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武侠到阅读科幻有多长的距离

从阅读武侠到阅读科幻有多长的距离

渐新堂

武侠小说在我国有非常广博的读者群,曾被称为成人童话,就连不少的科学家都非常喜欢阅读。

在上个世纪末一二十年,关于武侠小说的电影电视连续剧以及无数的文化用品,乃至于学生的常用文具,什么郭靖黄蓉,三迷梅花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后来还有很多的专论,很多的专栏,很多的有关金庸的书的对联,以及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三大侠的打包的印刷集成品和研讨集会,洋洋洒洒汩汩滔滔,铺天盖地裹挟澎湃。

仔细一想,当年似乎文化才刚刚开禁,而实际上很多其他的文化样式还远离大众;老百姓还在未来不挨饿忙于生计奔波,闲暇时间很少;看电视的条件也不理想。西方的其他文化娱乐方式引进也很少。《霍元甲》《 陈真》电视连续剧的反复播放达到了空前的热潮。自然,其武侠小说的阅读就进入到了难以想象的热追之中。这样的景象,估计在我国阅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了。似乎开口不说武侠事,再读诗书亦惘然。

为什么当时的大大小小不同文化学历的人都去热追,除了以上的客观的文化环境外,武侠小说本身所反映的农耕文化,所承载的民族性格也是不容忽略的。尽管当时受到正统文学和学院文学的批评:没有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没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没有多少审美价值的蕴含,不经典,等等,但是,就像网络文学一样,其存在与发展是不以文学理论文艺批评所左右的,武侠小说仍然获得了极大较长时间的读者群。其主要原因,除了情节吸引之外,恐怕还有武侠小说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价值认同,农耕文明时代,老百姓所期待和追求的与《水浒》主题歌一样的侠肝义胆声张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义轻利扬善惩恶,等等。

科幻小说为什么不像欧美那么受到热捧,为什么奥巴马出访或休假的桌子上都常常摆放有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洋洋洒洒三卷本的《三体》,而我们的国人却连书名都不知道?

这里存在着时代以及文化的差异。

从社会发展来说,我国的农耕时代非常漫长,农耕文化根深蒂固,我国缺少了工业文明这一课,因此对工业文明还缺乏应该有的认识。就连我们的教科书里,尤其是语文教科书里,还很难找到肯定工业文明的经典名篇,一些人,还很不理解工业文明,个别的甚至是诅咒工业文明,很希望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小国寡民的农耕时代。

我们的文化又不太讲究实证科学,基础教育阶段也从来没有开设趣味逻辑形式逻辑初级逻辑常识等课程。很多民众对科学的认知,还处于混沌甚至蒙昧状态,理性思考的水平很相对较低,这是需要亟待弥补的思想方法认识论方面的内容的。1983年曾经设想学习国外(有的国家小学三年级开设逻辑课),逐步在初中开设趣味逻辑高中开设形式逻辑初步,以几代人的功夫,逐步改变中国人不讲理性不讲逻辑的状况。而实际情况却出人意外地向相反方向发展——1986年以后,在师资奇缺(除六所重点师大外普通师院绝大多数中文系均未开设逻辑学课程),讨论匆忙急切的情况下,以减轻过重课业负担为名,在淡化语法淡化文言淡化文体的三淡化的声浪中,悄无声息地讲原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六篇逻辑常识的知识短文统统删除干净。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儿童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自我时的无数探寻的集中体现,没有了幻想就没有了对未知的发问,就没有了科学没有了发展。如果说武侠是站在今天回顾过去的想象,科幻则是站在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面对未来面对未知的叩问想象与大胆构建与创造。

何况,科幻同样可以作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的文化消遣精神消费的有趣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将《三体》之类的科幻作品,像武侠小说那样去进行大规模的投入,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产出不同体量的,具有不同层次体验的电影电视连续剧、文化论坛、文化专栏、小到一块橡皮檫、一个书包文具、一款游戏、一场课本剧演出,大到国际合作制作不同版本的影视、专门的研究机构、全球的三迷的年度聚会,中华民族科幻阅读的热潮就会逐步兴旺起来。

这其间,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文化界教育界长时间的韧性合作,还需要有志有识有胆有权有钱有位的一大批人的进入,仅仅靠刘延东出席一两次全国科幻大会是远远不够的。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改革的深化,这一天会到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