则来自厚实土地吸收的能量,由于组成的物质不同,于是造就了天气与地气各自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天气吸热快,散热也快,变化迅速,地气吸热慢,散热也慢,变化缓慢。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炎热的夏天里,在阳光的强烈照耀下,风带着酷热,地面热得烫脚,此时,若遇到一阵突然而来,迅速而过的狂风暴雨,大雨过后,空气凉爽了,但地面还带着温热,这就是天气变化快,地气变化慢的体现。

由于天气的变化与地气的变化之间,在过程中存在有一个时间差,地气的变化必然要滞后于天气的变化,这个时间就差就成为了季节过渡期的制造者,比如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地气也炎热,当季节转凉时,天气迅速跟随着转凉,但地气还带着余热,在慢吞吞地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地转凉,于是出现了天气的冷在逐渐增加,而地气的热在逐渐消退的现象,这就成为前一个季节消退,后一个季节增长的过渡。

因为春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风,以寅卯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夏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火,以已午为纯正的性质体现,秋季有一个特定的季节燥,以申酉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冬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寒,以亥子为纯正的性质体现,于是木气渐消,火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辰土;火气渐消,金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未土;金气渐消,水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戍土;水气渐消,木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丑土。

古代的人们在经过实践观察后发现,每个月分的五行性质,并不是从当月的初一开始,也是说并不是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而是以阴气与阳气的量变为依据,这种依据在气候上的反映,是有据可查的,为了让人们准确地划分每个月的性质时段,古代的人们找到了自然界中能够判定量变的标定点,创造出了一套以二十四个节气为性质量变定位点的划分方法,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从立春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点前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惊蛰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点前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清明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点前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夏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点前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芒种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点前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小暑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点前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秋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点前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白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点前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寒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点前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冬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点前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大雪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点前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小寒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点前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节气与月分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气从立春点才开始,卯月的木气从惊蛰点才开始,辰月的土气从清明点才开始,已月的火气从立夏才开始,午月的火气从芒种才开始,未月的土气从小暑点才开始,申月的金气从立秋点才开始,酉月的金气从白露点才开始,戍月的土气从寒露点才开始,亥月的水气从立冬点才开始,子月的水气从大雪点才开始,丑月的土气从小寒才开始。

月份与时辰的地支规律可以给人们一个明显的体验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样存在有一个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日份以十二天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这两个周期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也是表示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会有明显的感觉?

年支与日支同样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在已午年,全年不会有特别炎热的气候现象,在亥子年,全年不会有特别寒冷的气候现象,同样,在已午日,不会特别特别炎热,在亥子日,也不会特别寒冷,这令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年与日地支变化的存在。人的感觉不明显,说明它的产生的变化规模比较弱,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只不过它们被月份与时辰地支产生的明显现象所掩盖,不能因为弱,就忽视它的存在,年份与日份地支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样可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生作用。

年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五气循环过程,日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循环过程,由于地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太阳的光和热,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地球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并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个以十二年为周期的量变过程,而且还发现,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阳能量也都发生变化,有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量变过程。

地支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地气的五行性质,是地球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后,由大气层与地表层的温差变化共同产生,无论是年支、月支、日支、时支,体现的都是大气层温湿度与地表层温湿度相互作用过程规律,由于月支与时支的变化程序最为明显,最容易为人们感觉和认识,只要认真地了解月与时的地支变化,就可以从中认识年支与日支的相应变化过程。

当再回头看地支的时候,就会明白: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在记录着大地五气的变化状态,从地支的阴阳属性从看到,子表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表示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表示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已表示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表示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表示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金表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戍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表示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

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但天上有无数的星体,究竟天干记录了哪些星体的影响呢?

《黄帝内经》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迷,书中记载,天干所表达的五行之气变化,是指天上近地星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而重点又是以太阳系内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响为代表,书中说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门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木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风的性质,与东方,与青色,与肝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木;火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质,与南方,与赤色,与心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火;土星具有五行中湿的性质,与中央,与黄色,与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土;金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质,与西方,与白色,与肺腑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这金;水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质,与北方,与黑色,与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水。五大行星有五行性质,它们又是怎样产生出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状态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会有一个强盛和衰弱的转变过程,五大行星的运行也不会例外,从一个侧面上看,可能看到的是不断上升过程,从另一个侧面上看,看到的是不断下降的过程,简单地说,当确定了行星在旋转过程中面向太阳时的最高点为中点后,在中点前为上升过程,在中点后则为下降过程,上升时体现为阳性,下降时体现为阴性。

于是,古代的人们根据五大行星在运行中一阴一阳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力,作出了明确的性质区别:将木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甲木,将木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乙木;将火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丙火,将火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丁火;将土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戊土,将土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已土;将金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庚金,将金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辛金;将水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壬水,将水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癸水。从此,由五行性质中区分出阴阳属性的十大天干,忠实地记录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规律变化的影响。人们或者觉得这太过神奇了,太阳系中的五大行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本身是不发光不发热的,它们所以都拥有着明亮的光辉,完全是它们对太阳光线的反射所致,地上五行之气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从太阳吸收了光和热,由于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如果说它们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那么肯定这不是由光和热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除了光和热以外,五大行星还能有什么力量来影响地球呢?这些影响力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虽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但它们也和地球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放射自己的红外线,有自己的电磁场,有自己的信息场,和有自己的引力场,而且五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自转周期,和各自的绕日公转周期,更由于五大行星的质量有大有小,产生的影响力也有强有弱,反射的太阳光也有强有弱,于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为五大行星各自制造出了强弱不一,周期不一的,但同是由光波、红外线、电波、引力波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 

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因频率不同和强弱不同,故对地球上生命体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古代的人们发现:木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风气一样的功能作用;火星发出的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火气一样的功能作用;土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湿气一样的功能作用;金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燥气一样的功能作用;水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寒气一样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天干中五行之气的产生的原因所在,虽然天上星辰无限地多,由于金、木、水、火、土五星为太阳系内的行星,比较靠近地球,相互间的影响力必然最大,因此成为了太阳系中星体及其附近星系影响力的代表。

在十天干中,所有阳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上升和不断扩张的增强状态,所有阴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下降和不断收缩的减弱状态,这就说明,天上五气各自都有一个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变化,它们分别以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为一个变化周期,甲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增强,乙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减弱,丙表示为火在不断增强,丁表示为火在不断减弱,戊表示为土在不断增强,已表示为土在不断减弱,壬表示为水在不断增强,癸表示为水在不断减弱。

从太阳系内的行星排列状态来看,最近太阳的为水星,其次为金星,再就是地球,然后为火星,接着为木星,接过去就是土星,再就是天王星,再然后就是海王星,如果说十天干源自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话,当将天干与太阳系行星对比较后,就会产生出两点的疑问:一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并不只有五颗,为什么古代人单单就提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对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等又一点也不提?难道古代的人们不知道太阳系内除了五大行星外,还有其他行星么?

二是按照五大行星的排列,土星离地球最远,但在五行相生的规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为什么土星产生的作用,偏偏要排在五行性质的中间位置上?这不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了吗?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们对太阳系的行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认真地以五行性质对照天干进行思考分析,自然会醒悟出其中的秘密,站在五行的认识观点上来看,太阳系内不管有多少颗行星,它们最终也只能产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性质,根据类似现代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原则,选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为代表,就可以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不同个性性质作出归纳,从这个意义上看,可见五大行星不单在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太阳系内五行性质相同的其他行星,这就是古代人们虽然知道太阳系内有诸多行星,但始终只提五大行星,而不再提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

人们可能也在疑问,地球也是太阳系内一颗非常重要的行星,它的五行性质又是属于什么呢?如果要想从古书典藉中找到这方面的解释,肯定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没有解释并不等于没有表达的信息,表达地球五行属性的信息肯定存在,只是它隐藏得比较深,让人们一时难以看清楚而已。

按照太阳系内行星的排列,地球位于金、木、水、火这四大行星的中间,但在天干的五行性质排列中,本应地球属于的位置却被土星占据了,为什么土星要位居原属于地球所在的中间位置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观点,但实质上,这个看似荒唐的划分,其实是有一定根据的,它在告诉人们,地球在五行的性质中,和土星的性质一样,同属于土,这样,土星不但表示自己的五行性质属于什么,同时也代表了地球的五行性质属性,在十天干中,土居中央,并不是表示土星在中间位置,而是表示地球在五大行星中位于中间,当以地球代表了土星的性质后,站在地球上看,前有水星与金星,后有火星与木星,这和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性质排列呈一致性,这也证明了天干是以太阳系行星中木星、火星、地球(土星)、金星、水星的排列顺序为基础的创造。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必然地要向周围的空间发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们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只是其中面向地球方向的一段,而不是全部,当这五类信息能量波相互汇合后,经过震荡组合,自然地形成一条有序的变化规律,当这条有序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运动变化相结合后,于是就产生出了以十个时辰、以十天、以十个月、以十年为周期的四种变化过程,制造出十天干这种有序的变化性质。

或者人们觉得五大行星产生的影响太过有序了,由它们制造的十天干周期律,简直有顺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现代天文学已经非常先进,各种天文观察的仪器设备已经非常现代化,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未能发现十天干的运行秘密,不管人们理解也好,还是不理解也好,天干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还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事实,幸好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天干具有的重大科学价值,将它记载下来。

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

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但天上有无数的星体,究竟天干记录了哪些星体的影响呢?

《黄帝内经》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迷,书中记载,天干所表达的五行之气变化,是指天上近地星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而重点又是以太阳系内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响为代表,书中说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门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木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风的性质,与东方,与青色,与肝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木;火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质,与南方,与赤色,与心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火;土星具有五行中湿的性质,与中央,与黄色,与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土;金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质,与西方,与白色,与肺腑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这金;水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质,与北方,与黑色,与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水。五大行星有五行性质,它们又是怎样产生出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状态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会有一个强盛和衰弱的转变过程,五大行星的运行也不会例外,从一个侧面上看,可能看到的是不断上升过程,从另一个侧面上看,看到的是不断下降的过程,简单地说,当确定了行星在旋转过程中面向太阳时的最高点为中点后,在中点前为上升过程,在中点后则为下降过程,上升时体现为阳性,下降时体现为阴性。于是,古代的人们根据五大行星在运行中一阴一阳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力,作出了明确的性质区别:将木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甲木,将木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乙木;将火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丙火,将火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丁火;将土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戊土,将土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已土;将金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庚金,将金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辛金;将水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壬水,将水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癸水。从此,由五行性质中区分出阴阳属性的十大天干,忠实地记录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规律变化的影响。人们或者觉得这太过神奇了,太阳系中的五大行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本身是不发光不发热的,它们所以都拥有着明亮的光辉,完全是它们对太阳光线的反射所致,地上五行之气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从太阳吸收了光和热,由于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如果说它们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那么肯定这不是由光和热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除了光和热以外,五大行星还能有什么力量来影响地球呢?这些影响力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虽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但它们也和地球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放射自己的红外线,有自己的电磁场,有自己的信息场,和有自己的引力场,而且五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自转周期,和各自的绕日公转周期,更由于五大行星的质量有大有小,产生的影响力也有强有弱,反射的太阳光也有强有弱,于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为五大行星各自制造出了强弱不一,周期不一的,但同是由光波、红外线、电波、引力波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因频率不同和强弱不同,故对地球上生命体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古代的人们发现:木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风气一样的功能作用;火星发出的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火气一样的功能作用;土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湿气一样的功能作用;金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燥气一样的功能作用;水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寒气一样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天干中五行之气的产生的原因所在,虽然天上星辰无限地多,由于金、木、水、火、土五星为太阳系内的行星,比较靠近地球,相互间的影响力必然最大,因此成为了太阳系中星体及其附近星系影响力的代表。在十天干中,所有阳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上升和不断扩张的增强状态,所有阴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下降和不断收缩的减弱状态,这就说明,天上五气各自都有一个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变化,它们分别以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为一个变化周期,甲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增强,乙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减弱,丙表示为火在不断增强,丁表示为火在不断减弱,戊表示为土在不断增强,已表示为土在不断减弱,壬表示为水在不断增强,癸表示为水在不断减弱。从太阳系内的行星排列状态来看,最近太阳的为水星,其次为金星,再就是地球,然后为火星,接着为木星,接过去就是土星,再就是天王星,再然后就是海王星,如果说十天干源自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话,当将天干与太阳系行星对比较后,就会产生出两点的疑问:一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并不只有五颗,为什么古代人单单就提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对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等又一点也不提?难道古代的人们不知道太阳系内除了五大行星外,还有其他行星么?二是按照五大行星的排列,土星离地球最远,但在五行相生的规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金,为什么土星产生的作用,偏偏要排在五行性质的中间位置上?这不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了吗?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们对太阳系的行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认真地以五行性质对照天干进行思考分析,自然会醒悟出其中的秘密,站在五行的认识观点上来看,太阳系内不管有多少颗行星,它们最终也只能产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性质,根据类似现代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原则,选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为代表,就可以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不同个性性质作出归纳,从这个意义上看,可见五大行星不单在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太阳系内五行性质相同的其他行星,这就是古代人们虽然知道太阳系内有诸多行星,但始终只提五大行星,而不再提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人们可能也在疑问,地球也是太阳系内一颗非常重要的行星,它的五行性质又是属于什么呢?如果要想从古书典藉中找到这方面的解释,肯定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没有解释并不等于没有表达的信息,表达地球五行属性的信息肯定存在,只是它隐藏得比较深,让人们一时难以看清楚而已。按照太阳系内行星的排列,地球位于金、木、水、火这四大行星的中间,但在天干的五行性质排列中,本应地球属于的位置却被土星占据了,为什么土星要位居原属于地球所在的中间位置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观点,但实质上,这个看似荒唐的划分,其实是有一定根据的,它在告诉人们,地球在五行的性质中,和土星的性质一样,同属于土,这样,土星不但表示自己的五行性质属于什么,同时也代表了地球的五行性质属性,在十天干中,土居中央,并不是表示土星在中间位置,而是表示地球在五大行星中位于中间,当以地球代表了土星的性质后,站在地球上看,前有水星与金星,后有火星与木星,这和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性质排列呈一致性,这也证明了天干是以太阳系行星中木星、火星、地球(土星)、金星、水星的排列顺序为基础的创造。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必然地要向周围的空间发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们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只是其中面向地球方向的一段,而不是全部,当这五类信息能量波相互汇合后,经过震荡组合,自然地形成一条有序的变化规律,当这条有序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运动变化相结合后,于是就产生出了以十个时辰、以十天、以十个月、以十年为周期的四种变化过程,制造出十天干这种有序的变化性质。或者人们觉得五大行星产生的影响太过有序了,由它们制造的十天干周期律,简直有顺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现代天文学已经非常先进,各种天文观察的仪器设备已经非常现代化,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未能发现十天干的运行秘密,不管人们理解也好,还是不理解也好,天干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还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事实,幸好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天干具有的重大科学价值,将它记载下来。地支的秘密是谁在制造出地支的五行规律?是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太阳发出的光和热,为地球的气候环境带来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制造出了地支五行之气的有序运行,因此,只要对月支与时支的变化进行追踪,就会明显地发现它相应的五气变化。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当中,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当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稍为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月份与时辰对应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月份,什么时辰,它们拥有的地支十分清楚,绝对不会错乱,也不能人为地改变,农历的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有为辰,四月为已,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戍,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时辰的定位上,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早上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已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为午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为未,十五点到十七点为申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为酉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为戍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为亥时。将天干与月份和时辰对照,则会则发现,天干与月份与时辰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应,只是有规律地转换,从这个问题中说明,一天的时间变化,一年的季节变化,重点在体现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地支的排列,则是对地上五行之气变化过程的如实记载。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人们都已经非常清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即为一年,在一年当中,月亮则围绕地球旋转了十二周,于是人们将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个周期的时间定为一个月,这是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原因。为什么十二个月都要配上一个有五行性质的地支呢?这不是随意性的划分,而是由每个月所拥有的性质特征来配备。人们将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按照四个明显性的特点,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温暖,夏季的特点是炎热,秋季的特点是凉爽,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四季的变化规律,体现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过程,先从春季的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开始,再发展到夏季的阳气极盛阶段,然后转入秋季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最后发展到冬季的阴气极盛阶段,完成一个年运动变化周期。人们从一天的气候变化中,发现了它与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相应的同步,早晨显得清凉,中午显得炎热,傍晚显得干爽,午夜显得寒冷,形成一个小四季的运行变化周期。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的地支排列告诉人们,寅卯月与时为风气旺盛,已午月与时为火气旺盛,申酉有与时为金气旺盛,壬癸月与时为水气旺盛,辰戍丑未月与时为土气旺盛。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引起一年四季气候与一天昼夜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动制造出来,重点体现为一个固定地域对太阳能量吸收状态的变化,太阳光和热的变化,制造出一年的气候变化,制造出一天的气候变化,由此更加就肯定了太阳是地支五行之气的产生来源。从原理上分析,一天的气候变化,相当于对一年气候变化的缩小,而一年的气候变化,则相当于对一天气候变化的放大,对一年中十二个地支月份性质的分析,更容易发现地支规律中的秘密。在阴阳运动规律上,从阴消阳长开始,到重阳极盛,然后进入阳消阴长,再到重阴极盛,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渐变过程,一年的季节变化,为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的具体形式,处于阴阳运动规律周期中的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阴气与阳气的量变状态,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寅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风木,已午处于阳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火热,申酉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燥金,亥子处于阴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寒水。由特点而分成四季,这人们容易理解,而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同样处于阴气阳气运动变化周期过程中的辰、戍、丑、未,为什么又要成为季节的过渡期?这一切都是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由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性质特点,全部由地球上的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所造成,其原因是:当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发展到寅卯月时,它风木的性质最明显,风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辰月时,虽然还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过程中,而由于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而产生的量变,已经造成辰月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风木性质和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火热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在已午月,阳气极盛,火热的性质最明显,火的特性作用为最强,当进入戍月后,阴气开始复苏,这点阴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这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火热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燥金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当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发展到申酉月时,燥金的性质最为明显,燥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戍月后,虽然还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过程中,但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上的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燥金性质的程度,但也未能达到寒水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在亥子月,阴气极盛,寒水的性质最为明显,寒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进入丑月后,阳气开始复苏,这点阳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丑月在性质上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寒水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风木性质程度,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辰、戍、丑、未为前后两个季节的过渡期,虽说它由前个季节逐渐消退,后个季节逐渐增长产生,但这四个过渡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样,就不得不引发人们产生质疑,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这四个季节过渡期究竟有没有气象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呢?其具体的发生原理是怎样的呢?地支的五行之气是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忠实记载,它的运动变化过程必然有自然现象在演绎,其原理也必然在大自然的变化演绎中显露出来,只要用心分析,必然会有体会。人们所说的气候环境,基本上是指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低空大气层,这个层次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它在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在左右着生物的生长状态。对近地大气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重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近地的大气温湿度,也称作为“天气”,另一部分为地表层的温湿度,它包括陆地与海洋的温度,也称作为“地气”,虽然天气与地气都从太阳中吸收能量,但大家都知道,天气来自稀薄的气体吸收的能量,而地气则来自厚实土地吸收的能量,由于组成的物质不同,于是造就了天气与地气各自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天气吸热快,散热也快,变化迅速,地气吸热慢,散热也慢,变化缓慢。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炎热的夏天里,在阳光的强烈照耀下,风带着酷热,地面热得烫脚,此时,若遇到一阵突然而来,迅速而过的狂风暴雨,大雨过后,空气凉爽了,但地面还带着温热,这就是天气变化快,地气变化慢的体现。由于天气的变化与地气的变化之间,在过程中存在有一个时间差,地气的变化必然要滞后于天气的变化,这个时间就差就成为了季节过渡期的制造者,比如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地气也炎热,当季节转凉时,天气迅速跟随着转凉,但地气还带着余热,在慢吞吞地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地转凉,于是出现了天气的冷在逐渐增加,而地气的热在逐渐消退的现象,这就成为前一个季节消退,后一个季节增长的过渡。因为春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风,以寅卯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夏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火,以已午为纯正的性质体现,秋季有一个特定的季节燥,以申酉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冬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寒,以亥子为纯正的性质体现,于是木气渐消,火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辰土;火气渐消,金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未土;金气渐消,水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戍土;水气渐消,木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丑土。古代的人们在经过实践观察后发现,每个月分的五行性质,并不是从当月的初一开始,也是说并不是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而是以阴气与阳气的量变为依据,这种依据在气候上的反映,是有据可查的,为了让人们准确地划分每个月的性质时段,古代的人们找到了自然界中能够判定量变的标定点,创造出了一套以二十四个节气为性质量变定位点的划分方法,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从立春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点前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惊蛰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点前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清明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点前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夏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点前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芒种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点前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小暑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点前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秋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点前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白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点前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寒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点前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立冬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点前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大雪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点前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从小寒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点前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从节气与月分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气从立春点才开始,卯月的木气从惊蛰点才开始,辰月的土气从清明点才开始,已月的火气从立夏才开始,午月的火气从芒种才开始,未月的土气从小暑点才开始,申月的金气从立秋点才开始,酉月的金气从白露点才开始,戍月的土气从寒露点才开始,亥月的水气从立冬点才开始,子月的水气从大雪点才开始,丑月的土气从小寒才开始。月份与时辰的地支规律可以给人们一个明显的体验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样存在有一个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日份以十二天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这两个周期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也是表示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会有明显的感觉?年支与日支同样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在已午年,全年不会有特别炎热的气候现象,在亥子年,全年不会有特别寒冷的气候现象,同样,在已午日,不会特别特别炎热,在亥子日,也不会特别寒冷,这令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年与日地支变化的存在。人的感觉不明显,说明它的产生的变化规模比较弱,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只不过它们被月份与时辰地支产生的明显现象所掩盖,不能因为弱,就忽视它的存在,年份与日份地支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样可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生作用。年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五气循环过程,日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循环过程,由于地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太阳的光和热,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地球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并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个以十二年为周期的量变过程,而且还发现,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阳能量也都发生变化,有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量变过程。地支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地气的五行性质,是地球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后,由大气层与地表层的温差变化共同产生,无论是年支、月支、日支、时支,体现的都是大气层温湿度与地表层温湿度相互作用过程规律,由于月支与时支的变化程序最为明显,最容易为人们感觉和认识,只要认真地了解月与时的地支变化,就可以从中认识年支与日支的相应变化过程。当再回头看地支的时候,就会明白: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在记录着大地五气的变化状态,从地支的阴阳属性从看到,子表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表示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表示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已表示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表示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表示为燥土土处于衰弱状态,申表示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金表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戍表示为燥土处于强盛状态,亥表示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天干与地支

《破解五行》节选 作者:容建平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知识告诉人们,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都有一个阴阳性质的分类,和有一个五行性质的分类,具体的分类划分为:

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

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戍同属于阳,分属于阳,说明它们具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丑、卯、巳、未、酉、亥同属于阴,分属于阴,说明它们具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属于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同属于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同属于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同属于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同属于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如果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个地支有着相对应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着倍数的相应,人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时支和月支的变化周期有具可观察性,如果说还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谁也不能感觉到和能够观察到这两个周期性的变化所在。

再说天干的十进制,虽说十进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计量标准,但要说天上也存在一个十进制的自然运动,这未必有人相信,这个自然运动的主体是什么?运动的过程怎样进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吗?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一套天干?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套地支?它们是根据什么为依据,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现在人们要追溯它们的起源时,确实遇到不少的难度,因为古代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留下为什么要创造天干地支的解释,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说的那一套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一点突破性的新意。由于缺乏创造过程中的原理和依据,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提出质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明白就问,这是很应该的,只有大胆地提出疑问,细心地研究考证,才能有所发现。

怎样才能解开天干地支之谜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以五行原理为工具,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想到作用而产生,宇宙间一切物质都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创造,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按照五行原理运行,只要抓住阴阳五行的理据,结合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破解了阴阳与五行以后,运用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干地支之谜,从一步步的破解中,发现了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原理,发现了它们创造天干地支的真正用意。

天干地支的真实用意

天干与地支有什么作用呢?人们最普遍的认为,它们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工具,它可以记时,记日,记月,记年。相信稍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运用它来记载时间了,年有干支,月有干支,日有干支,时有干支,从考古的发现中,我们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干支来记时间的记载,从挖掘出来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显示,以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而这种记时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华民族中还在普遍地使用着,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的做法,现在的农历中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科学的进步而被抛弃,虽然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封建迷信”的糟粕,是一种非常落后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它始终没有消失。

干支真的只是用来记载时间的吗?如果从表面现象上看,干支的确是在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时间历史,在公元历还未进入中国的时代,古代人一直用干支在记载着年代,记载着每个月,每一天,每一个时辰,干支记年有着漫长的历史记载为根据,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如果从本质内涵上看,用干支记载时间的说法却又显得有很大怀疑,如果单纯是为了记载时间的话,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用数字记载时间比用干支记载时间都方便简单,而且容易追溯,数字化必然是最优越的记载工具,以公元记年为例,数字记载的最大好处是逐渐进位,采取十进制的计算方法,每一年都会在一个相同的数列顺序上,占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准确时间位置,不会与其他年份错乱,比如1997年,是香港在脱离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百年之后,正式回归中国母亲怀抱之年,在整个纪元历史中,不论时间跨越了多少世代,这个1997年只有一个,或者有人会问,再过一万年后,不是也会又有一个1997年吗?从数字上看,是有这么个回事,但一万年以后的那个1997年,在前面已经增加了一个数字,它将出现在数列中未来的位置上,与现在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完全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时代。

但干支记时就麻烦多了,每个年份只有固定的干支年号,却没有自己固有的数字时间定位,这干支六十年后一循环,单说甲子年,到底是哪个甲子年?以公元记年以来的两千年当中,就有几十个,重复实在太过多,而且历史越长,重复越多,显然,干支记年怎么也比不上数字记年简单清楚。

怀疑天干地支为记载时间的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实践中,天干地支不仅仅被用作记时间这么简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还被中华民族广泛地应用于预测之中。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在远古时代,中医就运用天干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比如说肝病甚于庚辛,愈于丙丁;肺病甚于丙丁,愈于壬癸;脾病甚于甲乙,愈于庚辛;心病甚于壬癸,愈于戊已;肾病甚于戊已,愈于甲乙等。在唐朝的时候,又发展为以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为预测事物趋势与结果的专用工具,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四柱”预测术,后来经过宋朝、明朝、清朝的不断发展,“四柱”预测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影响力非常大的预测术,它被广泛地用来预测人的命运趋势。即使时到今日,以天干地支为工具平台的预测方法,仍然是最具优势的预测手段之一。

天干地支具有的预测功能,经过中国人长期的运用,证明有非常高的准确度,这让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天干地支是超越现代科学的先进知识,它有可能隐藏着宇宙的秘密信息,隐藏着气候变化的秘密程序,隐藏着人类生命的神秘密码,隐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神奇节奏,如果它没有隐藏着这些人们未知的秘密,天干地支又怎可能用于准确的预测呢?

如果怀疑干支不是用来记载时间的话,又怎样解释在现实中,干支在实际上起着记载时间作用的现象呢?从年、月、日、时的干支来看,干支确实有记载时间的作用,但可以这么说,这只是干支一种无意的功能,也是一种简单的功能作用,它根本不是人们创造天干地支的本意。人们将干支用于预测方面,则是对干支所起作用的无限高度发挥,这也不是创造天干地支的原意。严格地说,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来记载时间,也不是用来记载什么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来记载天上与地上风、寒、湿、燥、火这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情况,准确地忠实地记载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运行的盛衰状态和规律特点,这才是天干地支隐藏的最大秘密。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

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戍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但又不完全遵循五行相生规律运行的模式。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义也不是用来记载时间,而是用来记载在特定时间内天上五行之气的状态与地上五行之气状态的,比如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它记载的是每一年当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地上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如甲子年,它要表明的是,在当年之中,天上以为逐渐增强的风气为统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渐增强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如癸亥年,它要表明的是,在当年之中,天上以逐渐衰弱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地上也以逐渐衰弱的寒气为统管的主宰。同样,每月,每天,每时的干支,也是记载着当时的天气性质和地气性质。

为什么古代人要不厌其烦地记载下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气不但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预测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趋势,能够预测未来的环境趋势,这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对未来环境状态变化趋势的预测,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不过是现在的预测手段比过去更加先进更加科学而已。

如果天干地支只是对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的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认识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呢?很明显,天干与地支所反映的是两个不同位置上发生的问题,那么这制造出天干规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制造出地支规律的主要生化因素是什么?也是在问:到底是谁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规律?是谁制造出了地上五行之气的运行程序规律?解开这两个问题,才是全面认识天干地支的根本所在。

天干地支记载的只是天上与地上五行之气,这说明是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记录,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高,是一种从普遍原理到基本规律的的发现,现代的人们试图破解这个秘密时,也必须遵从一条从感性认识开始的道路,从亲身的体现中发现问题,在发现的问题中找出原理。

天干表明是说天上的五气规律,地支表明是说地上的五气规律,对于天上的五气,人们怎样去感受?这存在有一个方法上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对于地上的五气,既然它在地上,就必然能够被人们感觉到,它的产生原因也容易被发现,根据先易后难的做事原则,认识地支五行之气的规律,追溯地支的产生原因,必须是首选题目。

天干的秘密

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

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但天上有无数的星体,究竟天干记录了哪些星体的影响呢?

《黄帝内经》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谜,书中记载,天干所表达的五行之气变化,是指天上近地星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而重点又是以太阳系内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响为代表,书中说到: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门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

木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风的性质,与东方,与青色,与肝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木;火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质,与南方,与赤色,与心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火;土星具有五行中湿的性质,与中央,与黄色,与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土;金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质,与西方,与白色,与肺腑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这金;水星产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质,与北方,与黑色,与肾脏有相对应的类似关联,故定为水。

五大行星有五行性质,它们又是怎样产生出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状态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会有一个强盛和衰弱的转变过程,五大行星的运行也不会例外,从一个侧面上看,可能看到的是不断上升过程,从另一个侧面上看,看到的是不断下降的过程,简单地说,当确定了行星在旋转过程中面向太阳时的最高点为中点后,在中点前为上升过程,在中点后则为下降过程,上升时体现为阳性,下降时体现为阴性。

于是,古代的人们根据五大行星在运行中一阴一阳变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力,作出了明确的性质区别:

将木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甲木,将木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乙木;

将火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丙火,将火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丁火;

将土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戊土,将土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已土;

将金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庚金,将金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辛金;

将水星在上升阶段产生的阳性性质定为壬水,将水星在下降阶段产生的阴性性质定为癸水。

从此,由五行性质中区分出阴阳属性的十大天干,忠实地记录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规律变化的影响。

人们或者觉得这太过神奇了,太阳系中的五大行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本身是不发光不发热的,它们所以都拥有着明亮的光辉,完全是它们对太阳光线的反射所致,地上五行之气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从太阳吸收了光和热,由于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如果说它们制造出了天上五行之气,那么肯定这不是由光和热产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除了光和热以外,五大行星还能有什么力量来影响地球呢?这些影响力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虽然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不发光不发热,但它们也和地球一样,反射太阳的光,放射自己的红外线,有自己的电磁场,有自己的信息场,和有自己的引力场,而且五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自转周期,和各自的绕日公转周期,更由于五大行星的质量有大有小,产生的影响力也有强有弱,反射的太阳光也有强有弱,于是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为五大行星各自制造出了强弱不一,周期不一的,但同是由光波、红外线、电波、引力波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

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因频率不同和强弱不同,故对地球上生命体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古代的人们发现:木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风气一样的功能作用;火星发出的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火气一样的功能作用;土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湿气一样的功能作用;金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出一种与燥气一样的功能作用;水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对人体产生一种与寒气一样的功能作用。这就是天干中五行之气的产生的原因所在,虽然天上星辰无限地多,由于金、木、水、火、土五星为太阳系内的行星,比较靠近地球,相互间的影响力必然最大,因此成为了太阳系中星体及其附近星系影响力的代表。

在十天干中,所有阳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上升和不断扩张的增强状态,所有阴干都表示处于不断下降和不断收缩的减弱状态,这就说明,天上五气各自都有一个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变化,它们分别以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为一个变化周期,甲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增强,乙表示为木气在不断减弱,丙表示为火在不断增强,丁表示为火在不断减弱,戊表示为土在不断增强,已表示为土在不断减弱,壬表示为水在不断增强,癸表示为水在不断减弱。

从太阳系内的行星排列状态来看,最近太阳的为水星,其次为金星,再就是地球,然后为火星,接着为木星,接过去就是土星,再就是天王星,再然后就是海王星,如果说十天干源自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话,当将天干与太阳系行星对比较后,就会产生出两点的疑问:

一是太阳系内的行星并不只有五颗,为什么古代人单单就提金、木、水、火、土五星,而对地球以及天王星、海王星等又一点也不提?难道古代的人们不知道太阳系内除了五大行星外,还有其他行星么?

二是按照五大行星的排列,土星离地球最远,但在五行相生的规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什么土星产生的作用,偏偏要排在五行性质的中间位置上?这不是脱离了实际情况了吗?

可以肯定,我们的祖先们对太阳系的行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认真地以五行性质对照天干进行思考分析,自然会醒悟出其中的秘密,站在五行的认识观点上来看,太阳系内不管有多少颗行星,它们最终也只能产生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不同的性质,根据类似现代数学中合并同类项的原则,选出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为代表,就可以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不同个性性质作出归纳,从这个意义上看,可见五大行星不单在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太阳系内五行性质相同的其他行星,这就是古代人们虽然知道太阳系内有诸多行星,但始终只提五大行星,而不再提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

人们可能也在疑问,地球也是太阳系内一颗非常重要的行星,它的五行性质又是属于什么呢?如果要想从古书典藉中找到这方面的解释,肯定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清楚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存在。没有解释并不等于没有表达的信息,表达地球五行属性的信息肯定存在,只是它隐藏得比较深,让人们一时难以看清楚而已。

按照太阳系内行星的排列,地球位于金、木、水、火这四大行星的中间,但在天干的五行性质排列中,本应地球属于的位置却被土星占据了,为什么土星要位居原属于地球所在的中间位置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观点,但实质上,这个看似荒唐的划分,其实是有一定根据的,它在告诉人们,地球在五行的性质中,和土星的性质一样,同属于土,这样,土星不但表示自己的五行性质属于什么,同时也代表了地球的五行性质属性,在十天干中,土居中央,并不是表示土星在中间位置,而是表示地球在五大行星中位于中间,当以地球代表了土星的性质后,站在地球上看,前有水星与金星,后有火星与木星,这和天干中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性质排列呈一致性,这也证明了天干是以太阳系行星中木星、火星、地球(土星)、金星、水星的排列顺序为基础的创造。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必然地要向周围的空间发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们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只是其中面向地球方向的一段,而不是全部,当这五类信息能量波相互汇合后,经过震荡组合,自然地形成一条有序的变化规律,当这条有序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运动变化相结合后,于是就产生出了以十个时辰、以十天、以十个月、以十年为周期的四种变化过程,制造出十天干这种有序的变化性质。

或者人们觉得五大行星产生的影响太过有序了,由它们制造的十天干周期律,简直有顺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现代天文学已经非常先进,各种天文观察的仪器设备已经非常现代化,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未能发现十天干的运行秘密,不管人们理解也好,还是不理解也好,天干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还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事实,幸好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天干具有的重大科学价值,将它记载下来。

地支的秘密

是谁在制造出地支的五行规律?是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太阳发出的光和热,为地球的气候环境带来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制造出了地支五行之气的有序运行,因此,只要对月支与时支的变化进行追踪,就会明显地发现它相应的五气变化。

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当中,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当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稍为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月份与时辰对应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月份,什么时辰,它们拥有的地支十分清楚,绝对不会错乱,也不能人为地改变,农历的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戍,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时辰的定位上,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早上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为午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为未时,十五点到十七点为申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为酉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为戍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为亥时。

将天干与月份和时辰对照,则会则发现,天干与月份与时辰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应,只是有规律地转换,从这个问题中说明,一天的时间变化,一年的季节变化,重点在体现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地支的排列,则是对地上五行之气变化过程的如实记载。

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人们都已经非常清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即为一年,在一年当中,月亮则围绕地球旋转了十二周,于是人们将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个周期的时间定为一个月,这是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原因。

为什么十二个月都要配上一个有五行性质的地支呢?这不是随意性的划分,而是由每个月所拥有的性质特征来配备。

人们将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按照四个明显性的特点,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温暖,夏季的特点是炎热,秋季的特点是凉爽,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四季的变化规律,体现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过程,先从春季的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开始,再发展到夏季的阳气极盛阶段,然后转入秋季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最后发展到冬季的阴气极盛阶段,完成一个年运动变化周期。

人们从一天的气候变化中,发现了它与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相应的同步,早晨显得清凉,中午显得炎热,傍晚显得干爽,午夜显得寒冷,形成一个小四季的运行变化周期。

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的地支排列告诉人们,寅卯月与时为风气旺盛,巳午月与时为火气旺盛,申酉月与时为金气旺盛,壬癸月与时为水气旺盛,辰戍丑未月与时为土气旺盛。

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引起一年四季气候与一天昼夜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动制造出来,重点体现为一个固定地域对太阳能量吸收状态的变化,太阳光和热的变化,制造出一年的气候变化,制造出一天的气候变化,由此更加就肯定了太阳是地支五行之气的产生来源。

从原理上分析,一天的气候变化,相当于对一年气候变化的缩小,而一年的气候变化,则相当于对一天气候变化的放大,对一年中十二个地支月份性质的分析,更容易发现地支规律中的秘密。

在阴阳运动规律上,从阴消阳长开始,到重阳极盛,然后进入阳消阴长,再到重阴极盛,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渐变过程,一年的季节变化,为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的具体形式,处于阴阳运动规律周期中的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阴气与阳气的量变状态,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寅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风木,巳午处于阳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火热,申酉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燥金,亥子处于阴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寒水。

由特点而分成四季,这人们容易理解,而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同样处于阴气阳气运动变化周期过程中的辰、戍、丑、未,为什么又要成为季节的过渡期?这一切都是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由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性质特点,全部由地球上的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所造成,其原因是:

当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发展到寅卯月时,它风木的性质最明显,风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辰月时,虽然还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过程中,而由于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而产生的量变,已经造成辰月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风木性质和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火热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巳午月,阳气极盛,火热的性质最明显,火的特性作用为最强,当进入戍月后,阴气开始复苏,这点阴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这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火热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燥金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当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发展到申酉月时,燥金的性质最为明显,燥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戍月后,虽然还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过程中,但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上的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燥金性质的程度,但也未能达到寒水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亥子月,阴气极盛,寒水的性质最为明显,寒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进入丑月后,阳气开始复苏,这点阳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丑月在性质上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寒水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风木性质程度,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辰、戍、丑、未为前后两个季节的过渡期,虽说它由前个季节逐渐消退,后个季节逐渐增长产生,但这四个过渡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样,就不得不引发人们产生质疑,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这四个季节过渡期究竟有没有气象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呢?其具体的发生原理是怎样的呢?

地支的五行之气是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忠实记载,它的运动变化过程必然有自然现象在演绎,其原理也必然在大自然的变化演绎中显露出来,只要用心分析,必然会有体会。

人们所说的气候环境,基本上是指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低空大气层,这个层次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它在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在左右着生物的生长状态。对近地大气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重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近地的大气温湿度,也称作为“天气”,另一部分为地表层的温湿度,它包括陆地与海洋的温度,也称作为“地气”,虽然天气与地气都从太阳中吸收能量,但大家都知道,天气来自稀薄的气体吸收的能量,而地气则来自厚实土地吸收的能量,由于组成的物质不同,于是造就了天气与地气各自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天气吸热快,散热也快,变化迅速,地气吸热慢,散热也慢,变化缓慢。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炎热的夏天里,在阳光的强烈照耀下,风带着酷热,地面热得烫脚,此时,若遇到一阵突然而来,迅速而过的狂风暴雨,大雨过后,空气凉爽了,但地面还带着温热,这就是天气变化快,地气变化慢的体现。

由于天气的变化与地气的变化之间,在过程中存在有一个时间差,地气的变化必然要滞后于天气的变化,这个时间就差就成为了季节过渡期的制造者,比如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地气也炎热,当季节转凉时,天气迅速跟随着转凉,但地气还带着余热,在慢吞吞地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地转凉,于是出现了天气的冷在逐渐增加,而地气的热在逐渐消退的现象,这就成为前一个季节消退,后一个季节增长的过渡。

因为春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风,以寅卯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夏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火,以巳午为纯正的性质体现,秋季有一个特定的季节燥,以申酉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冬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寒,以亥子为纯正的性质体现,于是木气渐消,火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辰土;火气渐消,金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未土;金气渐消,水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戍土;水气渐消,木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丑土。

古代的人们在经过实践观察后发现,每个月份的五行性质,并不是从当月的初一开始,也是说并不是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而是以阴气与阳气的量变为依据,这种依据在气候上的反映,是有据可查的,为了让人们准确地划分每个月的性质时段,古代的人们找到了自然界中能够判定量变的标定点,创造出了一套以二十四个节气为性质量变定位点的划分方法,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份五行之气的关系:

从立春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点前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惊蛰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点前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清明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点前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夏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点前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芒种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点前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小暑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点前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秋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点前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白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点前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寒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点前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冬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点前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大雪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点前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小寒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点前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节气与月份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气从立春点才开始,卯月的木气从惊蛰点才开始,辰月的土气从清明点才开始,巳月的火气从立夏才开始,午月的火气从芒种才开始,未月的土气从小暑点才开始,申月的金气从立秋点才开始,酉月的金气从白露点才开始,戍月的土气从寒露点才开始,亥月的水气从立冬点才开始,子月的水气从大雪点才开始,丑月的土气从小寒点才开始。

月份与时辰的地支规律可以给人们一个明显的体验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样存在有一个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日份以十二天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这两个周期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也是表示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会有明显的感觉?

年支与日支同样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在巳午年,全年不会有特别炎热的气候现象,在亥子年,全年不会有特别寒冷的气候现象,同样,在巳午日,不会特别特别炎热,在亥子日,也不会特别寒冷,这令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年与日地支变化的存在。人的感觉不明显,说明它的产生的变化规模比较弱,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只不过它们被月份与时辰地支产生的明显现象所掩盖,不能因为弱,就忽视它的存在,年份与日份地支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样可以在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生作用。

年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五气循环过程,日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循环过程,由于地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太阳的光和热,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地球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并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个以十二年为周期的量变过程,而且还发现,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阳能量也都发生变化,有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量变过程。

地支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地气的五行性质,是地球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后,由大气层与地表层的温差变化共同产生,无论是年支、月支、日支、时支,体现的都是大气层温湿度与地表层温湿度相互作用过程规律,由于月支与时支的变化程序最为明显,最容易为人们感觉和认识,只要认真地了解月与时的地支变化,就可以从中认识年支与日支的相应变化过程。

当再回头看地支的时候,就会明白: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记录着大地五气的变化状态,从地支的阴阳属性中看到,子表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表示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表示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巳表示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表示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表示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金表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戍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表示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天干的秘密(续)

《破解五行》

本文为《天干的秘密》的续篇章节,重点是对天干的来源进行再探索,志在揭开制造天干周期的真正原因,文中解释了天干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解释了天干的时空定位依据,本文也是解开五运六气之谜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地指出天干的产生,与太阳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天干周期那稳定有序的规律性十进制时间尺度,还是令人感到五大行星影响力所占有的时间与空间显得太过平均有序了,简直平均有序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代的天文知识已经告诉人们,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在太阳系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它们与太阳有着远近不同的距离,由此又产生出各自不同的绕日公转时间,若以地球的时间尺度来计算,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365天左右,也即是1年,水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87。9天,金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24。7天,火星公转周期为1。9年,木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11。8年,土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9。5年。

由于各个行星的公转周期相差非常大,从道理上分析,五大行星之间相互影响的时间根本上就不可能出现为均等,它们各自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决不会稳定地有序,每个行星根本也不可能在地球上产生均衡的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的影响力,特别是每一个行星对地球两年的影响力,更是不可能的事。

从现实来分析,五大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在很多时候,地球与五大行星所运行的位置刚好处于太阳的相反两边,当地球与五大行星被太阳相隔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不可能产生什么相互影响的,要说有影响的话,只能有太阳的影响,因为行星之间决不会在被太阳阻隔的情况下,在太阳强大影响力的阻拦下,还能绕过太阳的阻隔产生什么相互影响。

另外,所有行星在运行中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按理说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力肯定也有一个相应的变化数值,有一个影响力大小变化期和影响力时间长短的变化期,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判断,相互的影响绝对不可能稳定有序。

由于五大行星的绕日周期有长有短,彼此之间被太阳阻隔的频率有快有慢,靠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由于环绕太阳的周期时间比较短,它们与地球之间被太阳阻隔的次数也就频繁,相反,远离太阳的土星的阻隔频率就要小得多,由此可见,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还应该有一个间断时期,和有一个间断频率周期。

但这所有的一切问题,在天干规律上都不能体现出来,天干规律是否有意地掩盖了还是无意地疏忽了呢?但不管怎样,从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由五大行星制造稳定性和程序化天干周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原因,否则的话,天干规律体系是不能成立和不可信,它没有得到任何科学根据在支持。

从地支周期规律中显示,地支周期有着一个性质变化,一个时间变化,和一个空间变化过程,比如寅、卯月的性质体现为风,形象物质为木,时间为正、二月份,空间位于东方;巳、午月的性质体现为热,形象物质为火,时间为四、五月份,空间位于南方;申、酉月的性质体现为燥,形象物质为金,时间为七、八月份,空间位于西方;亥、子月的性质体现为寒,形象物质为水,时间为十、十一月份,空间位于北方;辰、戍、丑、未月的性质体现为湿,形象物质为土,辰的时间为三月,空间位于东南,未月的时间为六月,空间位于西南,戍的时间为九月,空间位于西北,丑的时间为十二月,空间位于东北。

按照天干周期规律显示,天干应该同样拥有性质、时间、和空间认定,问题是,天干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过程,却未能在现在已经认识的宇宙空间中,找到它真实的运行轨道,如果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来看,确实是没有办法稳定地有序地产生出这条天干周期运行轨道来,从这个问题上论理,由五大行星制造出天干周期的可能性同样很值得怀疑,它不能从理论上作出证实。

难道《黄帝内经》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制造天干周期规律是错误的?难道天干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想捏造?

看到这里,人们可能觉得作者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在上篇《天干的秘密》当中,长篇大论地讲解了五大行星与天干的关系,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在却又反过来,将自己在前面的论述提出了近乎否定的质疑,岂不是有点荒谬?这不是演出了一场自打嘴巴的闹剧了吗?

其实,上篇的论述没有错,这里的质疑也没有错,对自己前一篇文章的解释作出近乎否定性的质疑,是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和破解产生天干

规律的深层奥秘,因为这些质疑,都是在上篇文章中没有得到解决的存在问题,也是人们在认识天干规律时隐藏在心中久久不能挥去的悬念,只想要通过自己向自己质疑,将原来未能说明白的问题再摆出来研究分析,从而追溯出产生天干的源头,也只有弄清楚制造天干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地消除藏在人们心中那些没有说出来的疑问。

如果质疑五大行星制造天干的正确性,如果否定五大行星是制造天干的来源,那么制造天干的真正主体又是谁呢?另外,天干的时空定位,又是依据什么为坐标来度量的呢?这些问题,才是天干的终极秘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天干的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

天干的最终秘密似乎非常神秘,不可捉摸,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在人们掌握的现有知识中,早就隐藏了破解它的理论根据,必须明白到,天干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要破解它,就必须依靠现代的科学原理,另外,天干又是古代人们对天文观察的认识,其原理又必然会从天文的星体演绎中表现出来,只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天文观察的资料为依据,就必然能够破解天干隐藏的所有秘密。

制造天干的主体:

制造天干的主体是谁?是太阳。这不是觉得很奇怪吗?《黄帝内经》只说五大行星与天干有关系,并没有说是太阳在制造了天干,为什么要这么肯定呢?

这是经过探索后的结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和地球,共同都是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太阳是这个家庭中的主体老大,它单个的质量就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而太阳系中所有大小行星以及尘埃加起来的质量,只不过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二,这百分之二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相比,简直是小到微不足道。现代天文学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控制在自己的身边,如果说天干规律周期由五大行星制造,好象忽视了太阳这个龙头老大那强大影响力的存在,不论从那个方面看,这都是说不通的事,还有,太阳系内所有行星除了有自己的绕日轨道外,还跟随着太阳在一起,组成太阳系这个整体,在银河系中运动,从理论上分析,太阳系整体的运动变化,必然对整体内各成员产生相应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在五大行星和地球的相互影响力中,必然存在有太阳系整体的影响力,特别是存在有太阳这个中心主体的影响力,这是不能忽视也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

再返回来看,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力,是依靠它们由磁场、电波、引力、红外线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但也应该看到,太阳除了发出光和热以外,同样也发出磁场、电波、引力、红外线等组成信息能量波的基本物质,从基本情况上分析,太阳发出的信息能量波还是组成太阳系信息能量波的主体,各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只占太阳系整体信息能量波中极少量的一部分。

当太阳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必然对太阳系内的行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应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确定,在太阳发出的强大信息能量波影响下,太阳系内各大行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必然被相互融合为一体,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形成高一层次的同步振荡,令到太阳系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信息能量波源,也只有太阳系统一性的信息能量波运动,才能产生出均匀的等时等量影响力,如果说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能够对地球有着等时等量的影响力,它们肯定是融合了太阳系中与自己频率相同的那部分力量所为,并且是以太阳的影响力为主体,以行星的影响力为形式来表达,否则的话,五大行星对地球所产生的稳定有序影响就不能发生。

由十天干所隐藏的信息表明,原来古代的人们早已明白到,整个太阳系的运行是稳定有序的,在这种有序的稳定性运行中,运动的量变过程必须引发起自身中阴气阳气发生相互消长的变化,而阴气阳气的消长量变又必然性地制造出质变,质变又以金、木、水、火、土的不同性质来体现,为自身制造出了长期稳定的五气变化规律,五大行星所拥有的天干性质,只不过是由整个太阳系所制造出来的五行性质的缩影而已,也就是在说,天干周期规律所表示的,不仅仅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五行性质属性的变化规律,而是整个太阳系在轨道上运动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天干中所指的“天”,是指整个太阳系,天干规律是对整个太阳系在时空运动中,由周期性旋转规律而制造的五行性质变化的简洁描述。

太阳占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成为了太阳系中的主体,也成为了制造天干周期的主体,因此,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轨道,实质就是太阳所要走的那条运行轨道,天干的规律周期,从本质上看就是太阳在宇宙空间的运行周期,当确定了这些基本原则后,再回过头来研究时干、日干、月干、年干时,就容易找到它们所隐藏着的时空关系。

划定天干的基准坐标:

太阳系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究竟古代的人们是怎样确定太阳系的运行轨道的呢?也就是说,它们以什么为划定坐标,来度量定位的呢?

原来我们的祖先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自行运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范围,可以从地球上观察到,当地球跟随太阳系运动时,在地球上可观察到在周围连续变化的太空中,存在有很多相互位置十分稳定的星座,它们有着基本上恒久不变的特点(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只是在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内基本不变,故称为“基本上恒久不变”),太阳系就在这些星座圈定的范围内不停地运行,这些星座就等于是环绕在太阳系外围四周空间的标定物,紧紧地将太阳系包围在一个空间里面,为太阳系的运行圈定出了一个有限的活动场所,由于这些星座具有的恒定性,可以成为非常稳固的测量基准标志,利用它们来作为度量太阳、月亮、地球、行星在空间运行的定位坐标。

古代的人们以中华大地为观察原点,将环绕太阳系的恒定星座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二十八座星宿,又将由二十八座星宿组成的一个环绕园圈,按照春季对应东方,夏季对应南方,秋季对应西方,冬季对应北方的原则,划分出四个空间方位,再将这四个空间方位分别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形象来表示,青龙表示东方、朱雀表示南方、白虎表示西方、玄武表示北方,它们简称为“四象”。

“四象”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包藏了二十八星宿,在四个方位空间中,每一个方位的空间范围内都分别包含着七座星宿,如果按顺时针顺序方向观看,它们分别是:东方青龙含有箕、尾、心、房、氐、亢、角等七宿;南方朱雀含有井、柳、鬼、星、张、翼、轸等七宿;西方白虎含有参、觜、毕、昂、胃、娄、奎等七宿;北方玄武含有壁、室、危、虚、女、牛、斗等七宿(注:古藉一般以逆时针方向的顺序介绍,由东向北,从北到西,再从西到南,然后由南返东,介绍星宿时,青龙由角起,玄武从斗起,白虎从奎起,朱雀由轸起)。

当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空间定位框架结构后,太阳系的运行轨道,地球的运行变化,就拥有了一批基准的测量坐标,这样,由太阳系在运行轨道上变化而制造出来的天干周期律,就有了一个可以直观的演绎平台。

制造天干的理据:

从天干的知识中得知,十天干周期共有四个时间层次的规律,它们分别是年干周期、月干周期、日干周期、时干周期,但人们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什么太阳系在既定轨道上的运行,会同时制造出四个不同时间长度的周期呢?它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以一个主体同时制造出四个运动周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可能做到,但实质上,它是可以做到的,当我们想一想地球上也有年、月、日、时的不同周期运动后,就能感觉到天干有四个时间周期也必然会有科学根据的了。

一、制造年干规律的根据:

年干的周期为十年一循环,它说明太阳系在由二十八座星宿围成的圆周内环绕时,走着的是一条需要十年才绕一圈的运行轨道,人们可能问,太阳系在这条轨道上所圈定的宇宙空间范围究竟有多大?准确的不好就,只能这样来说明,如果将这个360度的圆周运行轨道平分十份,那么太阳系在这条轨道上每一年只走过36度。

我们的祖先发现,太阳系在年干轨道上运动时所产生的连续不断的空间位置变化,制造出一条阴阳相互消长的的量变曲线运动,由此为太阳系产生出阶段性的五行之气连续变换,先制造出两年木气状态,随后制造出两年火气性质状态,然后又制造出两年湿气性质状态,接着再制造出两年金气性质状态,最后制造出两年水气性质状态,每一性质状态都共同存在着一个性质逐渐上升阶段和一个性质逐渐下降阶段,每一阶段刚好为一年,都呈现为先升后降,人们以甲表示为木气上升阶段,乙表示为木气下降阶段,丙表示为火气上升阶段,丁表示为火气下降阶段,戊表示为土气的上升阶段,己表示为土气的下降阶段,庚表示为金气的上升阶段,辛表示为金气的下降阶段,壬表示为水气的上升阶段,亥表示为水气的下降阶段,于是,每一个“天干”都表示为一年时间,代表着五气的性质和盛衰状态,同时也代表着太阳系在环绕轨道上的顺序位置。

二、制造月干规律的根据:

月干的周期为十个月一循环,它说明太阳系另有一条环绕一周需要用上十个月时间的运行轨道,这个月干运行轨道明显地比年干运行轨道的规模小,绕行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也相应缩小,只占年干轨道所圈定范围的十二分之一,人们或者惊奇地问道,太阳系有这么一个运行轨道吗?这个周期性循环轨道又是什么样的呢?

通过探索,基本上可以认定,太阳系环绕太阳系的中心旋转运动,运行一周的时间为十个月,它就是制造月干规律的运行轨道。人们可能感觉到奇怪,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太阳么?在现实中,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围绕着它在公转的,难道这都有错?

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旋转完全没有错,但有谁曾经想过?从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过程所占有的范围来看,太阳并不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原点?如果站在太阳系内的行星上观察,看到太阳就是太阳系的中心点,如果站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上观察,可以通过分析太阳系的运行轨迹,发现太阳并不是太阳系的中心点,虽然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环绕旋转,但太阳在太阳系内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原点位置上自转,而是在太阳系内沿着一条圆形轨道运行,从月干显示出来的信息表明,太阳系有一个理论上计算出来的中心点,太阳带领着所有行星一起,围绕着这个太阳系中心点运行,这条运行轨道就是制造月干规律的来源,太阳系在这条月干轨道上绕行一周的时间,恰恰为地球上的十个月。

太阳系在月干轨道上周期性地有序循环运动,每一步的空间位置变化,都有一个不同的阴气阳气量变状态,这个在空间位置上的连续变化过程,体现为阴阳的相互消长,再由量变引发质变,制造出一条由五行之气组成的月干规律周期。

三、制造日干规律的根据:

以十天为一周期的日干,体现的又是太阳系什么样的时空范围呢?通过探索确定,这应该就是太阳的自转周期。

说日干表示的为太阳自转周期,人们肯定会质疑,有证据吗?可信吗?因为从现代天文观察得到的结果证明,太阳的自转周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复杂到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莫名其妙,原因是在太阳的表面上,自转周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多层次变化,在太阳不同的纬度上,会出现不同的周期时间,具体的情况是,在太阳的赤道上,自转周期的时间大约为25天,在纬度40度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27天,在纬度75度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33天,在两极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37天,现在人们对太阳自转周期的确定,一般都以日面纬度17度位置的自转周期为准,它是25。38天,这个时间已经被定为“太阳自转恒星周期”。

要确定太阳的自转周期为10天,的确找不到一丁点的直接证据,但太阳表面上不同纬度有不同自转周期的混乱局面,证明了它们都不是太阳真实的自转周期,人们现在观察的情况,反映的只是太阳表面能量层次的运行变化,在太阳能量层下面的物质层次上,它肯定有一个稳定的不会因纬度不同而变化的自转周期,在物质层次上,整体的转动必然是一致性的,只是在太阳表面能量层强烈光芒的掩盖之下,不能被发现而已。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太阳的自转周期为10天,但有旁证可以证实,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观察到宇宙太空中17颗和太阳在温度、质量上都基本相近的G型恒星后,发现它们的自转周期平均仅仅为10天。

这个观察到的事实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在同等的质量和温度上,这17颗G型恒星的转动速度,明显地要比太阳外表体现出来的自转速度要快得多?太阳凭什么理由偏偏要比这些兄弟恒星的运动速度慢得多呢?深思的分析是,既然太阳表面能量层次中不同纬度的不同自转周期,反映的不可能是太阳内部物质结构层次真实的自转周期,那么,在质量上和温度上与太阳都基本相同的恒星共同一致性地所反映出来的10天自转周期,就成为了证明太阳内部物质层次自转周期为10天的有力旁证。

太阳自转周期,产生出一条阴阳变化规律曲线,由此制造出一条以十天为一运动周期的日干规律,当然,日干规律的五气,也包含了行星中五气的内容。

四、制造时干规律的根据:

时干以十个时辰为一运行周期,它反映了太阳在自转过程中,存在有连续不断的波动变化周期律,每一个波动周期的时间均为十个时辰,每个波动期的变化曲线,就是一条阴阳消长变化曲线,由它制造出一条以十个时辰为一周期的时干规律。太阳的时干周期波动,同样也会影响到系中的所有行星,使到行星中不同性质的气,共同顺从太阳的主体气场的波动,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日干规律。

人们可能对于太阳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以十个时辰为一周期的波动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是有根据的,因为太阳在时干上的每一步运动变化,都是太阳在年干、月干、日干等不同层次轨道上运动的综合体现,只有从综合性的角度上,才能清楚地认识到波动产生的原因,如果单单盯住太阳的自转,而忽略其他层次的运行变化,就不能正确理解太阳在自转中会发生有序的波动。

几个不同空间和时间层次的天干周期,隐藏了大量古代人对天文知识的超前认识,这些天文科学知识的先进程度,远远出乎于现代人的意料之外,从古代人们创造的年干、月干、日干、时干中证明,证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天文知识:

一、掌握了太阳系在二十八星宿环绕的空间中大循环的秘密;

二、掌握了太阳系在环绕太阳系原点的公转的秘密;

三、掌握了太阳自转的秘密;

四、掌握了太阳在自转中发生有序波动的秘密;

五、掌握了旋转运动是太阳和太阳系行星的基本性运动的秘密;

六、掌握了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运行方式是以不同周期的螺旋相互套叠的秘密。

现代的人们怎么也意想不到,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在文明初露的时代,就能够掌握这么多先进科学知识呢?这虽然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之迷,但不管怎样,不得不要承认,我们的祖先们确实是清楚地掌握了太阳系在空间运行的大量秘密。

天干化五星的原因:

人们或者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天干所体现的是整个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不同层次的运行周期,而且又是在以太阳为主体的运行轨道制造出来的规律,为什么古代的人们非要将整个太阳系的运行变化规律,硬要说成为五大行星的变化规律呢?

将整个太阳系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运动变化所制造出来的天干规律,按照基五行性质归类,以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为代表来体现,方法虽然简单,当人们一时不明白这种关系时,怎么也想不出五大行星会对地球有那么有序的影响规律,因为单凭表面的关系到,根本不能想象到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这么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明白其中关系,才能回味出它深层奥秘,而这种内藏深奥的简洁表达,到底不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古代的人们偏偏要这样做,肯定有这样做的原因所在,决不是一种随意的毫无根据的凑合。

其实以五大行星为代表,来表示太阳和太阳系中所制造的五行之气,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直接表现手法,要明白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先要注意这样的问题,五行之气可以看见吗?五行之气的运动可以观察吗?不能。既然不能,如果选择一个有相同性质的实体来代表,岂不是更形象更传神?以五大行星为代表,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它最大的好处,是将太阳系在不同层次范围内运动变化所制造的,完全不能看见的五行之气,转换成为可以观察的实物形态,将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转换成为以实体的规律进行演示,这种以物质形态为形象的演绎,比以那些无形的气的空虚演绎,更具有鲜明的观察性和理解性,以有形代表无形,以实质代替空虚,正是这种直观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这就是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将五气转换为五星的最根本原因。

最遗憾的是,古代的人们在将整个太阳系运行产生的五气转换成为五大行星代表后,却没有将这个转换思维和转换过程遗传下来,以至人们在苦苦思索了几千年尚且不解其意,从而在研究中作出诸多的误解。

天干与星宿的关系:

古代的人们将环绕太阳系的二十八座星宿平分为十个部分后,按顺时针旋转方向排列,以箕宿为起点,别为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环形的天干时空方位,以表示五行之气的性质状态定位和变化顺序流程,现在都人们很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对天干轨道的时空进行划定的呢?

要探索这个问题,还必须要以二十八星宿为定位基础。

北方七宿

壁室危虚女牛斗

 奎 箕

西娄 尾 东

方胃 心 方

七昂 房 七

宿毕 氐 宿

 觜 亢

 参 角 

井柳鬼星张翼轸

南方七宿

从二十八星宿的排列可以看到,斗宿与箕宿是北方与东方的交界夹角,角宿与轸宿是东方与南方的并交界夹角,井宿与参宿是南方与西方的交界夹角,奎宿与壁宿是西方与北方的交界夹角,在这四个夹角当中,箕斗这个位置最重要,因为古代人就是以这个夹角中的箕宿为天干的定位划分起点,以斗宿为天干的定位终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将一个360度的圆周划分为十等分,从而制造出十天干来的。

当以箕宿为基础起点零度后,甲干就占据了0度至36度的空间位置,乙干占据了36度至72度的空间位置,丙干占据72度至108度的空间位置,丁干占据了108度至144度的空间位置,戊干占据了144度至180度的空间位置,己干占据了180度至216度的空间位置,庚干占据了216度至252度的空间位置,辛干占据了252度至288度的空间位置,壬干占据了288度至324度的空间位置,癸干占据了324度至360度的空间位置。

在由十天干所属空间围成的一个圆中可以看到,甲干所属空间与己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乙干所属空间与庚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丙干所属空间与辛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丁干所属空间与壬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戊干所属空间与癸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

将由二十八座星宿围成的圆周划分出十个天干区域后,每一天干的空间区域到底拥有了哪些星宿呢?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探索后,终于从其透露的信息中找到了线索,经过将二十八座星宿分别按东方七座顺序,南方七座顺序,西方七座顺序,北方七座顺序排列,再以《黄帝内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了其中秘密,原来十天干虽然各自的空间区域跨度相同,即太阳系在每一天干所属空间区域所走的时间都相同,但十天干各自拥有的星宿数量却各有差别,并不统一,甲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箕、尾、心三座星宿,乙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房、氐、亢三座星宿,丙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角、轸、翼、张四座星宿,丁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星、鬼、柳三座星宿,戊干空间区域中只有一个井宿,己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参、觜二座星宿,庚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毕、昂二座星宿,辛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胃、娄、奎、壁四座星宿,壬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室、危、虚三座星宿,癸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女、牛、斗三座星宿。

太阳系运行轨道为不断的反复循环,为了给太阳系第一个周期环绕运动确立一个开始的时间定位,古代的人们又将甲干的位置确定为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环绕运动的开始基点时间,这么一定后,每一个天干的时间就占据了太阳系运行视角中的36度,于是,每一天干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序号,甲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开始一,乙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顺序第二,丙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三,丁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四,戊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五,己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六,庚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七,辛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八,壬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九,癸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十。

天干的五行定性基准:

为什么在二十八座星宿中,一定要选定箕宿的位置为天干周期的起点“甲”呢?这个选择不可能是随意的,它必然有选定的充分理由。

甲干的性质定位是表示为阴消阳长状态的开始阶段,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太阳系在轨道运行时,当空间位置的变化造成内部阴气阳气的相互消长变化后,选择量变引起质变,能够制造出“木”气的量变点为定位点。古代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当太阳系运行到箕宿的时空位置上时,“木”气才真正地形成,而在箕宿之前的斗宿时空位置时,仍然是以“水”气显现,于是箕宿就被定为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周期的起点,也即是木气的形成定位点,成为每一轮五行之气运行周期的基准起点。

准确地说,木气的性质必须要在甲干的时空上才开始明确地显露出来,同时也表明了太阳系内阴消阳长的性质在此处才显露,甲干也由此成为了天干周期的必然起点,于是,甲乙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消阳长的木气显示状态,丙丁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阳气极盛的火气显示状态,戊己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阳平衡的土气显示状态,庚辛表示为太阳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阳消阴长的金气显示状态,壬癸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气极盛的水气显示状态。

由于天干有阴阳的性质,从这种性质的差别中显示,甲干时空体现为木气的不断增长阶段,乙干时空体现为木气的不断衰落阶段,丙干时空体现为火气的不断增长阶段,丁干时空体现为火气的不断衰落阶段,戊干时空体现为土气的不断增长阶段,己干时空体现为土气的不断衰落阶段,庚干时空体现为金气的不断增长阶段,辛气时空体现为金气的不断衰落阶段,壬干时空体现为水气的不断增长阶段,癸干时空体现为水气的不断衰落阶段。

虽然太阳系在天干规律中制造的五行之气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对地球的气候环境和对地球上生命体的生长产生出周期性的影响,这种周期性的影响,能够和地球上五行之气造成的影响相类似,通过比较,就能够确定每一天干所占空间的五气性质归属,同时也间接地确定出阴气阳气的相互消长变化曲线。

从整体上分析,十天干拥有四个特点:一是拥有固定的空间位置:二是拥有固定的时间序号;三是拥有固定的五行性质;四是拥有固定的性质状态。当十天干各自拥有了时空定位和性质状态后,只要说出某一天干,人们就明白了它的性质属性,也知道了它的时空定位,天干体系成为了人们演绎太阳系运行变化的简洁平台。

天干与地支的关系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地球与金、木、水、火、土等行星在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又在带领行星在不停地进行旋转运动的事实现象。

地支的秘密(转载)

是谁在制造出地支的五行规律?是太阳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太阳发出的光和热,为地球的气候环境带来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制造出了地支五行之气的有序运行,因此,只要对月支与时支的变化进行追踪,就会明显地发现它相应的五气变化。

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当中,每个月份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当中,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相应的干支,稍为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月份与时辰对应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什么月份,什么时辰,它们拥有的地支十分清楚,绝对不会错乱,也不能人为地改变,农历的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有为辰,四月为已,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戍,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在时辰的定位上,晚上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早上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已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为午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为未,十五点到十七点为申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为酉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为戍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为亥时。

将天干与月份和时辰对照,则会则发现,天干与月份与时辰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对应,只是有规律地转换,从这个问题中说明,一天的时间变化,一年的季节变化,重点在体现地上五行之气的变化,地支的排列,则是对地上五行之气变化过程的如实记载。

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的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人们都已经非常清楚,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即为一年,在一年当中,月亮则围绕地球旋转了十二周,于是人们将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个周期的时间定为一个月,这是一年有十二个月的原因。

为什么十二个月都要配上一个有五行性质的地支呢?这不是随意性的划分,而是由每个月所拥有的性质特征来配备。

人们将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按照四个明显性的特点,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季的特点是温暖,夏季的特点是炎热,秋季的特点是凉爽,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四季的变化规律,体现了阴气阳气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过程,先从春季的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开始,再发展到夏季的阳气极盛阶段,然后转入秋季的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最后发展到冬季的阴气极盛阶段,完成一个年运动变化周期。

人们从一天的气候变化中,发现了它与一年的气候变化有相应的同步,早晨显得清凉,中午显得炎热,傍晚显得干爽,午夜显得寒冷,形成一个小四季的运行变化周期。

十二个月与十二时辰的地支排列告诉人们,寅卯月与时为风气旺盛,已午月与时为火气旺盛,申酉有与时为金气旺盛,壬癸月与时为水气旺盛,辰戍丑未月与时为土气旺盛。

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引起一年四季气候与一天昼夜气候发生变化的原因,完全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动制造出来,重点体现为一个固定地域对太阳能量吸收状态的变化,太阳光和热的变化,制造出一年的气候变化,制造出一天的气候变化,由此更加就肯定了太阳是地支五行之气的产生来源。

从原理上分析,一天的气候变化,相当于对一年气候变化的缩小,而一年的气候变化,则相当于对一天气候变化的放大,对一年中十二个地支月份性质的分析,更容易发现地支规律中的秘密。

在阴阳运动规律上,从阴消阳长开始,到重阳极盛,然后进入阳消阴长,再到重阴极盛,它们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有序的渐变过程,双方的不断量变,再由量变引发质变,由于一年的季节变化,为阴气阳气相互作用后的具体形式,处于阴阳运动规律周期中的每一个月份,都有自己特定的阴气与阳气的量变状态,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比如寅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风木,已午处于阳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火热,申酉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阶段,性质体现为燥金,亥子处于阴气极盛阶段,性质体现为寒水。

由特点而分成四季,这人们容易理解,而不能理解的问题是,同样处于阴气阳气运动变化周期过程中的辰、戍、丑、未,为什么又要成为季节的过渡期?这一切都是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由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性质特点,全部由地球上的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所造成,其原因是:

当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发展到寅卯月时,它风木的性质最明显,风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辰月时,虽然还是处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过程中,而由于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而产生的量变,已经造成辰月的性质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风木性质和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火热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已午月,阳气极盛,火热的性质最明显,火的特性作用为最强,当进入戍月后,阴气开始复苏,这点阴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这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火热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燥金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当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发展到申酉月时,燥金的性质最为明显,燥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发展到戍月后,虽然还处于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过程中,但小小一点阴气不断渐长的量变,已经造成戍月性质上的变化,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燥金性质的程度,但也未能达到寒水性质的程度,于是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在亥子月,阴气极盛,寒水的性质最为明显,寒的特性作用力最强,当进入丑月后,阳气开始复苏,这点阳气的出现,虽然还很弱小,但一点点的量变,已经造成丑月在性质上的改变,此时,它既不再体现为寒水性质的程度,但又未能达到风木性质程度,成为两者之间的性质过渡期。

辰、戍、丑、未为前后两个季节的过渡期,虽说它由前个季节逐渐消退,后个季节逐渐增长产生,但这四个过渡期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样,就不得不引发人们产生质疑,在实际的气候变化中,这四个季节过渡期究竟有没有气象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呢?其具体的发生原理是怎样的呢?

地支的五行之气是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忠实记载,它的运动变化过程必然有自然现象在演绎,其原理也必然在大自然的变化演绎中显露出来,只要用心分析,必然会有体会。

人们所说的气候环境,基本上是指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低空大气层,这个层次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它在温度湿度和风力等等方面的变化,直接在左右着生物的生长状态。对近地大气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它重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近地的大气温湿度,也称作为“天气”,另一部分为地表层的温湿度,它包括陆地与海洋的温度,也称作为“地气”,虽然天气与地气都从太阳中吸收能量,但大家都知道,天气来自稀薄的气体吸收的能量,而地气则来自厚实土地吸收的能量,由于组成的物质不同,于是造就了天气与地气各自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天气吸热快,散热也快,变化迅速,地气吸热慢,散热也慢,变化缓慢。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炎热的夏天里,在阳光的强烈照耀下,风带着酷热,地面热得烫脚,此时,若遇到一阵突然而来,迅速而过的狂风暴雨,大雨过后,空气凉爽了,但地面还带着温热,这就是天气变化快,地气变化慢的体现。

由于天气的变化与地气的变化之间,在过程中存在有一个时间差,地气的变化必然要滞后于天气的变化,这个时间就差就成为了季节过渡期的制造者,比如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地气也炎热,当季节转凉时,天气迅速跟随着转凉,但地气还带着余热,在慢吞吞地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地转凉,于是出现了天气的冷在逐渐增加,而地气的热在逐渐消退的现象,这就成为前一个季节消退,后一个季节增长的过渡。

因为春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风,以寅卯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夏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火,以已午为纯正的性质体现,秋季有一个特定的季节燥,以申酉为纯正的性质体现,冬季有一个特定的性质寒,以亥子为纯正的性质体现,于是木气渐消,火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辰土;火气渐消,金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未土;金气渐消,水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戍土;水气渐消,木气渐长的过渡期制造出了丑土。

古代的人们在经过实践观察后发现,每个月分的五行性质,并不是从当月的初一开始,也是说并不是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而是以阴气与阳气的量变为依据,这种依据在气候上的反映,是有据可查的,为了让人们准确地划分每个月的性质时段,古代的人们找到了自然界中能够判定量变的标定点,创造出了一套以二十四个节气为性质量变定位点的划分方法,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个月分五行之气的关系:

从立春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雨水,到惊蛰点前止,是以阳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惊蛰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春分,到清明点前止,是以阴木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清明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点前止,是木气向火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夏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满,到芒种点前止,是以阴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芒种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夏至,到小暑点前止,是以阳火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小暑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暑,到立秋点前止,是火气向金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秋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处暑,到白露点前止,是以阳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白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秋分,到寒露点前止,是以阴金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寒露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霜降,到立冬点前止,是金气向水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立冬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小雪,到大雪点前止,是以阴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大雪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冬至,到小寒点前止,是以阳水性质为主体的时段;

从小寒时分为起点开始,经过大寒,到立春点前止,是水气向木气转换的过渡时段。

从节气与月分的关系中可以看到,寅月的木气从立春点才开始,卯月的木气从惊蛰点才开始,辰月的土气从清明点才开始,已月的火气从立夏才开始,午月的火气从芒种才开始,未月的土气从小暑点才开始,申月的金气从立秋点才开始,酉月的金气从白露点才开始,戍月的土气从寒露点才开始,亥月的水气从立冬点才开始,子月的水气从大雪点才开始,丑月的土气从小寒才开始。

月份与时辰的地支规律可以给人们一个明显的体验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人们一定注意到,在年份和日份中,同样存在有一个相同的地支系列,年份以十二年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日份以十二天为一个地支变化周期,这两个周期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也是表示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人们对此不会有明显的感觉?

年支与日支同样是表示地球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过程,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在已午年,全年不会有特别炎热的气候现象,在亥子年,全年不会有特别寒冷的气候现象,同样,在已午日,不会特别特别炎热,在亥子日,也不会特别寒冷,这令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年与日地支变化的存在。人的感觉不明显,说明它的产生的变化规模比较弱,影响是肯定存在的,只不过它们被月份与时辰地支产生的明显现象所掩盖,不能因为弱,就忽视它的存在,年份与日份地支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有一定的分量,一样可以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生作用。

年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十二年为周期的五气循环过程,日支的程序表达了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循环过程,由于地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太阳的光和热,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地球对太阳能量的吸收并不是每一年都等量相同,而是有多有少,存在有一个以十二年为周期的量变过程,而且还发现,地球每一天吸收的太阳能量也都发生变化,有一个以十二天为周期的量变过程。

地支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地气的五行性质,是地球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后,由大气层与地表层的温差变化共同产生,无论是年支、月支、日支、时支,体现的都是大气层温湿度与地表层温湿度相互作用过程规律,由于月支与时支的变化程序最为明显,最容易为人们感觉和认识,只要认真地了解月与时的地支变化,就可以从中认识年支与日支的相应变化过程。

当再回头看地支的时候,就会明白: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在记录着大地五气的变化状态,从地支的阴阳属性从看到,子表示寒水处于强盛状态,丑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寅表示为风木处于强盛状态,卯表示为风木处于衰弱状态,辰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已表示为热火处于衰弱状态,午表示为热火处于强盛状态,未表示为湿土处于衰弱状态,申表示为燥金处于强盛状态,酉金表示燥金处于衰弱状态,戍表示为湿土处于强盛状态,亥表示为寒水处于衰弱状态,地支的排列,体现了五行性质的有序变化过程,有一点需要明确的地方,地支不是数,它们之间没有一个在量上的重叠相加关系,但由于地支的排列顺序固定不变,故又可以当成为数来运用。)

(0)

相关推荐

  • 木星和土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两颗行星的大会合将持续一段时间

    我们的太阳系总共有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都绕着太阳公转,行星之间的公转轨道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的特征,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速 ...

  • 有人说先天八卦不代表万事万物的规律!更不代表阴阳!是这样么?

    谁最早解释了阴阳?阴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谁最早向世人系统解释了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从何而来] 欲想了解阴阳,首先要知道它从何而来?阴阳是存在于我们地球的客观产物,只因地球存在于太阳系之中,阴 ...

  • 天干与二十八星宿的对应关系

    二十八宿是恒星,分布在黄道(太阳在空中的视运动轨迹)上. 既然天干地支来自于天体运动,那么定位天体就要有一个坐标,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就要有一个参照物. 那么我国古人研究太阳系的复杂运动过程,究竟是依照怎 ...

  • 天干地支的秘密(四)

                                              (四)我们通过前面三篇文章,基本上讲明白了干支纪年和干支纪月.从而也就明白了命理学年重干,月重支的基本原理,再往后我 ...

  • 揭开天干地支的秘密!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已.午. ...

  • 新中医不会,老中医不教!倪师天干地支讲清了!断生死的秘密!

    新中医不会,老中医不教!倪师天干地支讲清了!断生死的秘密!

  • 天干地支秘密(三)

                                                  (三)通过之前两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古人采取"定年变月"的历法体系,完美解决了太阳和月亮这 ...

  • 要了解传统国学文化的根,天干和地支的秘密要知道

    干支学说使整个东方文化有一个鲜明特点,谈到东方文化就必须谈到干支学说.干 支学说不是形而上的东西,比方说,不能被理解,或者纯哲学化,或者纯神学化的东西, 而是东方文化在生产生活中都在应用.干支学说广泛 ...

  • 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与我们的生肖和生辰八字有什么关联?

    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与我们的生肖和生辰八字有什么关联?

  • 天干地支在前?还是五行在前?一个容易认识有误的问题

    通常,我们都认为是先有五行,然后五行分阴阳才有了天干地支.实际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天干地支的出现与五行没有关系,而且时间上也要早于五行.下面我从两者产生的背景和为什么两者能结合到一起两方面分析. 一 ...

  • 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

    ​上次我们介绍了六十甲子的排布方式,今天介绍天干地支之中,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关系. 五行: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天干地支:十天干 甲(jia) ...

  • 十二地支讲解:天干地支最正确的算法

    天干地支如今是很少人会知道这是这么一回事了,只知道它是古时候的纪年方法,其它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而知了. 古时候的人们对天干地支是了如指掌,计算天干地支那是手到擒来.那么问题来了,天干地支的真确算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