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古城记游
文图 原创
前所古城记游
时值三九,最高气温却在零上好几度,一点没有隆冬时节的天寒地冻。周末,欣然应邀去辽西,在朋友陪同下沐着冬日暖阳游览前所古城。
前所古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前所镇前所村,素有“关外第一所城”之称。以前途经102国道时见过那段古老的城墙,还以为只剩下残垣断壁呢,殊不知那只是古城的北墙,而古城不仅保存完好,且城内至今有近千户人家、生活着3000多口人。沿102国道出山海关,东行约10几公里就是前所村,在村西强流河畔右转,前所古城就近在眼前了。
与许多美丽乡村一样,强流河两岸建起了带状公园,造型别致的景观点缀其间,小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是村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一尊刻写着“富强”二字的大石端立路边,鲜红的字迹以及一旁的太阳能景观灯与明显破败的青砖城墙形成鲜明对比,昭示着今昔巨大的变迁,又毫不违和地相生相存着。
朋友介绍说,前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根据城墙石匾上的字,当时应该叫中前所城,是明朝最小的军事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团建制。明朝为稳固其统治,实行民屯与军屯并重政策,在东北边境一带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司下设卫,卫下设千户所,中前所就是当时的指挥使叶兴所建。按照明朝的军制,前所城应驻有一千多人,他们世袭为军户,农时耕种,战时出战。相传,明代在关外曾建有125座所城,前所城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也正因此,前所城虽不曾丰碑立传、光环照射,也不曾闻名遐迩、游人如织,但作为烽火硝烟年代的重要隘口、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极高的历史和军事研究价值。
前所城坐北朝南,有东门定远、南门广定、西门永望三座城门,无北门,城北正中有一座台基,上面曾建有真武庙,已毁于战火。各城门原来都建有瓮城,现仅存西门瓮城。我们就是从西门进去的,穿过条石基、青砖墙的拱劵城门,首先进入的是呈半圆形的瓮城。瓮城也叫罗城,其作用是形成一个缓冲带,便于备战,缓解正城的军事压力,所以瓮城城门与正城城门一般不在同一直线上。后来逐步演变,瓮城由“御敌”兼具“制敌”,当正城内防御完备后,适时“启瓮”,即故意放敌人进入瓮城,然后同时关闭正城和瓮城门,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登上古城墙临风而立,抚摸带着历史沧桑的斑驳青砖,想象那远去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静静品读着古城的苍凉与荣光。前所城不大,约500米见方,站在西城楼上,东、南两个城门清晰可见,青砖砌筑、石灰勾缝的门洞高约6米,历经近600年风霜雪雨依然坚固。城内的十字大街直通各门,排列整齐的民居清一色“囤顶”建筑,有着浓郁的辽西特色。西门旁的一座院落,呈四合院结构,一看就是老房子,因后人不断修缮,保存完好,至今仍有人居住。
十字街口,并肩相对的两座瓦房建筑,因年久失修已被闲置,从门楣上的水泥字可知当年是红火一时的商业施设。在一处写着“前所邮电综合商店”字样的老房子前,几个村民正在脱玉米,黄灿灿的玉米经过脱粒机飞快地堆成了堆,朋友跟其中的老熟人打着招呼,据说玉米之所以留到现在才卖,是因为相比刚收获时售价能高一些。
走过前所古城,望一处处裂痕斑斑的古城墙,看一座座破房旧屋的空院子,寂寥落寞中不免生出许多心痛和惋惜。可惜我没有能力和实力,不然可以借鉴特色小镇经验,挖掘前所城的历史人文资源,建设发展文创旅游。如果有好的团队、好的创意,其实投资不必太大,只需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充分利用闲置院落和房屋,突出往昔年代特色,让人们游古城、逛古街、进老院、住老屋,到戏台前听听二人转,去供销社买点小玩意,在大食堂吃吃农家饭,陪父母小茶馆里聊聊天,带孩子手工坊中DIY,或约三五好友,在广袤的田野上体验春种秋收……
前所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往西10多公里是山海关;往东90多公里是兴城,距锦州也不过100多公里;往北20多公里是燕山余脉,那一带的董家口、正冠岭和娄家沟都是游览明长城的绝佳地点;更得天独厚的是从前所城向南不到5公里就是烟波浩渺的渤海,这几年东戴河概念基本形成,京津冀鲁及东三省的自驾游都喜欢选择那里,带动得沿海村落的民俗民宿如火如荼,每逢旺季,不提前预定都住不上。
诸事具备,只欠东风,希望我的这一篇记游能够为前所古城起到一定的推介作用,更希望有识之士踊跃来前所古城观光游览、投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