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名师的流变

三代名师的流变

渐新堂

在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师会怎么变化呢?

这里说的名师,主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界的三代名师。

第一代名师,是八十年代初被评出来的特级教师,这批名师大多是靠自己的课堂教学获得很多人的赞誉,被政府认可的名师。他们影响巨大,在刚刚结束十年文化浩劫的时间里,在大家还在反对个人主义的时代,提倡默默奉献的时代,《语文教学通讯》就开始为这些人树碑立传,作为封面人物进行赞美与宣传,因此,获得了全国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与尊重。再加上当时知识分子的意气风发激情澎湃,全国各省市都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学改革的风云人物。这期间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响当当的语文特级教师,以及紧跟其后的,也各有特色的一线知名语文教育改革的大方之家,包括特级教师,形成了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百花齐放万花争艳的大好局面。这其中就有上海的方仁工、陈钟梁、陆继椿等,北京的宁鸿彬、刘胐胐等,河北的张孝纯、安徽的蔡澄清、东北的张翼健、重庆的黎见明、湖北的洪镇涛等,他们以教学的硬功教学的优异效果以及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赞美而影响全国。其中所奉献出的卡片教学法、写作教学法、三级作文教学、大语文、点拨法、导读法等等,给全国语文同行眼睛一亮的启迪。其中,于漪的情感教学、钱梦龙的三主四式、魏书生的知识树等,都长时间地深刻地影响了一批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

第二代则是恢复高考后的一大批科班出身的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些人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也曾经多少经受过磨难,月直接接受过传统学人的熏陶浸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思考如何提升与突破语文教学。这一代青年语文教师在改革大潮的激荡下,通过组织自己的青语会等来发出年轻的声音,通过参与全国大赛来展示自己的语文教学才华。因为国家急需人才,这些人又遇上了极好的发展时机。于是,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优秀语文教师随着人才大潮的迁徙纷纷奔向报刊杂志新闻出版政府宣传公司策划等部门之后,临近的安徽江苏以及山东等地的中青年语文特级教师,就一路高歌汹涌澎湃地奔赴上海北京去填补空白,成为被全国知名的京沪两市的媒体不断宣传,成为了令全国语文教师仰望的名师。尽管到今天为止,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教而优则仕,都走向了领导岗位,没有再坚守曾经声称非常热爱的语文战线。他们语文教育的思想观念和他们一辈子的教学给现在的青年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几乎没有留下一鳞半爪的印象,但是,他们的奋斗初期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不少人到后来因为现代传媒的打造,已经身价不菲,也可以很辉煌地出席各种全国性的大区性的会议,但是,出席的大半早已经不是语文教育方面的会议,他们对这类影响不大的业务方面的会议也都不屑一顾了。

第三代则是21世纪的现在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教师,包括一些破格的年轻的特级语文教师。这些近十或几年在全国出名的名师,他们大多在艰苦的三四线甚至更基础的地方摸爬滚打过,发奋拼搏,辗转各地,逐层爬升,为自己打拼出了一片令其他基层中青年教师惊叹的天地。这一代名师特立独行,喜欢打出自己的旗号,喊出标新立异的口号。受标题党影响,在文章以及书名上,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善于利用名人利用高校的教授为自己张目。非常适合现代传媒的跨界思维奇特创造和与众不同的新奇需求。决不再像老一辈名师那样浸泡课堂,也决不再像老一辈学人那样静心去坐冷板凳思考研究语文教育问题。只要报刊杂志现代新闻媒传以及校外教育机构需要,都心甘情愿接受资本的任性包装。不管自己熟不熟悉该学段,参没有参与该项工作,他们都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什么课都敢上,什么话题都敢讲,什么称号都敢接受。虽然出书不立说,但是,仍然接连不断地挤着赶着争着出书,尤其是经济效益好的书,出版风吹地皮湿也来不及湿的书。

第一代名师靠自己的课堂,靠自己的教学实力,靠全国首批特级桂冠出名。第二代靠自己奋斗的实效,靠比赛靠会议及组织出名。第三代靠奋斗靠才华,靠自己的文章书籍以及打出的旗号出名。三代名师都是社会发展时代进程中牢牢打上文化烙印的人群,分别代表着发奋改革的社会、维护稳定的社会、功利浮躁的社会等三种形态的出众的教师代表。

大浪淘沙,这三代名师都很难给我国的语文教育建设留下历史性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因为第一代名师多半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缺少语言文学的系统理论支持;第二代名师,因为政治热情高涨而缺少持之以恒的坚守,大多都已经转型跨界升级,从事着行政领导工作了:第三代虽然不甘寂寞,但是,缺少宁静致远在语文学科建设上默默实践探索的职业操守,也很难在语文学科的建设上有所作为。

第一代名师靠讲口,第二代名师靠开会,第三代名师靠吐字。第一代以职业道德在坚守,第二代以自身实力在升格,第三代以自己的聪慧在漂移。

我们期待着第四代名师的出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