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还是我来说一下莱西一中是怎么回事吧
01
这几天看了几篇关于莱西一中的文章,因为作者不是老师,甚至不是莱西人,便觉得文章欠点意思,有点“旁观者未必清”的感觉了。
我写这个呢,固然有那么点“当仁不让”的意思,这里面呢,一方面我是一中的学生,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中的老师,我在这里呆了小二十年的时光。
另外呢,赶上我自己给自己定的写作任务也要完成,所以搂草打兔子,一并完成了吧。
这算是交代写作的缘起,以表明确属有感而发,外加自身爱好,所以并无人指使,亦非命题作文,呵呵。
02
我看的第一篇文章,题目中那意思是莱西一中何以代表青岛成为全国名校,这事呢,算是大家捧场,莱西一中其实从没说过我们要代表青岛,这点我可以十分肯定。
另外说我们是“全国名校”,这事我们也不认,路还长着呢,还是低调些好,呵呵。
不过,如果说我们是“百年老校”,这点我们认,而且理直气壮。
一百多年来,我们也确实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因为涉及到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名字,我就不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我是97年念的高中,那时候的一中还没有现在这么牛,不过穿着一中的校服走在大街上,依然觉得神气十足的。
从97年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可以说一中有了太大的变化,不管是环境,还是教育教学质量。
我估计大家并无兴趣听我讲我念书时代的那些鸡零狗碎,而会更关心莱西一中的成绩为什么这么好,所以我就把主题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了。
03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中的文化,文化的一中》,在那篇文章里,我算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一中的方方面面,当时反响不错。
我今天依然要首先说的是,一中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有文化,有传承。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随便一所学校就可以称得上“有文化”,也并不是随便一所学校就可以当得起“传承”这俩字。
有道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能传承一中文化的,自然是以老师们为主。
可以这样讲,一中老师们一直持续到今天的那种忘我敬业的精神,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起码,在我读书的时代,我的老师们就是这样了,二十年来,历久弥新。
我从毕业的第一天,就碰到我的老师栾远尊先生,他跟我说的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如果有别的出路,不想干抓紧离开,要干就好好干,干出个样子来。”
这么多年来,一中每年都有新人进来,但是绝大多数新人进来,很快就能与一中融为一体,原因何在?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传承的力量。正如我刚毕业的时候,也是毛头小伙,回来后跟我当年的语文老师们一个办公室,可以这样说,当学生时,是跟他们学,当了老师,还是跟着他们学。
简而言之,一中那一群敬业乐业的老教师们,传承了一中的百年文化。
04
谈到一中老师的敬业,如果不是身在其中,恐怕很难相信,有时我们调侃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时会说“连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我可以这样说,一中就经常上演这么些“电视剧都不敢演”的一幕幕。
有明天结婚今晚在这上课的老师,有妻子在病床上回来给学生上完课再回去的老师,有因为痛风行动不便倒着下楼梯的老师,更有驱车几百里只为回来给学生上个晚自习的老师……
要问他们图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还是要用前面说的那番话来回应,这就是一中的文化,这就是传承,流动在一中老师身上的、刻到骨子里的那种东西,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
在一中,老师们对成绩看得很重,重到考不好根本不用领导去说,自己就能难受好多天,然而纵使这样,一中的学科组内部,依然团结得很,信不?
我一直觉得我们语文组可能是所有学科组里最团结的一个组,不管怎么分,全校的语文老师们都是一样团结,其乐融融。
事实上,据我了解,人家别的学科组也一样。所以也就从来没听说集体备课会有人藏着掖着,从来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大概这也是制胜法宝之一吧。
05
如果说普通老师们是野战部队,那么班主任们就只能称为“敢死队”了。
一中的班主任队伍,我的那帮兄弟们,只能用一个词来说了,一帮“变态”!
以前我给年轻老师年轻班主任们做报告时,会谈到一中的班主任的奉献精神,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我有时会调侃一下:你们就看我行了,我做到什么份上,他们就能做到什么份上,甚至数倍于我,你说变态不?
周末,累了一周了,谁都想在家休息休息,我们一个级部一般25个左右的班级,有时能来20多个班主任,正常的话值班只需要五六个人。
其他人都是义务来的,有加班费么?没有。为什么要来?
因为文化,因为传承。
早晨学生一般是六点到校,班主任们都是六点前到,晚上学生是十点十五放学,他们也基本上那个点走。
别的不说,我觉得,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至于其它的关心爱护学生,大家可以自行脑补,那都不是什么事了。
写到这里,我依然想提一下一位同事的对象曾经发的朋友圈:“所谓一中班主任,就是一帮当你死的时候都要问问他有没有空你才能死的人……”
这支队伍里,有刚毕业的小伙子小姑娘,也有五十多的老教师,其实不管哪个年龄段,做出这样的牺牲,都不容易,不是吗?
06
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位好校长。
一中近几年的腾飞,刘同光校长功不可没。
如果是往年,这段话我是不会写的,即使写了,恐怕发出去一会儿就会接到刘校长的电话,让我撤下来。
现在这些已经不是问题了。
在那篇文章里,总结了一句什么“一中校长号称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这句话显然是露了怯。
所以说,“不信谣、不传谣”,是有道理的,呵呵。
刘校长从来没“号称”过,这点我也很肯定。
我在今年的培训中,多次提过他,用的一个词都是“敬重”。
这是一位让我敬重的人,也是让一中的老师们敬重的人。
正如我上面写的那样,他从来不允许表扬他,更不允许歌功颂德,单这一条,就已经异于常人了。
我就写几件事:
刘校长只要在的时候,办公室的门永远是开的,即使来了人,依然是开的,很简单的意思,心底无私,不怕隔墙有耳,有话只管说。
每年都有企业给学校提供各类的“奖教金”,有时我们提议,能否给中层领导多发个三百二百的,他都是一口回绝,并且告诉大家,这是为大家好,大家跟老师们一个杠,队伍才好带。
去年实行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我曾经看过工资单,他拿的是不是最低档我不知道,反正是不到我的零头,也基本上不到一个普通老师的零头。
至于维护老师利益,尽最大努力为老师们争取各种待遇的事,那就数不胜数了。
如果要给刘校长贴一个标签,我觉得全校的老师都会给他贴上三个词——“公平”“公正”“公开”。
关于他,不多写,真要写下去,就要写个专篇了,别急,以后我肯定写。
07
一中的管理呢,要写一下,虽然我认为这属于“军事机密”,呵呵。
现在很多人经常诟病一中的管理“变态”、不人道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其实这事呢,不要说外人,即使是我,当初也看不懂。
我记得刘校长刚来的时候,每天围着学校转,后来熟了以后我就跟他说:“当时我觉得,这个校长不能行,我怀疑他每天这么转,连一中有几个老鼠洞都数了,哪是干大事的人”,刘校长哈哈大笑。
刘校长对细节的要求特别严格,这事当时不理解,但是后面就明白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其实我们从事的教学,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事业,为了把我们的这项平凡的工作演绎地不平凡,我们就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得抓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抓教育教学的细节,其实也就是抓学生管理的细节。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细节的要求,一旦成为常态,就会成为习惯。
一中在管理上的秘诀其实就在于习惯的养成。可以这么说,要抓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全体老师不断地努力,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面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其实里面有些看似“不人道”的要求的背后,往往都是“习惯的养成”,正如我在《一中的文化,文化的一中》里谈到的那样,一中虽然条件很差,但是学生们把这当成了“历练”,能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学习上的困难也往往会容易许多。
这个话题就不多往下写了,有泄密的风险,呵呵。简单说一句,很多事,耳听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正如衡水中学,能成功,就说明人家有独到之处。
同样,一中也如此。
08
最后一条,如果按照公文的写法,这一条按理是要放在最上面的,不过我写的不是公文,放在最上面呢,就有唱高调的意思了,所以还是放在最后。
这条就是,从上到下,从政府、局里到社会各界乃至学生家长,对一中的全力支持。
这点呢,我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唱颂歌,我身在其中,自然非常清楚,政府给了多大的支持,教体局的领导们给了一中多大的支持。
写到这里我要多说句,其实有些地区的教育质量上不去,我觉得恐怕最要反思的应该是政府的有关部门。
在这点上,我觉得莱西的教育部门也好、政府也好,可以说做得无可挑剔了。
至于社会上,像华商集团这种常年赞助一中的企业,可以算是助学的典范了。具体数字我没统计过,这几年的赞助应该是超过500万了吧,实属不易。
还有一中的家长们,对学校对老师的配合,我觉得也能称为典范了,当然了,这里面首先是因为一中争气,让家长们放心,家长自然也就非常配合了。
往年呢,别的区市的学校有过来学习的,或者听了一中的报告后,有的人就会说一句:“学不来,学不来……”
这句话呢含义挺多,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也有不屑一顾的,也有确实实事求是佩服的,不一而足。
写到这里呢,我也可以这么说一句,莱西一中,很多东西,确实学不来,呵呵。
为什么呢?
因为文化,因为传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