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草捡到一枚晋代金印,不识货,送废品站换了8分钱一斤的盐

1961年武汉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下乡去进行文物普查及回购,有一位姓赵的年轻人拿了一枚金印给工作人员看,负责回购的工作人员看了那枚金印之后脸色大变,之后他询问小伙子这个东西想卖多少钱,小伙子犹豫了一会儿说:“100块钱吧”,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给了小伙子100块钱。小伙子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工作人员也满心欢喜地收起了那枚金印。他们两方都感觉自己捡了个漏。实际上,这枚金印是小伙子用8分钱一斤的盐从一位农民手里换来的……

1958年3月的一天,湖北恩施马尾坝村的村民老刘在田埂上锄草的时候无意间挖到了一个小陶罐。老刘拿起陶罐用手向里边掏了掏,发现陶罐里除了一些泥土之外没有什么东西。由于当时的生活物资比较匮乏,老刘觉得这个陶罐可以拿回家装点东西,于是他就拿着那个陶罐到了河边去用水清洗了起来。谁知道当陶罐洗完之后竟然从里边掉出了一个方方正正的金属块,那个金属块周身泛黄,老刘用手掂了掂,感觉那个金属块还挺重,他以为那是一块铜块,于是满心欢喜地将它捡了起来放进口袋,他觉得这个铜块可以拿到收购站去换点钱。

第二天,老刘带着那个铜块去到了供销社的采购站。采购站的工作人员是一名姓赵的小伙子,他接过老刘递过去的那个小铜块用秤称了一下,告诉老刘大概有一两多重,按当时的废铜价格折算应该给老刘八分钱。由于当时供销社的盐正好是8分钱一斤,小赵就问老刘是要一斤盐还是要8分钱,老刘选择了要一斤盐。于是,采购站的小赵给老刘称了一斤盐,老刘高高兴兴地拎着盐回了家。

老刘走了之后,小赵拿起那个铜块想把它扔进废铜堆里。但是,在拿起那个铜块的时候他突然感觉那个铜块好像很不一般,他仔细端详了一下,发现铜块上面好像雕刻着一条蛇,而且铜块的底部还有几个像字符一样的文字。小赵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就留了下来,时常拿手把玩。

把玩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小赵发现自己把玩的那个铜块竟然被他盘得越来越亮,它已经褪去了原来的黄铜色,隐隐透出一股金光。这时候,小赵猛然意识到:这个“铜块”根本就不是铜的,而是金的。有了这个惊人的发现,他赶紧把那个“铜块”拿到家里藏了起来。

1961年,武汉文物商店到乡下去回购流散在民间的文物,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他们就借用了供销社的采购点来进行文物回购。每天看着来来去去的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文物来找那些专家鉴定售卖,小赵的心忽然一动,他想起了自家的那个小金块。于是,他对文物商店的专家说自己手里也有一件宝贝,想卖给文物商店。

第二天,小赵将自己珍藏的那个小金块拿到采购站并递给专家。专家接过小赵的那个小金块仔细一看,当时脸色大变,专家一下子就认出来那是一枚极其罕见的金印。专家不动声色地问小赵:“这个东西你想要多少钱?”小赵犹豫了半天,奓着胆子要价100元,专家们连眼皮都没眨直接就给了小赵100元,现场收购了那枚金印。

一枚用8分钱一斤的盐换来的“铜块”,小赵一倒手竟然卖了100块钱,小赵拿着钱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也很满意,因为他们收到了一枚珍贵的金印,只是可惜了那位不识货的农民老刘,用一枚金印换了一斤盐……

那么,这到底是一枚什么样的金印,竟然值100块钱?要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100块钱相当于一位农民大半年的收入。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枚精美的金印:它高2.2厘米,重85克,材质为纯金,这枚金印的上部是一个蛇形的钮,底部的印面则刻有“晋蛮夷归义侯”三行六字,金印保存完好,造型精美,印文古朴雄厚,是我国古代金印中的精品。

那么,这枚金印是哪个朝代的呢?专家结合印文并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找到了答案。从印文的字面“晋蛮夷归义侯”这六个字中可以得知,这枚金印的年代为晋代。晋代的时候,施恩归建平郡管辖,当地的居民大部分为少数民族,“蛮夷”在古代也是指少数民族,“归义侯”则代表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首领。专家分析这枚“晋蛮夷归义侯”金印正是晋朝皇帝赐给当地某位少数民族首领的封印,具体是哪位首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这枚“晋蛮夷归义侯”金印保存完好,造型别致,做工精美,印文古朴,是我国古代金印中的精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宝,而它的发现也为专家们研究晋代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政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这枚“晋蛮夷归义侯”金印曾是武汉文物商店的“镇店之宝”,在文物商店改制之后它被武汉博物馆收藏,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