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读错孙武名字?说说《孙子兵法》的那些事
近日,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播出了第六期,这期介绍的经典是《孙子兵法》。节目以戏剧的方式,着重讲述了孙武和伍子胥辅佐吴王伐楚的经历,生动阐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其中对孙武和伍子胥之间深厚情谊的精彩演绎,尤其令人感动。
不过,看完节目之后,我也有不少疑问。比如节目中孙子自称名武字长(cháng)卿,孙子名武,我们都知道,但“字长卿”的说法是从哪来的呢?“长卿”的“长”真的读“cháng”吗?节目中提到孙子的叔叔也写了一部兵法,就是传世的《司马法》,那么为啥还说《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呢?节目开头还提到,自古以来就有人怀疑《孙子兵法》不是孙子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跟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划重点
1
孙子的名字有啥玄机?
关于孙子生平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迁在这篇传记开头写道:“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据此可知,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因为兵法得到吴王阖庐的赏识。不过,司马迁并没有提到孙武的父亲和祖父的情况。
但我们看《典籍里的中国》在讲孙武的家世时,却明确地说孙武的祖父叫孙书,父亲叫孙凭。那么这种说法有依据吗?回答是,有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在介绍孙氏的来源世系时,详细介绍了孙武这一支的来龙去脉,其中就讲到了孙武的祖先和后代。节目中关于孙子家世的演绎,主要就是根据其中的记载。当然,《新唐书》毕竟是北宋时候修的,所以它的记载是否完全靠谱就难说了。
幼年孙武和他的祖父
节目中,孙武的祖父说,给他取名为“武”,含义是“止戈为武”,即战争的目的在于争取和平,应该说这一演绎是符合孙子的军事思想的。那么“武”字本身真是这个意思吗?据现在古文字学者研究,“武”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会意字,“止”是脚掌,这里是走路的意思,“戈”是武器,合起来就是拿着武器走去打仗的意思,这才是“武”的本义。不过“止戈为武”的说法,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左传》中记载楚庄王在战胜晋国称霸之后,曾有一段关于武德的论述,其中就说到“夫文,止戈为武”,并说战争的目的在于“禁暴戢(jí)兵”“安民和众”。楚庄王这个说法影响很大,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武”字时,就采用了他的说法。
“武”的小篆字形,提取自赵之谦许氏说文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还提到孙武“字长卿”,节目中演员读成“cháng卿”,这个读法可能不太准确。古代以“长卿”为名字的人很多,比如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据说就是因为他羡慕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众卿之长)蔺相如;又如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字文房,据说就是因为羡慕司马相如的文才,所以用司马相如的字长卿为名。而据考察,刘长卿的“长”就读zhǎng(参见本号之前发过的《〈唐才子传〉中名字的故事:从刘长卿名字的读音说起》一文),所以可能读“zhǎng”更合适。
点校本《新唐书》
划重点
2
《孙子兵法》是不是最早的兵书?
节目中提到孙子之所以写兵法,是为了完成其兵学世家的家族使命,而他的兵法主要是跟他的叔父学习的。而节目中撒贝宁又提到,他的叔父也写过兵法,就是后来传世的兵书《司马法》。既然《司马法》是孙子叔父的兵书,那么它应该比《孙子兵法》要更早,我们为什么又说《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呢?
这里就需要说到《司马法》这部兵书。节目中曾提到,《孙子兵法》在北宋被官方确定为武官的军事教材“武经七书”之一,而《司马法》也是“武经七书”之一。而且《司马法》的渊源是非常古老的,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说:“《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就是说,姜太公、孙子、吴起等都只是根据时代变化继承发展了《司马法》,可见司马迁认为《司马法》的形成还在姜太公之前,足见时代之早。
那么为什么人们并不把《司马法》作为现存最早的兵书呢?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载,战国时期齐威王曾让人整理追记古代的《司马兵法》,并将司马穰苴的兵法附于其中,号称《司马穰苴兵法》。也就是说,传到后世的《司马法》实际是在战国时期整理成书的,故其成书年代可能要比孙武在春秋末年写成的《孙子兵法》要晚。而且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时《司马法》有一百五十五篇,后世大量散佚,现在传下来的只有五卷;而《孙子兵法》十三篇则基本完整地传下来了,是一部有系统的著作。
两者在后代传承的不同命运,可能也跟其内容有关。《司马法》主要是讲军事制度的,可制度总是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孙子兵法》主要讲用兵之道,而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超越时代的。所以,《孙子兵法》在后世的影响更大,人们说起兵法,首先想到的便是《孙子兵法》,将其奉为现存最早的兵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划重点
3
《孙子兵法》是不是孙子写的?
节目开头提到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的情况,说这解决了《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还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孙武写的吗?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事儿。
大约从北宋开始,随着疑古风气的发展,开始有学者怀疑《孙子兵法》不是孙武所写。比如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注过《孙子兵法》,认为其书是“战国相倾之说”,则当非春秋末期的孙武所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直到现代,仍有学者持类似的观点。比如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名著《先秦诸子系年》中考证认为,孙武和孙膑实为一人,而《孙子兵法》实为战国时期的孙膑所著。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怀疑《孙子兵法》不是孙武写的呢?这跟孙武这个人物本身的神秘性有关。尽管从《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孙、吴兵法”(《孙子兵法》《吴子》)的畅销情况,足见先秦时期《孙子兵法》的影响之大。可关于孙武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及更晚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而记述春秋历史的《国语》《左传》,对孙武这样一位春秋末年叱咤风云的将军,却无只言片语提及,故孙武其人是否存在,不免令人生疑。加上魏晋以后,孙膑所著的《孙膑兵法》失传,而今本《孙子兵法》中的部分内容又被认为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所以人们不免怀疑所谓《孙子兵法》或许就是《孙膑兵法》。这是学者怀疑的主要原因。
《吴越春秋》
《越绝书》
虽然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证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确实是两部不同的著作,但仍有学者,例如古文献学家黄永年,坚持认为那只能证明当时确实有两部兵书,而无法证明《孙子兵法》就是孙武写的。所以,在部分学者眼中,《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仍然是个疑案。
不过,这种疑案还是留给学者们去研究吧,毋庸置疑的是,《孙子兵法》这部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所以,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重要的是从《孙子兵法》中汲取智慧,照亮人生!三全本《孙子兵法》对《孙子兵法》做了详尽的注释和精确的翻译,每篇还有题解概括该篇要旨,是阅读《孙子兵法》的一个很好的入门读本。想读《孙子兵法》的读者,不妨入手一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