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学锋:洛碛洛碛老街洛碛豆花

洛碛、洛碛老街、洛碛豆花

图文/饶学锋

洛碛老街的下场口

1971年在农村当了两年知青的我,被招进了位于江北县(现渝北区)洛碛镇的重庆101化工厂(后来的重庆川庆化工厂)工作。

那时,洛碛是四川省江津专区江北县的一个区;改革开放后,江北县划归重庆市管辖,改为重庆市渝北区,洛碛也就随之改为渝北区洛碛镇。洛碛的上游,与江北区的五宝、太洪结壤,下游与长寿区相连,与巴南区的麻柳、青溪镇隔江相望。这里以丘陵为主,土地肥沃,主要盛产水稻、包谷、青菜、油菜等,以前随处可见农家院落旁有农夫在耕耘。

水稻扬花季节,走在乡间小路上,进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稻田,稻花香味扑鼻,令人心旷神怡。包谷熟了的时节,看到满山遍野的包谷秆上背起一个个硕大的包谷,心情十分愉悦。春天,满山遍野盛开着金色的油菜花,十分耀眼;张关山上,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总之,洛碛这个地方,不管从什哪个方向看,景色都是美不胜收,它就是万里长江畔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洛碛历史悠久,是千年文明古镇,也是著名的水码头,距重庆市中心50公里。早些年,这里有九宫十八庙,九宫有:万天宫、万寿宫、紫云宫、文昌宫、天上宫、禹王宫、帝王宫、华南宫、川主宫。这些宫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不光是本地人建造,还有福建、湖广等地的仕宦乡绅,千里迢迢来此建造。十八庙有:迎祥观、尼姑庵、隆福寺、祖师观、插旗庙、青龙寺、仰山寺、山王庙、观音阁、显灵寺、白云寺、庆福寺、新庙、土地庙、杜家庙、板凳寺、宝华寺、孝滩观音庙等。最古老的庙观要数隆福寺,它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由此可见洛碛古时的繁荣景象。

《洛碛九宫十八庙简介》石刻

洛碛不但繁荣,还是一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古时候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入朝做官,最值得骄傲的是南宋时期还出过状元冯时行。

我们工厂离洛碛镇街两公里,坐落在街的长江下游方向的斜坡上,那地方叫“盐井口”。

洛碛街上人很多,任何时候都是熙来攘往。星期天,人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来赶场,不少人从河对面的青溪、麻柳镇坐船来洛碛赶场,整条街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川流不息,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

那时物价很低,一只三四斤的鸡或鸭才1元钱左右,鸡鸭蛋5分钱一个,长江鱼、青鳝、白鳝(鳗鱼)5角钱一斤,黄鳝3角一斤,又白又嫩的莲花白菜4分钱一斤。当然,我们的工资也低,每月才18元5角,要三年后才能拿到38元5角。

洛碛古镇面积很大,相当于好几个重庆磁器口古镇的面积。从古香古色的建筑风貌就知道,它以前是何等壮观。它依山傍水,街道很长。上场口叫月台坝儿,一沟相隔就是洛碛上坝。上坝有为数不多的农家小院,有上百亩的优质土地,种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青菜,远处眺望,绿油油的青菜和蓝天连在一片,就是一个蓝绿色的世界,阳光照耀,一片灿烂,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青菜的菜头是做榨菜的主要原料,这里是盛产榨菜的地方,县干果公司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榨菜厂。一到青菜头收获的季节,上坝的河边就竖着一大片一大片的楠竹,一根根楠竹之间拉起一道道绳索,上面挂满了从农村生产队收来的青菜头。一个个青菜头有柚子大小,让阳光照晒,让长江上的河风反复吹拂,总之它们需要日晒雨淋,如果坐船在长江上经过,定会被这样的场景感到震憾。经过一段时间,菜头干一些,变得有点金黄了,厂里的工人就把菜头收到厂房里,投入下一道工序。经过一道道工序做出来的榨菜,香脆可口。洛碛榨菜历史悠久,在整个四川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还出口到外国。后来,涪陵也大量种植青菜,大量生产榨菜,涪陵榨菜才有了现在的知名度。

洛碛街道的路面全是用青石板铺就,大约10米宽,街道两边大都是经营各种物品的铺面,背街是洛碛居民居住的数不清的穿斗房子,这些房子中有无数的巷子,形成了好几条支路街道,记得有:兴隆街、朝阳街、半边街、建设路、老十字街、新十字街、狮子馆、扯谎坝等。

从上场口到下场口,步行大约要20多分钟。下场口和洛碛下坝相连,洛碛下坝是几百亩平坦的土地,土质好,又紧靠长江边,种植了各种蔬菜和粮食作物,也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农家院落。还有养鱼的大堰塘,塘水十分清澈,能见度极高。碧波荡漾的堰塘边,垂柳在微风中荡来荡去,时常有垂钓者在悠闲地钓鱼。

洛碛老街的上场口月台坝儿

洛碛街道的上场口就是月台坝儿,那里以前是“猪市坝儿”,是买卖生猪、牛、羊的专门场地。农村的猪儿一直是在那里进行阉割,一度也是家禽市场。一到赶场天,这个“猪市坝儿”就喧哗杂乱,人声鼎沸,猪牛羊、鸡鸭鹅叫声不断,吆喝声、猪儿被阉割时的哀嚎声,与人们的吵闹声、谈话声交织一体,此起彼伏。

常见“猪犏二”、“牛犏二”穿着硕大的衣服,把手藏在又大又长的衣袖里,买卖双方互相摸着对方的手指,双方的手指在长袖中不断变化,用这种方式讨价还价。到底最终成交价是多少?旁人不得而知。

洛碛当时是洛碛区政府所在地,老街两旁有区公所、工商银行、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邮政局和洛碛粮站。洛碛粮站很大,修建了几个很大的粮食仓库。粮站不光是卖粮食的地方,洛碛区各个公社的公粮也交到那里。有的生产队离洛碛粮站有几十里路程,同样挑着粮食来这里交公粮。一到秋收时节,交公粮的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把谷子、包谷等挑到粮站交公粮,这时的粮店坝儿,金灿灿的粮食堆积如山。

还有食品站。说起食品站,以前是个很吃香的地方。当年发肉票,每人每月一斤肉。每天天不亮,食品站门口就已排起长队。那时的人们肚子里油水很少,肠子都生了锈,需要油水来润滑。如果你和食品站卖肉的屠夫熟一点,自然割的肉膘就要肥厚一点,肉里的骨头也少一点;如果和屠夫不熟,割出来的肉就可想而知了。那时候,肉店有一个大汉屠夫姓李,很慈祥,胖胖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和一个姓王的屠夫都很受人恭敬。

洛碛街上有一家理发店,店里有十几位理发师。如果赶场天去理发,总要排很长的队。男女理发师的技术都不错,尤其有一位姓熊的老理发师,他自己的头发总是打理得规规矩矩的,脸上满是微笑,很幽默,剪头时爱跟顾客摆龙门阵。他剪平头的技术真是绝了,剪出来的平头不长不短,恰到好处,经他理了发的人看起个个都精神焕发。

另一位姓彭的年轻女理发师,长得丰腴,十分漂亮。她态度好,任何时候对人总是笑嘻嘻的。她不但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还有一对深深的酒窝,很讨人喜欢。她技术超群,不管是给女士烫头、还是给男士剪头,都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顾客们个个满意。她剪出来的头硬是不摆了,就是两个字:“巴适”。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这样的手艺了。

洛碛老街

街上有缝纫社,社里有十来位裁缝,每天很忙碌,因为那时卖成品衣服很少,人们都是买布料来做衣裳。有个照相馆,馆里有两位摄影师,一位姓李,另一位姓廖,他们摄影技术高超。那时没有发明手机,想照相就只有进照相馆,所以那时照相馆生意很不错。

洛碛街上有区医院、公社医院,这两家医院一度曾合并在一起。两个医院的妇产科在洛碛很有名气,医生医术精湛,态度又好。女同志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妇产科医生张光玉、李玉莲、汪医生凭自己的经验尽量减少分娩者的痛苦,让小孩顺利生产。在洛碛,她们是受人尊敬,整个洛碛地区和巴县麻柳镇的孕妇分娩都爱选择这两家医院。虽然西南合成制药厂和101厂都有自己的职工医院,但这两个厂的职工分娩多数也选择这两个医院。几十年来,她们迎来了不计其数的小生命,她们接生的小孩子,有的长大后结婚生子,又让她们接生,两代人都是同一个医生接生。那时候,生一个小孩只需几元钱接生费用,不像现在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洛碛区医院主要看西医,记得有一位姓周的医生,胖胖的身材,戴眼镜,为人谦和,总是笑嘻嘻的,医术很好。公社医院,中医很出名,老中医李维汉、陈美才虽然年纪大,但精力充沛,尤其是李维汉那时可能就有80岁了,他们的医术精湛。那个年代没听说“癌症”之类,当地人生了病,基本上都是在洛碛这两个医院看病就能解决问题。

公社医院骨伤科不错,手杆脚杆骨折或哪个部位关节脱臼了,都在那里找医生接骨斗榫。那时我们职工医院没有骨伤科,接骨斗榫的事只有到洛碛公社医院,在那里最先有两位老医生,后又来了一位叫王天德的年轻医生,医术也相当不错。那时,职工看病费用是全额报销,所以厂里的年轻人有事无事就爱到公社医院去开点药。厂里的小青年最喜欢开的药是“桑椹膏”,这种药膏很甜,都把它当糖吃。

洛碛街上还有人民剧场,除了偶尔集会或演出文娱节目、放电影以外,平时每天晚上都有舞会。跳舞的人很多,音箱里传出巨大的音乐声和舞者的嘻笑声、谈话声汇集一起,此起彼伏,很是热闹。在改革中期发展个体经济,人民剧场中又搭建了许多经营服装、鞋子、包包和其它商品的摊位,舞会只有在大舞台上进行了。

主街道的支路里有江北县第三中学,简称江三中。江三中当时有一位赵老师,大名赵子虬,在四川省武术界很有名气,武术造诣很深,精通各种拳术,并且把刀、枪、棍、棒使得龙飞凤舞、滚瓜烂熟。他在整个江北县有许多弟子,这些弟子在省里及全国武术比赛中经常取得好的成绩。后来,江北县(现渝北区)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

江三中(后来的南华中学)

巷子里还有洛碛镇中学、镇小学。巷子很深的地方,有一个酿酒作坊——洛碛酒厂。酿酒的原料是青一色上等红高粱,酿出来的酒芳香四溢,8角钱一斤,比现在两三百一瓶的瓶装酒要好喝得多,所以那个作坊酿的酒一直都很畅销。“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近5000名职工的西南合成制药厂,也和洛碛镇相邻。

洛碛老街居民上万,整条街都是经营各种生意的铺面,最大的商铺是洛碛百货商店和刘胡兰商店,在洛碛,这两家商店就相当于解放碑的重庆百货大楼和三八商店。也有卖农具和日常用品的供销社、杂货铺。1979年,我在那里买了一床1.5米宽的蔑席,编得很好,睡起感觉特别凉快,比现在花两三百元买的席子都要舒服,虽然已经有四十年了,但我夏天仍然用它,那时才买成5元钱,也就是现在一斤小菜的钱。

洛碛街上还有油腊铺、糖果店、茶馆等。茶馆一直生意兴隆,冬天早上天还没亮,就有好多老者披着棉祅、靸着两片鞋去喝早茶。那时通讯不发达,消息闭塞,茶馆就是个消息集散地,是个很活跃的地方,常去那里听摆龙门阵,天南地北的事情都会知晓。白天在茶馆喝茶、吹牛、摆龙门阵、打川牌的人坐无虚席,还时常有人唱川戏和打川戏锣鼓(叫“打玩意儿”),热闹无比(那时不兴打麻将)。

一到晚上,茶馆更是热闹,评书夜夜满场,说书人讲起故事眉飞色舞、口若悬河、醒木啪啪作响,下面听书人的表情随着故事的进展,一会儿十分紧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一会儿又面带笑容、轻松自如、惊喜万分,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往往说书人将故事推向高潮,说到精彩之处,醒木向书案猛地一击:“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起身抱拳,“各位客官,明儿请早。”

洛碛文化站,那里面有很多图书和小说,图书两分钱看一本,小说可以租回家慢慢看。街上还有印刷厂,主要印制一些单位需要的表格、记录纸之类。白铁加工店,敲一些白铁桶、洒水壶等器皿,另外还兼刻私章,在这里工作的两位师傅手艺不错。

洛碛织布社,有几十位年轻靓丽的纺织女工,主要织一些棉布和纱布。这里的年轻女工后来有好多都嫁给了西南合成制药厂的男职工,也有几个年轻女工成了101厂的媳妇。

街边偶尔还能见到一两个卖打药的地摊,摆摊者大声吆喝扯靶子:“兄弟路过贵地,只因没有了盘缠,现借宝地一块,将祖传秘方药献给大家。”说完,脱光上衣,亮出两块发达的胸肌,“要钱不要钱,先把圈子来扯圆。”然后表演功夫,打一套二不挂五的拳,就开始卖药,1元一包药面面,也不知道其成分是些啥子东西,卖药的人说什么病都能治好,也就是包治百病的神药了。马上有两三个人争相购买,一人买两三包,周围看热闹的人也蜂涌而至,一会儿就卖了二三十包。其实我早就看出,最先买药的那几人都是“媒子”。

有一回在街边,看见一个30多岁的人,皮肤黑黑的,穿着是藏人打扮,光着一只手臂露在衣服外面,自称是西藏人,卖藏药,地下放了一堆羊子骨头,买药人说是藏羚羊的骨头。他说话时,有意把语速放得很慢,一个字一字地吐出来,不注意还真的以为他是西藏人。但我听他说话完全是正宗云南口音,知道他肯定是扯靶子的骗子。

那些年,好多生活用具不好买,尤其是铁锅,但这个东西每家每户都不能缺少,所以有的人家的铁锅烂了就提到街上去补。

每当星期天,下场口就会看到一堆人围成一圈,看一个补锅匠在那里补锅。补锅匠先用南炭(焦炭)在自带的小炉灶里发一笼火,火上放一个用耐火材料做的小坩埚,在里面放一些生铁碎片,上面也用大砣的南炭盖住;补锅匠用力拉风箱,20分钟左右,碎铁片融化成了红彤彤的铁水,就开始补锅了。

看上去补锅匠神情紧张,他左手带着厚厚的手套,手心摊一小堆冷炭灰,伸到铁锅外侧破烂处,右手用专门的勺子舀一勺铁水,倒在铁锅内侧破烂处——也就是左手心的冷炭灰上,放下勺子,立刻用2寸长、卷得很紧实并抹了点炭灰的布头使劲按在铁水上。只见布头上青烟直冒、吱吱作响,一两秒钟铁水就凝固了。这样反复地做,直至铁锅破烂处完全补好为止。这时,补锅匠紧张的面容一下露出了微笑,说明这个铁锅已经完全补好了。

年轻的我觉得补锅的过程有点吸引人,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在那里看一会儿。

街边摆地摊的还有镶牙的牙医。一次,见一牙医给一农村老者拔牙,牙医咬紧牙关,用钳子用力地拔老者口里的牙,只见老者鲜血直流,表情十分痛苦。牙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那颗牙齿拔掉,老者已经是一身血鼓淋裆了,牙医用一点做棉絮的棉花塞到老者嘴里,给了两颗止痛药就完事了,很不卫生。

街边还有卖现烤的三角粑和烧饼的,从旁边路过,总是闻到香喷喷的味道。

还有供销社的酿造厂,生产豆辦、甜酱、酱油等。有时也生产糖果,尤其是酿造厂生产的瓜片,手指大小,晶莹剔透,又甜又脆,入口即化,真是好吃。

洛碛老街

洛碛整个街上餐馆很多,各个餐馆的美味佳肴都独具特色。其中,“洛碛饭店”是当时当地最大的饭店,记得有一位经理姓杨,厨师贺朝贵、罗柄、刘华康厨艺都不错。美味轩酒店、杨坤酒店等,也是当时著名的餐馆,食客不管进了哪家馆子,十来元钱就是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出来总是口齿留香。

但在洛碛,最有名的还是洛碛豆花,不光是几家大餐馆卖豆花,还有很多店内是四方桌、长木板凳的小餐馆,也专门经营豆花。

说来也怪,在洛碛土生土长的人,千百年来不管男女老少,对豆花都情有独钟,任何时候说起豆花都津津乐道。就连我们这些在洛碛工作过的重庆人,对豆花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在洛碛工作了几十年,后来离开洛碛好多年,对洛碛的很多事情已经淡忘,但唯独对洛碛豆花,却记忆犹新。每当我们厂的师兄弟聚集在重庆某个茶楼喝茶时,洛碛豆花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话题,并且有几个师兄常说“又梦到在吃洛碛豆花”。看来洛碛豆花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洛碛豆花味道鲜美独特,很有名气。走进任何一家豆花馆,都会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豆花的清香。可以说,重庆乃至周边几个省巿任何地方的豆花,比起洛碛豆花都逊色许多。

豆花又白又嫩,作料自己打。我去赶场,吃豆花是雷都打不脱的事情。一般除了豆花,还要吃两三碗甑子饭,这种饭又热又硬,香气扑鼻,和豆花一起吃到嘴里,真是芳香四溢,算得上是真正的“绝配”,吃起来安逸得很。再小酌二两老白干,那心旷神怡的感觉,简直不摆了!总之,就一个字:爽!

洛碛“水上漂豆花”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1990年代起,洛碛餐馆里的豆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价格从8分钱慢慢地涨到现在的8元钱了。豆花的价格虽然涨了不少,但香喷喷的甑子饭随便舀,豆花管吃够,3碗5碗都可以,2钵3钵随便整,根据自己的肚子大小来定。作料一般有20多种:熟香油、油辣子海椒、糍粑青椒、花椒油、炒盐巴、味精、鸡精、大蒜泥、香芝麻、碎米花生、黄豆面、葱花、香菜、榨菜颗粒、碎叶咸菜、老姜水、鲜酱油……作料自己打,多少自己定。

1990年代,洛碛又发明了“水上漂豆花”,就是用大土钵先装上烧开的豆浆,再用勺子把勾兑好的胆水豆浆里转一圈“点豆花”。“点豆花”就像耍魔术一般,转瞬间,大土钵内的豆浆里的植物蛋白就凝聚在一起,雪白的豆浆就变成又白又嫩的豆花漂浮在清亮透明的水面。这个过程称为“一瓢清”。

用筷子轻轻挤压一下,豆花就立刻在大土钵的中间变成一砣,很是绵扎,钵里的窖水变得清澈见底,喝起来还有点淡淡的回甜味。用筷子把豆花夹起来在作料碟子里沾一下,入口即化,真是越吃越香,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想吃。

但是,现在的人吃不下好多了,印证了那句话:吃得的时候又没有吃的;现在好吃的东西多了,却吃不得了。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整个洛碛镇老街已经被销毁,所有的建筑夷为平地,千年古镇已变成杂草丛生的一片废墟。当然,现在修建了洛碛新街,宽大的街道两边,高楼林立,各类商铺一应俱全。面对洛碛新街,感觉跟其它地方的街道没有什么区别,总觉得新街没有老街那种古香古色的乡土气息。

洛碛新街,规模较大的酒楼有好多家:天赋酒楼、鑫萍大酒店、丽景酒店、祥和兴酒楼等。火锅店有:齐齐火锅、秦妈火锅、亲兄弟火锅、刘世民羊肉汤锅等。这些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但专门经营豆花的餐馆仍旧不少:曾豆花、洛碛水上漂、王石磨豆花、戴豆花、洛碛老街豆花馆等,比比皆是。

现在的豆花馆

两年前,重庆电视台的美食节目还专门报道了洛碛豆花,并且现场直播了洛碛戴豆花的景象。我的几个朋友在北京、上海乃至新加坡,看到重庆电视台关于洛碛豆花的节目报道后,纷纷打来电话,详细询问洛碛豆花的情况,并表示一但回重庆,首先要来吃洛碛豆花。

现在这些餐馆都是大圆桌、塑料独凳,每家餐馆的老板也非常热情,所以这些年来,洛碛豆花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每到饭点,这些豆花馆都打涌堂。我也偶尔和几个朋友专门驾车到洛碛去吃顿豆花饭,味道还是不错的,但总觉得缺少一点以前在老街吃豆花那种环境的氛围。

以前洛碛老街上的原住民,现在已住进了洛碛新街的高楼,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他们和我们这些在洛碛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离开了洛碛的人一样,心中永远怀念依山傍水的洛碛镇老街,更怀念老街上的洛碛豆花。

2020年9月28日于重庆

作者近照及简介:

饶学锋,1969年下乡到铜梁插队落户,1971年招工到重庆101化工厂工作,后为重庆川庆厂,化工局下属企业,曾经有3000多职工,地址在渝北区洛碛。2011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罗非鱼怎么做好吃?

          罗非鱼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蛋白质.在日本,称这种鱼为"不需要蛋白质的蛋白源". 说到罗非鱼怎么做好吃?小编认为,根据你的口味来确定了. 在 ...

  • 记忆中的太平街小学(下)

    友情提示:本文1253字,阅读约需6分钟 [原创文字不易,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太平街在增福堂街以南,东西向,东起芙蓉街,西到月河路,其中南下洼街以东称为大太平街,以西称为小太平街.大太平街西头路北有个 ...

  • 饶 学 锋:洛 碛 公 园

      洛  碛  公  园 文/饶 学 锋 偶尔到洛碛,也看看以前的开发区,现在的洛碛新街,在新渝社区旁,看到以前大家称为"洛碛公园"那棵老黄桷树还幸存在那里,虽然以前看起它茂密的枝 ...

  • 饶学锋:​洛 碛 麻 花

    洛 碛 麻 花     文/饶学锋     香喷喷的麻花,又酥又脆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零食了.                洛碛麻花   记得小时候,那时候的人都很穷,每家每户的的孩子都是好几个,大人 ...

  • 饶学锋:​痛苦的回忆. 中 学 的 经 历

    痛苦的回忆. 中 学 的 经 历 文/饶 学 锋 1964年小学毕业了,"根正苗红"的同学进入了19中和嘉陵江中学,象我这种所谓家庭出生不好的人自然就不能上正规学校,无奈只有眼巴巴 ...

  • 饶学锋:发 小 相 聚 陶 然 居

       发 小 相 聚 陶 然 居                   文/饶学锋            儿时的伙伴欢聚一堂        在鸿恩寺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五彩缤纷盛开的鲜花, ...

  • 饶学锋:歇 凉

    幼年的记忆--歇凉 文/饶学锋     酷热的夏天,每当吹起空调感到凉爽舒服的时侯,总会想起儿时我们歇凉的场景. 大家都知道重庆是一个天然的"火炉",若在中国数第二,没有哪个城市能 ...

  • 饶学锋:​痛苦回忆.小 学 的 经 历

    痛苦回忆.               小  学  的  经  历 文/饶学锋 1950年腊月廿三(也就是1951年1月30日)传说中的这一天是灶神菩萨上天的日子,但我却在那一天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 ...

  • 饶学锋:​江湖滋味之牡丹花

    江湖滋味之牡丹花                    文/饶学锋   现在随处可见盛开的鲜花,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也都是栽培的各种名贵花草,各地的街道旁广场上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整个城市简直就是花的海洋 ...

  • 饶学锋:乐 趣 童 年

    乐  趣  童  年 文/饶学锋     记得60年代初期,正是我们国家的大饥荒年,那时我10来岁,虽然食不裹腹,个个都面黄肌瘦,但毕竟是天真的儿童,有机会也是要找些乐趣的. 俗话说得好:" ...

  • 饶学锋:“儿童节”记忆

    " 儿 童 节 " 记 忆 文/饶学锋 临近"六一儿童节",看到孩子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漂亮衣裳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在公园尽情的玩耍,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使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