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泥泞路上
国庆大假,带妻儿回老家看母亲。在乡场上下车后,还有两里多路要走。
两里多路,大致两段。一段是机耕道,土路的底,铺了些碎石、砂砾,东一块,西一块。宽了些,硬了些,但泥土的质地没变。天晴时还好,一下雨,水和泥一搅,就黄汤糊糊。加上鸡猪牛羊折腾,人来人往踩踏,有时打滑,有时陷脚。
再一段,是真正的乡间小路,羊肠一般窄细,蛇一般逶迤,掩映在高乔低灌里——近些年来,村里人外出打工的多了,走这路的人就少了。路边的铁线草、丝茅草,甚至藤蔓、荆棘,都张狂地窜到路中间,又窜到路对面,盘根错节。捎带些雨水和泥浆后,滑如溜冰场。一不小心,就可能摔跤跌倒,或者鞋被黄粘土陷住,难以拔出。
总之是,路难行。而到秋季,阴雨绵绵,路就更加泥泞、湿滑。我们回去时,正是这样。
妹妹们依次出嫁,先后去了江浙打工;父亲辞世后,母亲便一个人呆在老家。平常,我和妻儿在远远的城里,上班的上班,读书的读书,很难一起回来。难得遇到七天大假,哪儿也没计划去,只想回老家,陪母亲多呆两天。所以出发时,各自带了些必要的用品。儿子的大书包,我的手提电脑,换洗衣物,日常用品,零零碎碎几大包。下车后,又在街上买了些东西,新鲜的肉菜、卤品之类,又是几大包。
在那样的泥泞路上走,空手空脚也不利落、轻松,何况还这样拎着、背着,艰难,可想而知。
但心情都还不错。儿子住读,成天被关学校里,很少走这样的路,也许是新鲜,也许负重轻,一个人冲在最前面。妻是高跟鞋,又拎着东西,走得就艰难多了。我双手提着,肩上背着,也不轻松。只好两个人拖在后面,边走边歇,边看看烟雾里的山岭,村野,人家,作物,边说着不咸不淡的闲话。
在又一次停下歇气时,妻颇有感慨:“你要是准备‘换叫’,可一定得找个愿意陪你走这泥泞路的女人。”
“换叫”是麻将术语,即改变“胡牌”的选择和方向。四川人好打麻将,也喜欢将麻将术语借用到生活中。“换叫”之说,常被用来指代婚姻的改变——麻将是游戏,或赌博,当然可以不断“换叫”。但现实生活中,却多半只能说说而已。妻此时此刻此言,显然是玩笑和调侃。尽管她的神情,很郑重其事,很一本正经。
但是她这话,到底还是让我觉出了许多言语之外的意味。心里,也仿佛被石子击破的水面,泛着微微涟漪——谁,是那愿意陪我走这泥泞路的人?
最先,当然是父母。这路通往乡场。而乡场,相比老家所在的村野,无异于一个繁华、热闹的世界。在我很小时,父亲和母亲,一定多次带着我,通过这土路,到那繁华和热闹中去。有时背着,有时抱着,有时牵着,有时领着。那过程中,一定有风,有雨,有电闪,有雷鸣。而那时,我多么小,弱,乏力,腿软。面对那泥泞,那湿滑,心里,一定有过恐惧和害怕。但是有他们在,或背或抱,或牵或领,我在那泥泞路上,在对另一个世界的渴求和向往中,一点点长大了。
因此,对这路,最初也最深刻的记忆,不是跌跤,不是滑倒,而是一些温情的细节,一些值得珍惜、回忆的片断。
上学第一天,从家里到学校,父亲一直背着我,直将我背到乡场上,背到那小学校门前。那时,父亲30多岁,年青,身板儿结实,腿脚有力气,但,到底还是粗气连连,汗湿衣衫了。一路上,父亲边走边歇,边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叮嘱我要好好读书,指望我能够有出息,并说这是他和母亲唯一的希望。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点头应承。那不是他第一次背我,不是第一次对我说那些,也不是最后一次。但是那一次给我的印象,真是太深,太深,现在回想起,仿佛还能感觉到他背部的体温,看到他眼里期待的微光。
许多年后,我有了所谓的“出息”,他却并没能享受到多少。此时此刻,当我在老屋檐边,就着夕光,在手提电脑上敲下这些文字,他却离开这个世界,离开我和我们的生活,已经一年多了。他的坟前,我和妹妹们栽的四棵柏树,和坟头蔓生的野草,已郁郁葱葱了。
当然还有母亲。母亲没太多文化,但母亲像一口井,有着无穷温暖和慈爱。记得小时候,每次上学离开,都是带着母亲的叮嘱,每次放学回来,泥泞路那端,炊烟和屋檐下面,总是母亲的笑脸。若是突然下雨,冒着大雨,趟着泥泞,给我送来斗笠和雨伞的,大多是母亲。
直到参加工作后,我们每次回去,母亲总要收拾许多东西,米面肉菜什么的,满满一背篓,母亲背着,直送我们到车站。母亲个儿不高,但在那泥泞路上,走得格外沉稳,结实,让我们心里,感到安妥和慰藉。有时甚至觉得,只要有母亲在,再长再远的路,也不会孤单,再艰难坎坷的路途,都能够走到。后来,在一篇文章里,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母亲究竟是什么?想不出明确的答案。我只知道,那个在下雨的黄昏,在路的尽头,满眼焦灼,静等迟归孩子的人,是母亲;那个把叮咛缝进鞋垫,把牵挂装进行囊,把所有慈爱写在心底的人,是母亲;那个在孩子面前不流泪,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为孩子辛苦奔忙,毫无怨言的人,就是母亲——我只知道,这世上有一个最伟大而最平凡的女人,那就是母亲。而在我懂得爱人的时候,我最爱的人,便是母亲。”
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小时候是这样,30多岁时的今天,仍是这样。
然后,就是妻了。妻和我是高中时的同班同学。相识、相恋、结婚,到现在,近二十年了。这条路,她陪我走过不知多少次。恋爱时走,结婚后走,生了儿子后,也走。从蹦蹦跳跳的大姑娘,到她所说的“人老珠黄”的今天。
刚开始走在这泥泞路上,妻也有过怨言,有过嫌烦,对这路,和路那头的我贫寒的老家。但是渐渐地,她不再抱怨了。就像对我,她虽然也曾有过挑剔,有过苛责,有过怨怼,但是渐渐地,就习惯了,接受了。当然,我对她,也是如此——有时觉得,夫妻间的感觉,感情,就像一对齿轮,既需要爱情的润滑,也还需要彼此的磨合,忍让和牺牲,才能更好、更紧密地契合。
事实上,妻陪我走过的,何止这一点点泥泞路途?
我一直不知道,嫁给我,她后不后悔。但我知道,她也有过很多很美的梦。少女时代,她梦的主角,是白马王子,但我不是。结婚后,她希望我能时时陪伴她,但我没能。她的衣着,是素朴的、家常的。她的脖上,不曾佩金,她的腕上,不曾戴银。贫贱夫妻百事哀。她有过怨言,有过责难和调侃。但是渐渐地,也习惯了。人前人后,我曾有过偶尔的风光,但她总在风光之后。她未能与我同甘,而总是与我共苦。在我的生活里,出现风雨和泥泞时,在我的人生途程中,出现坎坷和崎岖时,是她,也只有她,始终陪伴着我,安慰着我,支撑着我,一起走过——就像此时此刻,她陪伴着我,毫无怨言地,走这泥泞小路。
她还给我生了儿子。儿子乖,听话,聪明,自小就被公认。儿子五岁时读书,我七岁才上学。儿子七岁时写的日记,我十七岁也写不出。儿子现在读初二,但他的文章,我高三时的,也不能和他相比——这些,也许都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儿子懂事。儿子知道我们的家境,但他不仅不嫌,而且理解。比我们差的家境,还有,儿子不仅不鄙视,反倒能生出同情和怜悯。比我们好的家境,也有,儿子不羡慕,不嫉妒。儿子淡看钱财,浮云富贵,有与他年龄不太相称的淡泊。儿子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儿子能努力读书学习。儿子懂事,这比什么都好。儿子愿意跟着我们走,这比什么都好。
就像此时此刻,他陪伴着我,走这湿滑、崎岖的泥泞小路。他没有怨言。他一直走着,在我们前面,陪伴着,牵引着。有他,这路再湿滑,再崎岖,再泥泞,我们也能视为坦途,或者,当坦途一样地走。有他,就不孤单,不寂寞。有他,就有希望,有明天。就像当年,父亲背着我走在这路上时,我想,他是将我当作了希望。现在,走在这路上,我也是把儿子,当作了未来的希望。他将陪伴着我,和他的母亲,和我,在这路上,一直走下去。就像当年,我陪着我的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走。
这样想着,心里越发觉得轻松。连提着、拎着的繁杂物什,也不再像先前那般沉重。儿子在前,妻在中间,我殿后。很快地,泥泞之途就将走完。母亲的笑脸,盛开在老屋檐下。母亲一如既往地,像一只窝旁守望的老鸟,在等待着我们,迎接着我们。
2006.10.鸽子湾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