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力学角度看太极拳的听劲与懂劲

刘光鼎院士

从力学的观点出发,我们再对听劲和懂劲做如下的具体说明。

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力学中通常用矢量来表示力。要想了解一个力,首先必须与此力接触,才能感觉到它的大小和方向,否则只是主观上的臆想和推测。所以,听劲要听着力点处的劲力,“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而不是

听别处。着力点以外的任何地方,都不能提供直接的、具体的情况,尽管太极拳法并不反对通过目光和精神而预测敌机。但是,掌握对方劲力的虚实变化,最关键的却在于着力点。必须把思想和意识集中于着力点上,务求精确地获取此处劲力的大小和方向。太极拳法中有“乱环诀”,专门阐述着力点问题: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招法成。

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此处发落点即着力点。对方劲力着于我身上的部位称为落点。先要通过移动、转动或滚动使此落点落空,然后再以此落点打击对方,称为发点。发点即落点,能利用对方的落点作为发放对方的发点,即掌握“环中法”的关键。

通过听劲来充分地了解对方劲力,其途径原则上有二:一方面是尽量增长对方劲力的作用过程;另一方面又要尽量增加自己对于劲力的敏感程度。太极拳法规定,采取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以增加对劲力的敏感;而采用圆弧运动,以增长此过程;并用圆弧向直线的转化,以完成由防御向进攻的转变。

太极拳术中所谓的灵活,指的是人体的转动和滚动,以及凹凸的虚实变化。转动和滚动也是圆弧运动,使对方的着力点沿圆弧轨迹转移;凹凸变化实际是直线运动,使对方着力点作直线进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针对具体情况,使进攻的劲力落空,破坏其预定的计划方案。因而,遇劲即化,或转滚,或进退,不为敌力所困才是灵活。

太极拳法广泛使用转动,先顺转以化敌劲,再逆转以击敌身。掤、捋、挤、按必须贯彻以腰为轴的转动;採、挒、肘、靠则不仅用腰,还结合步法的虚实转换来完成各种转动。对方用大力作用于我时,只要着力点不落在通过重心的中垂线上,就可以用腰作转动,化除对方的劲力而保持自己的平衡。由于我身体的转动,着力点必随对方的劲力在空间内位移,而不能直接作用于我的重心。于是,我用小力转移其大力,着力点位移,能使对方劲力落空,身体腾虚。我则根据其运动规律,由防御转入进攻,向对方身体施力。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即出”。

滚动同样也是圆弧化劲,只要顺敌劲而滚动,就能做到“擎起彼身借彼力”。设对方以大力作用于我手臂时,我即用相应的肩、肘、腕诸关节为轴,顺应敌力微作滚卷,使其着力点的位置改变。此时,对方的着力点落空,其身体则依惯性定律继续前行,重心移动。因此,我只要有节奏地作反向逆转的滚卷,就能使对方受到打击,或发放出去。顺滚为合,逆滚为开。

着力点的改变,除利用圆弧变化外,还可以用直线变化,或者说是形象上为直线的圆弧变化。此种应用主要是对方的着力点在我重心的垂直线上时,先含胸拔背,沉腰坐胯,使其着力点微向后移,卸却来劲,随即进击。其实,在重心垂直线以外的作用力,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这种直线往复的变化,是在圆弧运动的基础上,由舒展缓慢而逐渐紧凑迅猛得到的。

由此可见,只要对方的劲力挨到我的身体,我身体上的受力部分,尤其是腰胯部分,应随其速度作圆运动,或左右水平旋转,或上下垂直滚卷;先顺其劲力以接定对方的劲力,随即转移其着力点与作用方向,同时蓄劲待发。只要对方重心失去其正常位置,脚跟离地,即可发放。这种太极手法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能够在对方劲力将发未发之际,使我的劲力突然爆发,则对方将如球弹出。此动作好像是直线,实际上仍是圆弧,否则即是顶撞对方,而不能使其着力点转移落空。但是,由于圆弧和直线之间的转化,接榫无迹,既能快迅而先发制人,又能使对方无法窥测我转化的时机。这种造诣境界的获得,必须在长期的听劲和懂劲训练中,熟谙地掌握动作和劲力的特点与规律,确切地预测其虚实变化;又必须在长期行功走架之中,提高腰裆劲的质量,全身劲力完整而富于弹性爆发力。

因此,盘架子的过程就是从开展到紧凑的过程。开始时,下肢要从大虚大实逐渐进入虚实渗透,亦虚亦实;上肢要从大圆、小圆逐渐进入外形为直线而仍富含圆弧的意味。任何圆弧动作都不得失去掤劲,意念中要随时不忘了解敌情,寻觅对方的薄弱环节,转移对方的着力点而化击对方。随着敏感程度逐渐增加,识别和判断能力也不断提高。此时,圆弧动作自然能够逐渐缩小,略微转移对方的着力点,就已经完成化劲而转入发放。在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和敏感性都提高之后,小圆弧就可以逐渐变成没有圆弧形象的直线运动。到此地步,“彼之力方入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对方进则将如球弹出,退则将受到发放,从而达到太极拳法在击技中圆融精妙的高度境界。

通过听劲了解到对方劲力的大小和方向之后,还可以采用分力与合力或螺旋力的作用而达到化击的效果。这里也包含有转移对方着力点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使对方劲力的方向略微改变,而使他受到更大的合力作用。

各种拿法大多利用杠杆原理。但是,拿法的取得在于对太极拳招法的熟练,也在于打手中对方受我诱引拟合,顺势取机。然而,一般地说,任何拿法都有解法,甚至有多种解法。因此,不能将拿法看成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过高地估计其作用。不结合着力点的改变,不结合分力合力的应用,有时拿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该看到,拿法至少要占用自己的一只手,甚至要占用双手,这对我是不利的。在打手中受到擒拿时,一般性的处理是立即放松最靠近被拿处的关节,使对方拟想的支点与力点不再起作用,并依其薄弱环节而破之。例如,腕被人拿,则应松肩肘而利用滚动或移动向对方大拇指施力,如揽雀尾。因为在手握的动作中,大拇指为薄弱处。再如,肘被人拿,则应松肩松腰,以解其旋拧肘关节的作用,同时或用高探马以分脚蹬踢,或用玉女穿梭以用掌进击。所有这些动作,同样要贯注精神于听劲和懂劲。因此,在太极拳术中,我向人施力,必须周身完整,全身劲力集中;人向我施力,我周身关节必须节节松开,不使其劲力作用于我重心。

太极拳法要求了解对方情况,“因敌变化示神奇”,因而才有黏走。在我不了解敌方的劲力趋向时,则应采取问劲,主动问清对方劲力的大小、方向和着力点,并因势利导。此时,或者佯攻诈诱,如用掌扑面或锁喉,示形于敌,待其发觉而作相应变化时,我却能早一步了解其动向,并破坏其平衡;或者预设圈套,如左顾右盼,迫使对方顺我而来,我则转腰胯改变身体方位,将敌推出,不然,对方抗拒,我则用单鞭的通臂劲,立肘扣腕连击对方。

由此可见,太极拳法运用力学原理,采取以静待动、守中寓攻、攻守结合的方针,并不是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太极拳法并不反对主动进攻,只不过它要求在具体地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去进攻。因此,在打手中,要目光神威,精神贯注,用听劲以了解情况,用懂劲以采取应变措施,因势利导,夺取胜利。这完全是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具体的解决。这种唯物辩证的高度,是在长期实践斗争中所做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击技双方矛盾的深刻研究与认识;既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具体分析与具体对待。这是太极拳法的特点,也是太极拳术与其他拳术不同的主要之点。

相关著作《刘晚苍传内家功夫与手抄老谱》《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