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森||《太子丹说》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投稿必须是首发稿件
二十一期思归客诗刊已经全部快递完毕,望朋友们注意查收。欢迎文友踊跃投稿,同时开始征订第二十二期封面,封底人物。把你的美和诗永存《思归客》。赶紧来邀约吧?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工作室
作者简介:
钱海森,字捍塘,上海市人.微信名则灵。喜文史,读书自娱。马齿徒长,兴趣未减。不求千钟粟,但求会意乐陶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无论长短,兴趣爱好不能轻易放弃,愿与各同好同享读书之乐而共勉!
太子丹说
太子丹,末代燕王喜之子。
太子丹可算是个"名动青史"之辈,什么叫"名动青史"?我的意思是,高于此者,可谓"名垂青史”,低于此者,可谓"名噪青史",而太子丹介于两者之间,且查无利国利民之事迹,故只能将他纳入"名动青史"之列。
使之"名动青史"的,当然是那桩"行刺秦王案",不论其成功与否,皆震惊列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易水河畔激昂悲壮的一幕,至今令人久久难忘。
但太子丹的"雇凶行刺”,客观地说,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谈不上是什么妙计良策,因为,他是临时抱佛脚,匆忙之下才采用这种不是办法的办法。第二,成功的机率很小,因为荆轲的剑术并不十分精湛,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杀手。荆轲的名头恐怕还是在于他的侠名而非剑术。同样是行刺,同样是短兵器,鱼腹里的匕首为什么能成功,而督亢图中的匕首为什么失败,令人不得不追问为什么。第三,刺秦即使成功,秦国的东扩计划也不会停止,顶多只是干扰一下或暂缓一下。第四,这是最主要的,燕国对付秦国的最佳方案,不是行刺,而是积极备战,宜应早早制订应对方略,参予合纵,争取盟友,同仇敌愾,一级战备等等。而所有这一切,燕国都始终没有做到,相反还不断与邻国发生摩擦,等到秦国将要兵临城下,才想到这种"雇凶行刺"的下下之策,不但晚了也无效。
认真说来,太子丹其人,有一股豪情热血,还说不上是贪生怕死之流,平庸低能之辈,自古燕赵多慷慨之士,太子丹多多少少也有这种气质。如果说太子丹的这种气质上可追公子光,下可比张子房,我认为也并不过誉,历史的不解之处在于为什么这股慷慨之风抵御不了秦俑们的杀伐之气。
在肯定太子丹身具豪情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太子丹的骨子深处,还透露出另一种不同的气味,一种公子哥儿所共有和固有的味儿,这种味儿,太子丹身上有,公子光身上有,战国四公子身上也有。
这种味儿,就是"富二代"的味儿,“富二代"问题,不但今天存在,在发挥,在古代也存在,在发挥。"富二代",仅是个泛泛总称,如果落实到某一个人物身上,还可具体称之为"将二代"或"相二代"或"君二代"。
比如,赵括就是一个“将二代",又比如孟尝君就是一个"相二代",而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君二代”。拉扯到清未,那些抽烟斗虫的八旗子弟们,可称之为"将八代”,更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所有的这些二代们,由于养尊处优,钟鸣鼎食,隔离大众,下情不通,都有一个天生致命的弱点,即不懂一种计划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以想当然来代替事物的严肃性,现实的殘酷性及实际的复杂性。
比如"将二代"赵括,谈起兵书,讨论起兵法来,讲得是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连身为大将的父亲赵奢也辩不过他。然而,战争的现实是恐怖而血腥的,即使你是个军事天才,即使你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你还是必须要以一种沉痛的心情来面对这种人类的相殘。这一点,这些"二代们"就不懂了,更没有这方面的强烈体会和深切感受,所以,再精通兵法也要打败仗,长平一战,四十万大军化为乌有,其实就断送在这类二代手里。
再看"相二代"孟尝君,薛地的减租减息运动,无论从长远利益来看,还是从本身利益来看,都是一件好事。但"相二代"也看不到这一点,或许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多亏了冯驩替他办好了这件事,才使孟尝君最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再看"君二代"太子丹,也是这种毛病,根本看不到或想不出对抗秦国的最佳方案或根本方针,只好临时雇凶,匆匆上路,以他们特有的,共有的,固有的思维方式企图去解决那个时代的难题,以求一逞。
"风萧萧兮易水寒"一一悲壮的画卷,确令人感动,然而,这种"二代情结"催生下的冲动,又能带给历史多少改动呢?!
则灵写于2020年8月21日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会长曹志杰先生继《心之语》后的第二本诗集《醉语》已出版,欢迎订购
(另注:《心之语》还有少量存货,欢迎选购)
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版权归 华夏思归客所有
主编:思归
关注微信公众号!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