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表寒外束,口干鼻燥,经热内蒸,能食则热不在腑,经热不能旁泄,则上衄也。

论;此上二条或当放阳明上篇,葛根汤证后面,为何黄师排序在此处,此是何义?也没看懂。经病衄血,血出卫泄。阳明经与太阳经,在经不同。

阳明七十四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必盗汗出。

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太阳表闭郁阳明腑热,腑热成实,必潮热外蒸,按时发作(日晡之时);但浮不紧者,阳明阳虚也,寐时卫气不入阴分,皮毛失敛,经热蒸泄,必盗汗出。此是阳明之阳实对比阳明之阳虚;阳实潮热外蒸之汗对比阳虚失藏卫泄之盗汗。外寒之浮紧对比内寒之外浮,潮热之汗出对比失敛之盗汗出。反之,阳虚之盗汗,不可以潮热之实治,虚不可实治,实不可虚治。

2 但浮不紧者,胃逆失敛,阳气失藏,则寐时卫气不能内藏,外泄为汗,故为盗汗。

3 脉但浮之盗汗,又区别于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营卫不和之汗,区别营卫不和之脉浮,当知。本条之盗汗又对比五十七条,阳明病,气虚内郁,如虫行皮中。外寒与里虚,病象与脉象,对皮毛的关系,临证一定细细研究。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0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附;外感与盗汗,辩证医案,《选自冯世伦经方带教医案》

齐某,男,4岁,2006年6月8日初诊,近5天来,晚上不睡觉,姥姥以为其想妈妈所致,孩子断然否认而来诊,问其有何不适,除鼻塞,口干,别无他症,追问其姥姥,言每晚入睡时头汗出很多,察其舌苔白根腻,寸脉浮。辩证为太阳病,外闭里湿,疏方;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桔梗6克,生薏仁10克,败酱草10克,苍术,生石膏30克,生姜12克,大枣3枚。一剂鼻塞愈,入睡正常,未再见盗汗出。

论;此病不是盗汗,就是外感,医诊脉浮,鼻塞,口干,则知太阳病,表闭里湿证。鼻塞者,是表郁不解,肺气内壅也,口干者,肺气内郁,津液不升也。脉浮者,皮毛外闭也,晚上不睡觉者,是经阳外盛,卫不敛藏也,汗出多者,表郁不解,经阳外蒸也。舌苔白厚者,心窍于舌,肺气不能外达,津液凝瘀,胶塞心宫也。此病解表则已,肺气外达,苔腻自去,肺敛卫藏,自能入睡。若是被睡前汗多迷惑,辩为盗汗,不知解表,则病不能愈。核心要点,解表,解表。

关于外感舌苔厚腻,几乎所有的外感医案,见舌苔厚腻者,风湿感冒,暑湿感冒,寒湿感冒,或言外感夹湿,外感痰湿,这样理解外感的舌苔厚腻是不对的,需要纠正一下,此是外感表闭,肺气不能外达,肺中津液凝瘀,胶塞心宫,故舌苔厚腻也。不是什么外寒夹湿邪,风寒湿邪,这都是之前错误的医论导致的,于是治外感病,见舌苔厚腻者,皆加上祛湿诸药。外感舌苔厚腻,只要解表,窍开汗出,肺气外达,肺中郁浊,化汗外泄,舌苔厚腻自解。还有言暑湿感冒,用三仁汤祛湿,湿泄则表解,此也不妥,若是暑月外感,此为伤暑,以暑病之理法治,不是什么解表,也不是祛湿。

内伤里虚,杂病的舌苔厚腻者,也是肺气不降,肺气湮塞,津液郁浊也。心窍于舌,心火衰则肺气不布,津液郁浊,填塞心宫,故舌上苔生,故见肺白,舌苔厚腻。手太阴肺气,化足太阴湿气,肺气外达内降,故气能化湿,胃气不降,肺气上逆,则不能化湿,则津液郁塞,舌苔厚腻也,胃气不降者,因脾湿盛也。故内伤里虚杂病,见舌苔厚腻,知肺气不降,胃气不降,知因湿气之盛也。而单纯的外感病舌苔厚腻者,就是皮毛窍闭,肺气不能外达,气郁津凝也。不要理解为外感夹湿,太阳合太阴病,等等之论。

太阳百十八,心窍于舌,白苔滑者,心炎败而肺津凝也。火衰肺气不布,故舌上苔生,滑者,气滞而津凝。土燥则津枯而黄涩,金湿则液凝而白滑,寒热之分也。卷十三,湿病三,舌上如胎者,火败津凝也。

论;土燥则津枯而黄涩,苔厚微黄者,也是湿盛,此黄是胃腑湿热,也是胸膈之湿热之义,如湿寒湿热,皆是阳虚之义,有阳生湿热,无阳则纯是湿寒,此论津枯之黄涩,对比苔厚之微黄,此供参考。

阳明七十五(自汗解而紧愈证)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 阳明病,初欲食,此是太阳表闭,阳明中风。阳明中风,当小便自利而反不利,此是湿盛,大便自调者,此是胃腑湿热,其人骨节疼,外闭里湿,湿流关节也,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湿退燥盛,胃腑之潮热,外蒸皮毛之表寒,寒热互搏,故奄然发狂,汗出而解。此水湿不胜谷气之热燥,与汗共并而泄,汗出湿泄也。汗出表解,脉紧也愈。

  谷气就是胃阳之气,因初能食,胃中有谷,故言谷气;湿气就是水气,因外闭里湿,不能外泄,故言水气。

2 重复一遍;表闭里湿,故胃腑湿热,热与湿之争也。外寒闭则胃腑生热,热则初欲食,本虚则湿旺,胃腑湿热,故小便不利大便自调。外闭里湿,不能外泄,则湿侵关节,故骨节疼痛。外闭腑热,湿热渐盛,故翕翕如有热状,胃腑潮热外蒸,因外寒闭,寒热互搏,阳热内郁则奄然发狂,蒸开皮毛,则濈然汗出,湿泄燥盛,水不胜谷气也,汗出表解,脉紧自愈,故与汗并泄。潮热外蒸,表寒与里水,与汗共并,太阳外寒之脉紧自愈也。脉紧是太阳外寒,胃腑潮热外蒸,窍开汗出而紧去,表寒去脉紧自愈。重点,皆是外闭里郁,燥湿相争之杂象也。

3 此为阳明蒸开皮毛,非发汗也,此是阳明腑热外蒸;因有初欲食,因有湿盛,故谷气与水气之相争也,必等腑热渐盛,则外蒸而汗出,则表寒与里水与脉紧,与汗共并而愈。误发汗必亡阳,外寒之紧去,内寒之紧来,亡阳也。误下必败中,阳明之热去,太阴之湿来,转入太阴也。

论;《金匮》历节二,谷气不消,即为谷气实,谷气不降之实,此为因虚成实也,注意区别。

(0)

相关推荐

  • 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古代的急症用方,具...

    一起学经方之:大承气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常用于发热性 疾病或危重外伤后的极期,以脱痞.腹满.舌果.便秘.神昏为特征.<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相关应用记载. ...

  • 《伤寒论》113方——盘点小柴胡汤,十一条提纲

    妇人病三条 少阳十九9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而值经水适来之时.及得病七八日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湿盛五苓散证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

  • 【程国彭《医学心悟》阳明腑病】

    阳明腑病 足阳明胃,有经.有腑.经者,径也,犹路径然: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邪在于经,不过目痛鼻干,唇焦漱水而已.邪既入腑,则潮热.谵语.狂乱.不得眠.烦渴.自汗.便闭诸症生焉,白虎汤.承气汤并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与葛根类汤医案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 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 ...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