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溪、马韬:在朗读中成长【首都国学全家福93】

《朝花夕拾》读后感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初一 郭小溪 12岁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我利用假期好好拜读了一下,很有感触。初读这本名著,没有高大殿堂感觉,反而觉得很接地气,很像是自己的朋友在分享他的童年故事,和你唠家常。

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当这些字句映入我的眼帘,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我的童年时代。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在学校操场里嬉戏打闹,在土堆里面挖蚯蚓,夏天在打着手电筒在树上找知了猴,整个学院的家属院里充满了我们快乐的笑声。当现在有烦心事的时候回想起这样,我的嘴角都会留下甜甜的笑。虽然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一去不返,但由此让我意识到应该更加珍惜当下好时光。

我和鲁迅先生虽处于不同年代,有这不同境遇,但每个人的童年都是难以忘怀的。是苦是甜,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都是我们值得拥有的财富。对于现在的我,确实应该珍惜来者不易的幸福生活,我要每天心怀阳光,仰头向前。

朝气蓬勃

花样少年

夕惕若厉

时不待我

朗读的力量

 马韬(大学四年级学生)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更是一个大文化的时代。便捷的网络环境,不仅即时地传播着国际、国内的时事热点,还积聚着了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粹。朗读,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但是它勇敢且笃定地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点以及精神的支柱。

当提到朗读时,总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朗读不就是一遍遍无聊的重复吗?有什么用?”其实不然,从最基本的来讲,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对于同样一段文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认知,都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的朗读效果。进一步来讲,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都会特别提醒同学们注重朗读。在一些知识讲座、文化交流的场合中,也不乏有老先生分享经验:“在文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朗读几番,便顺畅了,便理解了。”

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他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有力,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所以说,“朗读”,可不是那么简单,更不是那么枯燥。

可是,即使它有这些特性,但是至于到达“时代的热点以及精神的支柱”这么高的层面吗?

是的,至于。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份子,物质世界的富足,我们有目共睹。但是,精神世界的匮乏,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就能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价值观,一个十几分钟的游戏赛局,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性格......看起来我们享受着一个,一个,又一个,我们是“富足”的,但是实际上带来的却是不断的失去。

而朗读,在这样的环境下,便拥有了具有时代烙印的巨大意义。它具有让人静心思考的魔力。或许在朗读的第一遍、第二遍中,你感觉“一无所获”,但是,当你进一步朗读,你会发现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会让你沉下心来感受,你的目光开始在文段中缓慢下来,你的声音开始富有感情,你的思想开始清晰,你的内心开始沉浸,最后,你会发现,这些朗读中的改变,会慢慢映射到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这便是朗读的价值与意义。

朗读,应当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优秀且持久的习惯。《卓逸、安祺朗读项目》,便是一个一直在为朗读的发展、传播努力的优秀项目——“有声朗读”搭配上“互联网分享”,一个有趣且有影响力的组织,正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编发:首都国学.果雪儿中医启蒙全家福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