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910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我们大陆的收藏市场,一言难尽。
有投资的,有投机的,也有把心思和精神投进来的。
对有的人来说,收藏是一种钱途,对有的人来说,收藏更是一种享受。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有。有随大流的,也真有一门心思孜孜以求的。
至于求的具体是什么,五花八门,是什么样的主儿都有,一时半会儿的,说不清楚。
众口难调,收藏,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录一组数字,证明真实:
科研人员长期针对不同地区相同职业人群调研的结果说明,中华大陆由南到北,饮食口味越来越重。
华南地区的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16-18克
江南地区 20-23克
华北地区 25-28克
东北地区 30-35克
众口难调。
联合国建议的科学健康数字为: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多于6克,有助于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好吃和健康,两回事。
同一个“好吃”,从南到北,不是一回事。
关于紫黄收藏,有人以为挑战,有人当成消遣,有人毁人不倦,有人忙里偷闲。
反正,紫黄在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如今这么多的喝彩。
至于家具与紫黄的分别,有说家具更有技术含量。其实论技术,相对来说,家具的技术含量还真不容易出大师。从古到今,家具行当里能顶天立地的,除了传说中的鲁班,大概就属最有名的京作木匠朱由校了。可惜大字不识几个。
说到大师,大师这个东西,如果是上命差遣所钦定的结果,大概更接近于“权”,而与“艺”的距离越来越远。
大师多了未必好,大师少了未必不好。反正如今的“大师”,主观的需要大于客观实在。
如果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为一个衡量的标杆的话,如今能做到“承前”就已经殊不容易了。无他,狗尾续貂者众,因为中间断了香火。
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说法,大师的表征流于“心灵手巧”。其实心灵为“才”,手巧为“能”。才与能,两回事。才子与能人,两回事。
才为学,能为术。
从前的学与术不是一回事。
最初的汉字原本界限分明得紧,后来“礼崩乐坏”了,从春秋开始。
然后混沌,酱缸大概就是这么炼成的。
成王败寇,老和尚打伞。
乃有“大师”。
在下就知道行内有某位大师,地道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招牌,政府在册的真家伙。
一日与该大师的发小们谈起这招牌的货真价实,发小们笑翻一片。
余不解何故,追问之。对白如下:
E:难道这“大师”有诈不成?
发:作品都是真的,只不过不是大师亲手做的。
E:这怎么可能?
发:大师是企业老板,下人用他的材料,收他的工钱,作品自然属于大师了。评比的时候自然是大师拿了去。。。。。。
E:难道大师本人手上的功夫不行?
发:你要是一定问他本人是否会不会做,这么说吧,他亲手做出来的东西,你一定看不上眼。
E:明白了,敢情大师自己不动手的。。。。。。
发:当然了,做老板的主要是管人管经营,哪里把心思放在动手动脚的工艺上。又不是戏班子的头牌,天天上台的。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熟能生巧。即便天资聪颖如郎朗傅聪,每天在钢琴上手指翻飞的必修课也少不了好几个时辰。停不了的。
新近听说某紫砂壶大师学了西洋概念的限量生产推高价格,公开宣称一年只做10把壶。
不知道这“10”的定义是一年只捏10个,还是一年到头不停地捏,只保留最好的“10”个,其他通通打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如果一年只捏10个,大概连最起码的热手要求都不够。这个数量的运动,手势大概还潮得紧。
有些珍贵,窃以为还是宁缺毋滥的好。
(2009年10-11月)
(越南黄花梨松柏壶:黄梓成作品)
(越南黄花梨石榴壶:黄梓成作品)
(越南黄花梨喜鹊登梅壶:黄梓成作品)
(黄梓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