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忆杂记(6)一次艰辛的野外考察 /曹同/脚印回眸153/20210815

一次艰辛的野外考察 

 自从1978年从事苔藓植物研究以来,我每年都要外出野外考察,爬山涉水,历经辛劳,采集标本。其中,1985年七月在加拿大北部尤康地区(Yukon Territory)Keel Peak21天的野外考察是我一生中最艰辛的一次。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852月,我申请的阿尔伯达省北方研究所的“中国与加拿大北部紫萼属修订和植物地理分析”课题获准资助,因此,有机会参加维特组织的加拿大北部尤康地区的Keel Peak的野外考察。位于加拿大北部的尤康地区与美国阿拉斯加相邻,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仅仅2.5万人。Keep Peak地处北纬63°35-63°40”,东经130°20-130°30”,海拔2900米左右。据说是百年无人问津的净土。

       71日早晨,维特的博士后,澳大利亚人约翰(John),带着他的技术员特瑞(Terry)和我先行出发。我们从大学车库租用了一部吉普车从艾得蒙顿开出,向地广人稀的尤康地区进发。第一天开车12小时,行驶1000多公里。第二天,又沿阿拉斯加高速公路开了近1000公里。第三天中午抵达了目的地Macmillan Pass。一路上,山地连绵,森林连片,人烟稀少。渐往北,山坡上成了苔藓地衣的世界。5号下午,我们终于等来了直升飞机。飞机绕山而飞近半个小时,把我们送到了Keel Peak 的山顶的一个峡谷地。我们支上帐篷,安营扎寨,开始了真正的野外工作和生活。为了保护这块净土,我们约法三章,每次大小便后要深埋处理;不能把生活脏水倒在溪流中;最后,垃圾能烧的统一焚烧,不能处理的用直升飞机带回去处理。

Keel Peak 地处北纬63°35”,离北极圈不远,夏季白天长达20小时以上,半夜12点仍是白昼,早上3-4点天已大亮。我们所在的山顶海拔近2900米,满山遍野都是长满苔藓地衣的巨石,根本没有路,考察行走需不断的攀爬。那里天气变幻莫测,一会晴空万里,阳光灼射;一会乌云密布,倾盆大雨。因此,每天考察采集困难重重,都有情况发生。

我们考察队伍中,约翰身高1.9,维特1.8, 特瑞和维特的女博士晧顿(Horton)1.75米以上,我身高仅仅1.6米。他们身高马大,行走攀爬较快。我则身材矮小,只能拼命尽力追赶。有一次,一块高大的岩石竖在前面,其他人都攀爬上去了,我几次都爬不上去。这时,身穿短裤的晧顿伸下她的大腿,让我抱着她的大腿爬了上去。

     我们扎营在一条冰川形成的溪流一侧,为了考察冰川对植物的影响,隔天,我们要趟过溪流到对岸考察。溪流不是很深,到他们的膝盖上下,而到我的大腿。同时,冰川形成的溪流水冰凉刺骨。一次,我差点被冲到,多亏约翰用力拉了我一把。有一天,因下雨,溪流涨水,无法趟水到对岸。约翰坚持要按计划到对岸工作。于是,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他用冰锥在冰川垂直面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出了一个通道,到达了对岸。约翰招呼特瑞和我过去。我看了看面前的冰川和急流下奔的溪流,对特瑞说,你告诉约翰,为了平安地回到中国,我不能冒险去对岸。我将在岸这边考察和采集标本。最后,特瑞战战兢兢地到了对岸。我在这一边采集了许多标本。

那次野外,吃对我也是考验。早上,我们煮一大锅麦片稀饭,对上奶粉,干果,饱餐一顿。中午就垫点花生米,饼干,巧克力等,一直到晚上10点后考察结束。再点火煮真空食品土豆牛肉干等,每人一大碗。大概10天后,维特教授及其博士晧顿到来,带了不少牛排,蔬菜和水果。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大家搭上烤炉,烤了不少牛排,未等烤到五分熟,就迫不及待地啃上了,澳大利亚博士后一口气吃了好几块。真是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

那次野外也是我学习和实践英语的极好机会。因为白天很长,晚餐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各人轮流讲述自己国家和各人的故事,直到深夜。我尽心听,尽力讲,自觉英语大有长进。

维特,晧顿和我计划721日返回学校。但20日晚上下了一整夜的雨夹雪。清晨,时时听到岩石滚下山坡的隆隆声。一早起来,天空乌云密布,细雨不断,我们认为直升飞机不能来了。中午时分,听到飞机隆隆声,直升飞机竟然来接我们了。经匆匆忙忙的准备,我们登上了直升飞机,向Macmillan Pass 飞去。因云雾弥漫,飞机时上时下,沿山坡绕道飞行,最终安全抵达Macmillan Pass。然后,我们联系了小飞机。下午,3点,一架可载3名旅客的小飞机把我们接到地区首府Whitehorse。一路上,飞机虽然颠簸,但离地面较近,大地山河森林,历历在目,十分壮观。在Whitehorse,我们换乘了去爱特蒙顿的客机,晚上回到了大学。

这次野外工作虽然艰辛,但所生长的苔藓植物多为我所关心的耐干的高山苔藓植物,特别是紫萼藓科植物,因此,采集了500余份标本,并做了不少样方,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 20191218日于上海)

作者简介:  曹同, 男, 1946年生,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国际苔藓学家学会理事兼苔藓通讯亚洲地区编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兼苔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同研究员长期从事苔藓植物分类区系和生态学等研究,是国际有影响的苔藓学家。他曾到中国27个省区(含港台)和欧亚美多国调查采集大量苔藓标本,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新种和新记录科属种;多次赴加拿大,美国,芬兰,日本等国从事国际合作,对中国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世界缩叶藓属和中国紫萼藓科等植物的系统和演化,苔藓植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环境的生物指示意义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主编和参加出版了《西藏苔藓植物志》(1985),《山东苔藓植物志》(1998)(主编之一),《云南植物志》第17,18卷(2000, 2002)(主编之一),《中国苔藓志》第1,2,3,6卷(1994,1996,2000, 2002),《Moss Flora of China》 VOL.1,2,6(1999,2001,2002),《长白山植物多样性及其格局》(2002)等.12部专著,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余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