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还有山海关嘉峪关

豆瓣评分系统太粗略了。最近看的国产文艺片里,《春潮》我给七分,四舍五入给了四星;《平原上的夏洛克》我给八点五,四舍五入还是四星;《过昭关》我觉得可以给到九,结果四舍五入还是四星。所以,我决定给这部电影五星。

开始只觉得剧本工整,镜头平整,主题鲜明——这就很不容易。影片的题目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中国公路片,只不过是祖孙俩的公路冒险,从周口到三门峡,跨越整个河南,从平原到山区,从现代到过去。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爷爷可以是菊次郎夏天式的可爱流氓;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爷爷可以是阳光小美女式的真流氓;或者在同样是中国电影的《孙子从美国来》中,爷孙的对比可以戏剧而夸张。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平常琐碎的生活,加上少许会心,少许幽默,在爷爷的口中和孙子的脑海中,几天几夜的公路之旅幻化成了伍子胥的形象,带我们穿越了古代和现代,也穿越了一个人的人生。

我好喜欢过昭关的设定。在此之前,我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略有耳闻,但对过昭关的故事一无所知。去年回国坐高铁,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感觉,可以看见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在数十分钟内一点点变化——怎么说呢?就好像真是身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个世界里。过了郑州往西走就是山区,经过三门峡后,已经是秦岭的一部分,电影中有突出表现。爷爷让孙子披上衣服,说山里空气凉,昭示着他年轻时对这一带生活的熟稔,也是电影场景变换的交代。我查了地图,周口到三门峡不过五个小时车程。影片没有说爷爷为什么不坐公共汽车,而非要带着孙子开着小三轮,以时速二十公里的速度走好几天,我觉得是影片的一种暗示,意指他们走的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回顾一个人的人生。不但要过昭关,还要过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还有爷爷和养蜂人说的,“最后一关”。孙子还那么小,掉颗牙都新鲜半天,怎么能理解过昭关的含义?父亲鸡飞狗跳,是U型人生的低谷阶段,怎么能理解爷爷为什么要带着孙子以近乎离家出走的方式去看望老朋友?只有老朋友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农场的朋友过了几十年也要来看他一眼,为什么看了一眼之后不到十分钟就要离开。对爷爷坎坷的一生来说,这几乎是一种朝圣的行为,朝拜他的青春,他的友情,他镜框里那些用黑笔圈出的伙伴。

我还喜欢路遇养蜂人的那段情节。有了货车司机的铺垫,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再感到怀疑(啊,为什么之前要怀疑呢?),我们看到养蜂人就知道他们会是萍水相逢的朋友。爷爷的人生,在之前碰到郑州小伙以及和孙子讲故事的时候已大致勾勒出来,在养蜂人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呼应。山区的夜凉如水,一盏孤灯点在帐篷边,外面是漆黑如许的夜,两个经历过大半辈子的老人谈着他们的共同语言,三年灾害、反右、文革……端的是过了一关又一关。说到最后一关,两人豁达一笑。虽然他们有那样坎坷的人生,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关又一关呢?老朋友最后托儿子打电话来,“说能见到你最后一面,自己很满意”。满意这个词用得好;人人都有最后一关,走时平静,子女都在床前,像《唐顿庄园》里的老太太说的那样,Lived a privileged and interesting life,纵然不是澳门赌王,但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满足吗?

我们谁又不是嘴里嚼着泡泡糖,喜欢爷爷带着我们逛乡下的没见过世面的城里小孩呢?

我们谁又不是不是着急忙慌,一边媳妇生娃一边城里工地,忙得顾不上父亲孩子只能埋怨的忙于生计的小市民呢?

只不过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可以做一个云清风淡的乡下老头,毫无疑心地把摩托车借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和路上养蜂人萍水相逢地聊天南地北,聊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一关又一关的人生。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

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

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

今夜晚怎能够盼到明天。

电影前后都有呼应:孙子的牙和爷爷的牙,孙子的不愿来和不愿走,开头父亲放下的洗发水和最后爷爷放下的洗发水,连哑巴爷爷的字都有伏笔。临走是给爷爷的字:“这一路,山高水长”,明说的是爷爷,结果说的却是自己。爷爷的身世,在旅行中一层一层给观众展开,几个配角,如电子喉的养蜂人,哑巴爷爷,都安排得妙且有趣。

河南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水之地,仁义道德, 可以说是最“中国”的地方。而影片里面的人物,也给我一种儒家中国的感觉。父子之间的孝,兄弟之间的悌,朋友之间的义,陌生人之间的仁,每个人都活得那么平和,在琐碎日常的生活中,连一个吵架或冲突的镜头都没有,固然是导演整个镜头语言的风格,但也让我看到一个信任他人、同情弱者的乡土社会,那是我真正怀念的故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