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弄清影】疫情下的扬州商户

■梅静 文 、图

01

菜户老高的担当 

凌晨4点,城市里的人们还在睡梦中,这里就已经醒了。

这里是位于扬州市区东南部的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它承担着扬州90%的“菜篮”供应,并辐射周边镇江、泰州等地。2021年7月28日以来,受“德尔塔”新冠疫情影响,扬州被按下了“暂停键”,但市民餐桌却是一天也不能停。

56岁的老高攥着手机,踩着窄窄的铁梯,从“卧室”下到了店铺。面积约70平米的铺子里,灯光雪亮,几辆拿货的电动三轮停在门前。两个光着上身的本家兄弟,和跨在三轮上的汉子们熟稔地打着寒喧。

“你们先挪一边,大车马上到,18吨货,管够。”老高冲汉子们挥挥手,语气笃定地说。

汉子们眉开眼笑,忙不迭地挪车。这当儿,一辆挂着鲁字牌照、油布盖得严严实实的货车已经闪着灯,缓缓驶进了铺子。

货车驶入批发市场

车刚停稳,两个兄弟便像身怀轻功似的,噌噌跳上车顶,三下五除二,解开油布和绳子。立刻,一包包胖墩墩的白菜、一袋袋绿茸茸的毛豆、一筐筐红艳艳的辣椒,露出了诱人的小脸儿。

三轮上的汉子们两眼放光,一齐凑到老高面前:“我们帮着搬,你先给我们发货!”

一支接力货运队迅速组成,从车顶到车栏,再到地面,货品飞快传递。老高则捏着长长的货单,逐样清点过磅。

不一会儿,车上的货山就矮了小半截,而那些三轮上,全都冒出了“山尖”。一阵马达声响,三轮风驰电掣,驶向夜色中的城市。

“我来扬州做蔬菜批发三十多年,像今年这情况还是头一回遇到。”来自江苏邳州的老高,是联谊市场的第一批进驻商户。吃苦耐劳的他,与本家兄弟轮流倒班,店铺24小时营业,累了就爬到铁梯上面那间30平米的“卧室”里睡上一会儿。经过多年打拼,他的生意已经做得很大,市区不少饭店、超市都是他的长期客户。靠卖菜挣得的钱,他把三个孩子培养成人,并在扬州结婚安家。用他的话说,“日子挺滋润”。但这次疫情,让他感到了压力。

“饭店都停了,周边县市的客户也不来了,现在的销售就靠市区的菜场、超市,销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可成本却在涨。很多外地司机不敢来扬州,担心回去以后被隔离,所以运费普遍上涨2-3倍。”老高的神情有些沉重。

老高算了一笔账,上涨的成本如果真正摊入菜价,市民到手的蔬菜,价格比平时翻倍是肯定的。但已算大半个扬州人的他,不忍心这么做。他带头响应市场管理方的号召,并发动31家大户,签订了稳供保价承诺书,做到进货不减、售货不停、价格不翻。对于明摆着减少的利润,他说,自己扛一扛,让市民都吃上菜,有力气去抗击疫情,将来才会有长久的钱赚。

“接力”货运队正在卸货

02

送货司机小孟的期待 

给老高送货的司机,罩在全套的防护服里,看不出模样,但听声音,是个精壮小伙。他说自己姓孟,寿光人,曾经当过兵。他还说,这身防护服是在进城高速口换上的,那边有人负责发。

从高速口到联谊市场,不过二十分钟的车程,但小孟的防护服已经被汗水浸得透湿。他与老高核对了货单,便说要离开,外边有市场安排的汽车,会送他去做核酸检测,然后去指定宾馆休息。他说,自己太累了,这十多天来,在寿光和扬州之间已经往返五趟,每趟八小时,皮都晒脱了一层。

问他为啥不回家歇几天再出来跑,他说,现在愿意跑扬州的司机少,自己是个老兵,觉悟总该高点,大家都不送菜,扬州人吃啥?由于回家就得隔离,所以,自己只能做个“路人”,整天生活在路上的人。

小孟跑扬州线已经五六年了,有人问他咋不腻得慌,他笑笑:“我喜欢扬州。”喜欢的原因,除了这里有很多像老高一样付钱爽气的老板,还有“这里的人办事地道”。

7月31日,市有关部就出台政策,为外地来扬运输民生物资的车辆发放特许通行证。有了这个证,再加上健康码、出行码、核酸检测证明,车辆进城就能畅通无阻。

老高拿小孟打趣:“你这么跑两个月,回家就可以盖起几间房子。”小孟却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我宁愿不挣这个钱,扬州早点好起来,我也就早点回家见媳妇儿!”

疫情下,运送蔬菜的小车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扬州百姓的餐桌

03

 驿站老板小龙的临时转型 

头顶扎着个酷酷小辫儿的小龙,是凌晨老高店铺门口“三轮车夫”中的一员,但在他的手机微信群里,几百个大姐大妈都亲热地叫他“菜哥哥”。

“疫情,让我不小心入了卖菜这一行。”说起这十多天的经历,小龙自己也有点匪夷所思。

今年25岁的小龙,此前在一个大型小区门口开了家菜鸟驿站。他和几家快递公司的老板关系不错,快递公司有了件儿,不爱放在快递柜,却爱放在他这里。他嘴巴甜、价格公道,小区的大姐大妈都喜欢来他这里寄取件,唠上几句便加了他的微信。

快递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疫情竟让扬州所有快递业务暂停!看着驿站里空空荡荡的存物架,他一时懵了圈:“我,就这么失业了?”

晚上,百无聊赖的他翻看朋友圈,突然发现,大姐大妈们都在急急地问:路封了,小区封了,买菜咋办?

“这不就是商机吗?”小龙惊喜地跳下床,飞舞手指,拉起一个群,群员——大姐大妈,群名——菜哥哥,第一条群公告——隔离不隔爱,小龙来卖菜。

大姐大妈自然积极响应,纷纷举手报上所需菜名。短短一小时,单子就下了几百份。有了需求,就得找货源。平时从不上菜场的小龙,居然通过朋友,联系上了联谊批发市场的几位老板,老高就是其中之一。

“光认识人,不认识菜,更不懂挑菜的窍门,不仅要赔死,还要被人骂死!”深知口碑重要的小龙,拖上赋闲在家的妻子,做起了他的“菜帮手”。

每天晚上8点,群里订菜截单,妻子手工整理誊抄,常常忙到夜里10点。小睡几小时,早晨3点半,他和妻子准时从家出发,开车去联谊市场。妻子负责挑货、砍价,他负责扛货、搬货。采购结束,两人在市场买几只点心,快速填饱肚子。6点前,赶回驿站,对照订单,将菜品分拣打包。这项工作一般要持续七八个小时,中途饿了,就泡上两袋方便面。下午两三点,分拣结束,他们又将一只只装满菜品的塑料袋拎上三轮,来回数次,分送到各小区门口。忙完这一切,已是下午5点。

蔬菜装上三轮后,即将分送到小区门口

由于小龙的妻子眼光好,买回的菜品总是又新鲜又漂亮,群里的大姐大妈赞不绝口。按理说,这么会办事,又这么肯吃苦,“劳务费”该多收点吧?可小龙和妻子一合计,为邻居服务,不图挣钱,给个跑腿费就行!

于是,大姐大妈们发现,这位“菜哥哥”的菜,很多时候比大超市的还便宜。这下,“菜哥哥”火了,好几个封闭小区都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让他去送菜。

对于自己的成功“转型”,小龙有点措手不及。可大姐大妈们都说,这是水到渠成。

作者简介:

梅静,法律与文学的双栖者。曾获省级法制新闻奖项。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万字。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如山,若水》分获扬州市第七、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纪实文学《念物记》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编辑:凌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